《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的身份自我构建研究
王舒琴 于程
1.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学生 2.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以少女莉迪亚的死亡为开篇,通过层层回溯揭开了个体身份在家庭与社会凝视下的破碎与重构。作为混血家庭中的长女,莉迪亚深陷母亲未竟的医生梦想与父亲对 " 融入主流社会 " 的执念中,其自我认知始终处于他者欲望的投射与规训之下。这一困境与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形成深刻互文——当个体通过他者的凝视与期待构建自我时,主体性往往沦为镜像的虚像。
镜像理论是指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称为镜像体验的理论。镜像阶段是拉康在1936 年提出的,分为三个阶段: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
一、前镜像阶段-- 莉迪亚自我建构的影响因素
1.1 父母期望的投射
拉康的前镜像阶段是说婴儿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整体感,这时候的体验是混乱的,依赖他人满足需求。
在《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的医学梦想崩塌于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对家庭主妇的规训,当她以决绝姿态离家出走试图重拾学业时,腹中的胎儿成为命运最辛辣的讽刺,让她不得不放弃实现梦想的机会。这位曾梦想成为医生的母亲,将未完成的理想投射于莉迪亚,通过赠送医学书籍,强制学习等方式,将女儿塑造成“理想自我”的镜像。
父亲詹姆斯作为华裔移民,始终无法摆脱“他者”的身份困境。詹姆斯对莉迪亚的期望犹如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他内心深处的焦虑。他要求莉迪亚社交广泛、适应白人社会。在父权的凝视下,莉迪亚逐渐失去了自我认知的能力。她努力扮演父亲期待的角色,却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真实的自我。
1.2 社会规训的影响
人于社会的关系紧密且微妙。一个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在学校,莉迪亚因混血身份感到孤立。她的外貌虽然偏向白人,但她的跨族裔身份让她成为同学眼中的另类。尽管她没有遭受直接的暴力或侮辱,但微妙的疏离感和同龄群体的凝视让她难以融入群体。这样的隐性排斥使她无法在校园中找到归属感,同龄凝视和教育量化体制共同构成“符号牢笼”,迫使莉迪亚将社会规训误认为自我意识。
在社区,白人邻居对莉迪亚家庭的窥视强化了她的“他者感”。邻居们口中诸如“那个中国男人娶了美国女孩”这样的话,让莉迪亚感觉不到归属感,也从侧面反映出混血家庭社会的边缘化地位。前镜像阶段家庭凝视与社会歧视的交互性压迫让她感到窒息,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二、镜像阶段-- 莉迪亚自我建构的过程
2.1 行为的顺从
莉迪亚的生存策略本质是通过对规范权力的绝对服从,将自我主体性异化为维系家庭镜像关系的工具。面对母亲未竟的医学梦,她通过表演式医学书籍阅读与构建“理想女儿”的形象。这种机械性顺从不但让莉迪亚的真实自我意识逐渐退化,而且使其沦为母亲医学梦遗憾的镜像容器。为补偿父亲因种族身份产生的自卑,她虚构社交图景,将父亲对对她的渴望内化为自我规训的枷锁。这种双重规训最终导致其主体性彻底悬置:当个体存在价值完全依附于父母期望的投射,自我认知便沦为折射他人欲望的镜像碎片,也导致了莉迪亚自我价值认知的缺失。
2.2 情感的疏远
莉迪亚的孤独与她的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父母将自己未实现的心愿寄托在她身上,整天跟设定好程序一样逼迫她完成各种任务。莉迪亚为了取悦父母,跟父母的聊天都是迎合着父母的喜好,与此同时表演式的接受父母的安排,尽管内心相当的排斥。哥哥内斯是家庭成员中最理解迪莉娅的人,其通过考上哈佛实现了自我救赎,自此之后莉迪亚在家里也找不到人可以真实分享她的情感。内斯对妹妹落水求救的漠视,反映了兄妹纽带关系的破裂,加剧了莉迪亚的生存困境。
她的疏远不是主动选择,而是在长期压抑中形成的生存策略。这种疏远不仅体现在与他人的隔阂,更体现在她与真实自我的断裂。
2.3 寻求外部的支持与共鸣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阶段理论指出,个体的自我认同始于对镜像中理想化形象的误认,这种认同本质上是他者凝视与自我想象的缝合。
当莉迪亚试图突破家庭镜像的束缚时,社会镜像的暴力性进一步加剧其认同危机。作为混血儿,她在白人主导的校园中被边缘化,而父亲对“白人特质”的推崇使其陷入文化归属的割裂。此时,莉迪亚转向外部群体寻求共鸣,当个体无法内化真实自我时,会转向“理想化自我”以缓解焦虑。
莉迪亚将哥哥内斯视为唯一理解者,实则是将自我救赎的幻想投射于他人,尤其是在家庭压力下,她依赖内斯的陪伴和支持。内斯是她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也是她情感上的避风港。莉迪亚试图通过与杰克的交往寻找理解与共鸣。杰克是她生活中的一个“局外人”,她希望通过与他的关系摆脱家庭的束缚,找到一种新的身份认同。杰克并不能真正理解莉迪亚的困境,他们的关系更多是一种逃避而非真正的支持。杰克的存在反而让莉迪亚意识到,她无法从外部获得真正的共鸣。
莉迪亚确实在努力寻求外部的支持与共鸣,但这些尝试都因家庭和社会的结构性压迫而失败。她的孤独源于无法在家庭中找到真正的理解,也无法从外部获得有效的支持。
三、后镜像阶段-- 莉迪亚自我构建的结
3.1 莉迪亚走向死亡的导火索
拉康的后镜像阶段是说,进入符号界,语言和社会规范进一步塑造自我。自我不再是基于镜像,而是通过语言和社会结构来定位。这时候主体意识到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产生欲望和缺失感。小说通过莉迪亚溺水前夜的觉醒叙事,展现了后镜像阶段主体对符号界暴力的突围尝试。觉醒的转折发生在幽暗的湖边。当她意识到父母的期望如同湖底的水草缠绕脚踝时,主体开始质疑镜像秩序的真实性。
这种觉醒非但没有带来救赎,反而成为导火索,将她最终推向了冰冷的湖底。她意识到所谓的“正常”不过是社会规训的谎言,而自我认同远比迎合他人更重要。莉迪亚从之前的消极抵抗到主动探索:她故意答错物理题、藏匿母亲留下的便签、深夜偷打电话,这些行为从“被动服从”转为“主动破坏”,通过制造微小裂痕动摇家庭规训的根基。错误答案成为她夺回主体性的密码。
然而莉迪亚的觉醒始终困于镜像系统的结构性暴力。当她试图向哥哥内斯求助时,得到的却是“你永远是他们最喜欢的”的误解,她的觉醒虽未能导向生存境遇的改变,却撕开了完美家庭镜像的虚伪面纱:那些藏在抽屉里的口红、沉入湖底的听诊器、烧焦的书页,都成为抵抗符号暴力的物质见证。
种族和性别的枷锁,让她的觉醒带有局限性。作为混血女性,莉迪亚的觉醒始终受限于白人主导社会与父权家庭的双重压迫。父亲的种族自卑与母亲的性别挫败感交织成更复杂的牢笼,使得她的反抗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3.2 莉迪亚走向死亡的结果
最终莉迪亚选择沉入湖底的“自我消解”,恰是主体在认知觉醒后无法找到替代性认同的终极悲剧——她的死亡既是对镜像暴力的控诉,也是对抗符号界的最后姿态。
莉迪亚的死亡并非偶然的自我毁灭,而是家庭压抑、身份焦虑与自我迷失的悲剧性爆发。她的身体沉入湖水,恰似拉康所言“主体在语言中消失”——当个体被彻底简化为他者欲望的能指,死亡成为对符号暴力的最尖锐控诉。这种反抗的悲剧性在于:莉迪亚只能用自我毁灭来对抗压迫。她的“无声”既是种族与文化夹缝中的失语,也是对父母期待最尖锐的控诉——当所有反抗途径都被爱之名封锁,死亡成为最后的话语。莉迪亚的死亡不仅是家庭悲剧的产物,更是后镜像阶段主体性瓦解的极端呈现——当镜像他者的凝视成为唯一的存在证明时,主体将在符号系统的暴力中走向消解。
莉迪亚的悲剧揭示了后镜像时代主体建构的深层困境:当个体生存完全依附于他者镜像时,主体性将沦为符号暴力的祭品。伍绮诗通过莉迪亚的死亡叙事,不仅批判了移民家庭的文化代际创伤,更警示了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镜像依赖症”。正如德国哲学家霍耐特所言,“承认的斗争”必须建立在打破镜像误认的基础之上。莉迪亚未能完成的自我重构,恰恰为当代主体性建设提供了镜鉴——唯有在镜像破碎处,真实自我的曙光才可能显现。
总结
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中,“他者凝视”与“误认”机制是自我建构的核心。它打破了将莉迪亚悲剧简单归因于家庭沟通障碍的主流解读。莉迪亚的悲剧性命运正是这一理论的文学投射。作为华裔父亲詹姆斯与白人母亲玛丽琳的混血女儿,她的自我认知始终处于多重镜像的折射中:父母的欲望之镜、美国社会的种族凝视之镜以及性别角色的规训之镜。这些镜像共同构成一个闭合的符号系统,使得莉迪亚的“理想自我”始终是对他者期待的被动回应。
华裔作家伍绮诗通过设置莉迪亚的死亡场景,完成了对主流镜像的尖锐批判。莉迪亚选择在象征纯洁与重生的湖水中结束生命,实则是对强加于她的所有镜像身份的拒绝。小说结尾处,阳光穿透湖水“像穿过一扇明亮的窗户”,这或许暗示着:当我们将镜像视为可穿透的界面而非封闭的牢笼时,莉迪亚式的悲剧才有望转化为自我重建的起点。
参考文献:
[1]Celeste Ng.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14.
[2] 范勇慧 .《无声告白》中的创伤叙事与身份构建 [J]. 名作欣赏 ,2023(08):144-146.
[3] 郭晓睿 .《无声告白》中的女性之声 [J]. 新阅读 ,2020(06):73-74.
[4] 芦畅 , 石毅 . 族裔关系的镜鉴——美国异族通婚研究理论、现状与展望 [J]. 浙江学报 ,2024,(05):64-72.
[5] 李维娜 , 杜海莹 .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跨族裔婚姻与身份认同的探究 [J].名作欣赏 ,2022,(21):66-68.
[6] 李丰艺 . 无声地呐喊与自我救赎——浅析《无声告白》莉迪亚悲剧性结局与人们的自我救赎 [J]. 英语广场 ,2021,(36):68-70.
[7] 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中信出版社.2011 年
[8] 伍绮诗.《无声告白》[M]. 孙璐译 . 南京: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9] 邢颖慧 . 浅析《无声告白》悲剧结局的缘由 [J]. 大众文艺 ,2017,(11):33-
[10] 严庆 , 杨宇泰 . 欧美无意识种族偏见的表现及其影响 [J]. 青海民族研究 ,2024,35(04):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