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施耕读教育路径创新的研究

作者

张影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摘要: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耕读教育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农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三农”情怀的培育。实施耕读教育是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服务的重任,开展耕读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施耕读教育创新路径,以期为新时期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支持。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耕读教育;路径创新

在国家实施“三农”政策的背景下,耕读教育是联系高校和农村实际的一种桥梁,也是当前我国经贸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根据有关数据,到2025年,我国将有100多所农业院校,这些院校中设置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占60%。而到了2025年,我国智能农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500亿,对具有良好经营能力和良好经营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探讨经管类院校的耕读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管理人才,又有利于促进我国大学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重构耕读课程体系,课程融合

对高校经管类专业进行“耕读”教学模式的重建,其核心是将农业文化、劳动伦理与职业知识相结合,而不是机械地进行“迭加”。如在学习《农业经济学》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教学界限,以“粮食安全”为突破口,先对供需理论、价格形成机理等基本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然后介绍“一公顷土地的微观经济核算”的实例研究。学生需要模拟计算各种生产因素如种子、人工和机械的输入输出比率,比较各种种植模式的边际收益。在课程研讨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反思小农经济与近代农场企业之间的不同之处,并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部农典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探究其与近代规模化生产之间的辩证联系。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可以加强成本核算和资源分配等职业技能,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耕读”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直接感悟。在课后交流讨论中,很多学生都提到了“每一粒米都是艰辛的”这句话的经济含义,只有将教科书上的弹性系数和农田里的辛勤劳作联系起来,才能让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温暖。这样的浸入式课程整合,让学习中的经济经营知识,自然而然地就带有了“耕读”的精神核心,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知农爱农”的职业性格的培养。

二、智慧农业管理创新,教学改革

在探讨经管类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智能农业”与“经管”课程相结合,是实现三农的重要突破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农耕教学更多的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生产实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如在学习《农业供应链管理》时,教师先讲解农产品流通中的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再组织学生深入本地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让学生对数字温室西红柿的生产和销售过程进行追踪,从农业生产终端的物联网环境监测到生产管理,再到流通中的电商平台运作和冷链物流的优化,最后形成一套与大数据相融合的供应链改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利用自己的库存管理和边际收益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对由传感器收集到的即时成长信息进行分析,还要和农民一起讨论怎样利用短视频直播来扩大自己的市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将一些概念上的行政手段形象化,又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现代化技术对于传统农业所产生的巨大变革作用。通过“理论-实际-思考”的闭环培训,让学生逐步构建“知农事、知农需、解农忧”的农耕阅读思想,为将来投入乡村振兴中,积累了多个交叉学科的复合能力。

三、耕读文化实践活动,校企协同

在高校经管类课程中进行耕读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对大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先对耕读文化的含义进行较为全面地阐述,将劳动实践和知识的学习相融合,让学生明白“耕以养生,读书以明志”的深刻含义。如在学习《农业经济学》时,通过对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经济经营的关系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对农村发展的认识。组织学生实习,到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生态农业园区,并参加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担任各个部门的工作,从土壤测试、作物种植到成本计算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设计“智能农业创业工程”,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针对农村地区的农民,进行了一个小规模的水果和蔬菜电子商务的运作。学生实地考察栽培的技巧,夜间进行市场调研和统计,并对物流和运输方式进行优化。在三个多月的实习过程中,不但协助农民增收20%以上,更撰写出详细的经营剖析,参与全省创意创业竞赛。在亲身体验中,学生能深切感受到企业经营理念的实用意义,并能培育出企业的敬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耕读”教学是一种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全面地培养。在实践中,既可使学生获得职业技术,又可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价值取向,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一个主要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管类院校开展耕读教学,既可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与实际生产模式之间的差距,又可为农村建设提供具有多学科视角、较强综合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随着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等新型经济形式的迅速发展,耕读式教学的价值必将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贾秋月,丁彦. 新时代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建设的思考: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J]. 安徽农业科学, 2025, 53 (05): 280-282.

[2]郭战伟,张耀阳. 耕读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J]. 农村·农业·农民, 2025, (01): 97-99.

[3]刘佩瑶,刘琳. 数字时代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究 [J]. 智慧农业导刊, 2025, 5 (03): 25-28.

[4]李杨. 耕读教育在农业相关高校中的实施现状及路径研究 [J]. 知识窗(教师版), 2024, (11): 19-21.

[5]刘俐宏,鲍晓艳. 新农科建设视角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究 [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4, 22 (06):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