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举措研究
胡建伟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观音桥镇初级中学 四川广安 638508
语文思维能力指的是学生学习过程形成的联想想象、判断归纳以及比较分析等认知行为表现,是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因素。初中语文学科的内容丰富多样、综合性强,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坚持以新课标为教学导向,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进而为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对于初中生而言,语文思维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课文知识,领悟文章中心思想与情感内涵,构建清晰、完善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思维能力的形成能促使学生顺利迁移知识,解决学习、生活的问题,养成独立思考、深度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完善[1]。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应遵循学生主体、实践探究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具体而言,语文教师要避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观点表达、文本解读和问题探究,形成独立思考意识,并通过趣味任务、情境创设和生活案例等,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语文教师应通过设计真实的实践任务,如社会调查任务、辩论活动、戏剧表演等,指引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强化思维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举措
(一)以情境创设,激活思维动力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通过情境创设,营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促进教学的创新。
以人教版《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课文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及情感表达,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抗美援朝”的纪录片视频,提出:“你认为最可爱的人是什么样的?”问题,指引学生联系课文标题和视频内容,初步思考问题答案,激活学生思维。随后,教师再指导学生精读文章内容,分析志愿军的英勇事迹,并尝试分组还原课文描绘的场景,以角色扮演理解人物心理和情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接着,教师可提出核心问题:“作者选择的这些事例体现出人物的哪些情感?在抗美援朝的历史中,是否有其他典型的事例?”驱动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文本结构、历史背景,分析选材意图,强化学生的批判思维。最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事例,运用文章的写作手法,创作“最可爱的人”的报道,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以阅读训练,拓展思维深度
在初中语文课堂活动中,阅读训练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拓宽学生思维广度。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阅读训练的多元价值,精心设计阅读学习活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人教版《白杨礼赞》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小白杨”的歌曲,提出:“你知道歌曲中的白杨象征着什么吗?作者笔下的白杨又有哪些深意?”问题,指引学生初步了解、感受文章的象征手法,确定学习方向和目标。接着,教师应指引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完成“标注关键词句,用一句话概括出白杨树的特点,并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分组讨论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西北高原作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思考环境描写对课文主题的重要作用”;“比较阅读袁鹰作者的《白杨》课文,分析两篇课文象征意义的异同点”等阅读训练任务。通过拓展迁移和整体感知的阅读学习活动,既能深化学生的文章理解,也能培养学生分析思维、探究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以辩论活动,培养思维能力
辩论活动在语文课堂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还是激活学生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驱动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提炼教材内容或生活中具备多面性、争议性的话题,确定辩论主题,为学生构建互动学习的场景,引领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碰撞思想,在实践探索中深化认知,以此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以人教版《皇帝的新装》为例,本篇课文讽刺了虚荣、虚伪及盲目从众的社会现象,具备主题鲜明、情节冲突强的文章特点。当学生梳理完课文故事、人物关系,并掌握文章核心矛盾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教材内容设定“在《皇帝的新装》中,谁应该为这场骗局负主要责任?”其中正方观点为“皇帝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昏庸和虚荣”,反方观点为“大臣和百姓负主要责任,因为他们从众和谄媚”。在辩论环节,学生需通过精读课文细节,搜集相关历史材料,了解课外拓展内容等,收集论证支持自身的观点,教师需为学生提供适当引导,如推荐社会案例、纪录片片段或书籍辅助学生论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经过辩论实践活动,不仅能引领学生深度分析文本内容,还能发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2]。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完善,也助力语文课程的改革创新。因此,语文教师要坚持学生主体、实践学习的原则,通过情境创设、阅读训练和辩论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动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度学习能力,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玮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J]. 学周刊 ,2025,(05):47-49.
[2] 唐隆华 .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文摘版 ) 教育 ,2025,(05):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