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郁彩虹
江苏省无锡市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 江苏无锡 21412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为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与制度支撑的行动指南。全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为新时代建设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交织激荡之际,中国正日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比以往更容易“被围观”,但由于中国手中的“话筒”数量不够多、音量不够响,舞台上还有许多“麦霸”,关于中国的噪音、杂音还有很多,导致中国在国际传播中存在信息流进与流出的“逆差”、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落差”。因此,在“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下,建设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有力回应国际舆论对中国别有用心的歪曲攻击,解决挨骂问题,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显得刻不容缓、迫在眉捷。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渐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垄断格局,并在国际重大场合、重大事件中不失语、不失声,国际话语权呈现稳步提升趋势,逐步扭转了完全依靠西方理论和方法度量我国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然而,长期以来,在以广播报纸电视为主的传统国际传播格局下,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媒体的 90% ,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社主宰全球80%-90% 的国际新闻报道,国际传播格局被西方发达国家牢牢掌控,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诸多领域经常处于失语或无语状态。在“西强东弱”“北强南弱”“资强社弱”的国际传播格下,西方国家及其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利用国际话语平台优势对我国发动各种舆论战,想方设法妖魔化中国,企图向国际社会民众曲解误读中国发展成就,中伤、歪曲中国政治理念与价值观等软实力,从而在国际社会民众中塑造对中国的错 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重构新的国际传播格局,打破西方国家在旧的国际传播格局中的话语霸权地位,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明确国际传播目标、原则和重点,优化传播资源配置, 成传播合力。具体而言,需要在网络时代和新媒体时代提高中国主流媒体国 体迅猛发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整合中央与地方、各区域之间、国内与国 扩张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各类主流媒体、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版图。同时,国内各类传播主体要积极主动地抢占海外各类社交媒体和新媒体阵地,加快移动端传播平台建设,创新短视频、微视频、云直播、语音播报等多元信息发布形式,汇聚国内传统主流媒体力量,共同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矩阵集群,从而扩大国际传播覆盖面、受众面。再者,要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南方国家通过一些正式及非正式国际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就各种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共同发声,积极引导国际舆论走向。此外,加强我国主流媒体的英文频道建设,提高中国各类图书、期刊、影视等多形态产品的生产传播能力,打造综合性传播平台。通过上下联动、内外协同、区域合作,既为中国各级政府等主体加强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新的发声手段和平台,也为中国全方位加强与外国民众交流提供广阔空间,从而突破旧的国际传播格局限制,打破西方对中国的政治认同围堵,在构建新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努力抢占新的话语平台,逐步在新的国际舆论格局中站稳脚跟、掌握主动权。
二、改革创新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主流媒体一般都是套用内宣方式方法进行对外传播,一些外宣新闻产品呈现出内宣风格,导致国际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误解,降低了国际传播效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并日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发展走向、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同时,随着国际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和传播条件的不断变化,当今世界早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国际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建设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舆论斗争,需要从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技术等方面改革创新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
转变传播理念。国际传播由于跨地域、跨文化、跨语言等特性,在传播对象、内容、方式等方面不同于对内传播。新时代建设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中国主流媒体摒弃“内宣”习惯,转换传播观念,坚持内外传播一体化原则,在研究和掌握国际传播特点、原则和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使我国媒体传播形式、内容、方法更加切合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从而让国外民众乐于接受中国信息,进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感知和认同。
打造专业队伍。能否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故事背后的道理和理论能够讲得出、传得开、叫得响,其关键在于讲故事的人。当前,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具有过硬政治素质以及国际传播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人才较为稀缺,需要尽快在高校培养并组建起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国际视野、多种语言能力、国际传播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且深刻了解国内国际传播特点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同时,对在职人员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筛选并吸纳一些政治意识强、业务水平精、懂外语的自媒体人才,帮助并提升其国际传播能力;还可吸引和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加入我国国际传播事业中来。此外,善用外脑、外嘴、外笔提升说服力,争取一些在华工作、对华友好的外籍人才的支持,通过精心策划主题,借助其自媒体平台对外讲述其在华工作、生活的各种亲身感受及有关中国的各种精彩故事,增强中国故事、中国道理和中国理论的说服力,为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调整传播内容。新时代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在传播内容上将“想说的”与“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找准党和国家想讲的与国外受众想听、想看的之间的契合点,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将摆事实和讲道理融合起来,加强对中国制度的阐释工作,把中国经济发展硬实力转化为话语软实力,把中国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把中国制度优势转变为话语底气。加强内容的原创性和多样性,制作更多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通过艺术展览、文化节庆、学术研讨等方式,客观、真实、全面地展现中国发展成就和文化魅力,推动图书、音乐、动漫等更多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赢得国际受众对中国的好感、认同和赞誉。
强化技术赋能。近年来,移动化、智能化、可视化等传播技术的更新发展深刻改变着国际传播运行方式和业态环境。提高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创新传播手段,通过技术赋能国际传播平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受众行为的精准分析,实现传播内容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拓展数字化、网络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对外出版发行和国际传播渠道中的运用场景,探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增强我国对外传播效能。
实施精准传播。约翰·加尔东根据信息 ,将舆论分成核心舆论、中心舆论和边缘舆论三个层次,其目的是通过有针 传播,从而提高整体传播效能。这就需要研究并根据不同国家、 和接受习惯,制作多语种、多形态、多风格的内容产品,实施不同的 精准性。如:为年轻受众制作轻松幽默的短视频、动画,为专 民众提供贴近生活的民生故事、文化介绍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满足不同受众 求 ,提升国际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
加强交流合作。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国际交往越来越密切。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借鉴国外传媒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加强国内主流媒体与国外知名媒体、知名智库、当地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自媒体大 V 等传播主体的交流合作、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实现内容互推互转,以普通人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鲜活故事,展示中国美好形象,提升中国传播效能。
三、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深化密切,国际传播已成为国家治理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与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日超激烈。 传统上 仅依靠国家主流媒体和外交官的单一性、单向性国际传播方式,已无法适应错综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需 有效传递中国声音,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建设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迫切需要构建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形成多渠道的国际发声平台。影响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重要短板之一是缺少有效的国际发声平台。因此,需要整合国内各类各级主流媒体平台, 囊括各类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图书出版以及新兴媒体在内的媒体平台,并使其相互之间成为一体化对外传播的互动网络,形成以国家主流媒体为主力军的多渠道、立体式对外发声传播矩阵和合力,扩展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音量”和覆盖面。
形成多元化的国际传播主 和哪个单位的事,需要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有 国赢得国际话语权,仅靠国家主流媒体和外交部门新闻 媒体人士,以及政府、学者、智库、企业、社会组织、 央企、地方、城市、高校等各类传播主体联合发声,各发 立体式对外传播的“声势”效应,又要勇于发声、善于发声,能够针对 时发声、主动回应,注重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消解偏见和误解,严正展现中国立场和态度,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话语表达和叙事方式直接决定着传播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是国际话语权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所在,话语内容的丰富性、吸引力、趣味性和叙事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新颖性,直接关系到一国能否抢占国际道义制高点。中国话语体系是反映中国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话语表达形式,主要包括核心层的政治话语、中间层的学术话语、外围层的日常话语或舆论话语。其中,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舆论话语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复杂的话语体系。叙事体系是以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进行话语表达的模式或风格,其表达效果主要通过国外媒体和受众的反应、反响表现出来,叙事成效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国家利益、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中国叙事体系主要体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范畴和言说体系,旨在通过中国特色的叙述方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思想观念、中国价值立场,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引领国际舆论导向。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畴,提炼和展示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创新中国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体系,深入分析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习俗及其媒体体制机制、新闻传播观念等方面,找准中国元素与海外民众的情感联结点,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话语内容创新和叙事方式创新,从而提升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感染力、说服力、感召力,破除西方话语霸权现象,打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国际传播瓶颈,切实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叶淑兰 . 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成就、挑战与深化路径[J]. 国际问题研究,2021(4)。
[2] 徐国亮 .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深刻意蕴与重要意义[J]. 人民论坛,2021(31)。
作者简介:郁彩虹(1970-),性别: 女,籍贯: 江苏 泰州,民族: 汉族,学历: 硕士,职称: 副教授,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