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叠合板接缝处理方法分析

作者

邓小辉 费国秋

江苏坤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浙江湖州 313000

一、引言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作为现代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与现场装配施工,实现了建筑建造效率提升、质量可控及资源节约的目标。叠合板作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关键水平构件,由预制底板与现浇混凝土层复合而成,其接缝处理直接关系到结构整体性、防水性能及耐久性。当前,叠合板接缝设计仍面临接缝构造复杂、力学传递机制不明确、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本文从接缝分类体系、力学特性、连接技术及处理体系出发,系统分析叠合板接缝处理的关键技术,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参考。

二、叠合板接缝分类体系与力学特性

2.1 接缝功能分类

叠合板接缝按功能可分为结构接缝与非结构接缝两类。结构接缝需承担竖向荷载、水平力及弯矩传递,常见于板与主体结构(如框架梁、剪力墙)的连接部位,其设计需满足强度、刚度及延性要求;非结构接缝主要解决板间变形协调与防水问题,如密拼接缝或后浇带接缝,其设计重点在于控制裂缝宽度及渗透路径。功能分类明确了接缝设计的核心目标,为构造选型与材料选择提供依据。例如,结构接缝需采用高强度灌浆料或钢筋连接件,而非结构接缝可通过密封胶或弹性垫片实现柔性密封。

2.2 接缝构造分类

根据构造形式,叠合板接缝可分为干式连接与湿式连接。干式连接通过机械锚固件(如螺栓、钢板)或焊接实现构件拼接,具有施工速度快、无需养护的优点,但存在应力集中风险,适用于低烈度地震区或非承重构件;湿式连接通过后浇混凝土或灌浆料填充接缝,形成整体受力体系,其力学性能更接近现浇结构,是当前主流的连接方式。进一步细分,湿式连接包括密拼接缝(接缝宽度 ⩽10mm ,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填充)、后浇带接缝(宽度 ⩾200mm ,配置附加钢筋)及新型组合接缝(如 U 型筋 + 后浇带复合连接)。构造分类为施工工艺选择与质量控制提供了标准化路径。

2.3 接缝力学行为分析

叠合板接缝的力学行为受接缝构造、钢筋配置及混凝土强度共同影响。以湿式连接为例,密拼接缝的破坏模式通常为混凝土剪切破坏,其抗剪承载力由混凝土齿槽、界面摩擦力及钢筋销栓作用共同提供;后浇带接缝因配置附加钢筋,破坏模式转为钢筋屈服后的混凝土压溃,延性显著提升。有限元分析表明,接缝宽度对力学性能影响显著:当接缝宽度从 10mm 增至 50mm 时,抗剪承载力下降约 40% ,刚度降低 30% 。此外,接缝界面粗糙度(如凿毛处理)可提升混凝土粘结强度 20%-30% ,是优化力学性能的关键工艺参数。

叠合板与主体结构连接技术

2.4 与框架结构的连接

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需实现竖向荷载传递与水平力分配。典型做法为在框架梁顶设置抗剪键槽或预埋连接件,叠合板底筋伸入梁内锚固,后浇层混凝土浇筑后形成整体。研究显示,当板底筋锚固长度 ⩾15d (d 为钢筋直径)时,连接节点抗剪承载力可满足设计要求;若采用附加箍筋加密(间距 ⩽100mm ),节点刚度提升 15%-20% 。对于大跨度叠合板,需在梁端设置板端加强筋,以控制接缝处裂缝宽度 ⩽0.2mm. 。

2.5 与剪力墙结构的连接

叠合板与剪力墙的连接需解决竖向荷载传递与平面外刚度协调问题。常用方法为在剪力墙内预埋套筒或金属波纹管,叠合板底筋通过灌浆套筒或浆锚连接,后浇层混凝土覆盖接缝区域。试验表明,浆锚连接节点的抗拉承载力可达钢筋屈服强度的 90% 以上,但需严格控制灌浆料流动性(流锥时间 ⩽25s )与饱满度(密实度 ⩾95% )。此外,在剪力墙转角处设置暗梁或加强带,可有效减少接缝处应力集中,提升结构整体性。

三、叠合板板间接缝处理体系

3.1 密拼接缝技术

密拼接缝通过控制接缝宽度( ⩽10mm )与界面处理实现无缝效果。施工要点包括:接缝处混凝土界面凿毛(粗糙度 ⩾4mm )、涂刷界面剂、采用微膨胀混凝土(膨胀率 ⩾0.02% )填充并振捣密实。监测数据显示,密拼接缝的 28 天抗压强度可达母材混凝土的 95% 以上,抗渗等级 ⩾P8. 。该技术适用于非潮湿环境下的室内楼板,但需严格把控施工温度( 5C-35C )与养护时间( Ω⩾14d ),以避免收缩裂缝。

3.2 后浇带接缝技术

后浇带接缝通过设置宽接缝( ⩾200mm )与附加钢筋实现应力重分布。典型构造为在接缝两侧配置 U 型筋(直径 ⩾10mm ,间距 ⩽200mm ),后浇带内设置分布筋(直径 ⩾8mm ,间距 ⩽150mm )。试验表明,后浇带接缝的抗裂性能优于密拼接缝,其裂缝宽度可控制在 0.1mm 以内,适用于高湿度环境或大跨度结构。施工时需注意后浇带浇筑时间(宜在两侧混凝土收缩基本完成后进行,间隔 ⩾28d )与模板支护强度,以防止接缝变形。

3.3 新型连接技术

新型连接技术包括预应力压接、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接缝等。预应力压接通过张拉预应力筋使接缝处于受压状态,可消除混凝土收缩应力,提升接缝抗裂性能;UHPC 接缝利用其高强度( ⩾150MPa )与低收缩特性,可将接缝宽度缩小至 5mm 以下,实现“超窄接缝”。尽管新型技术成本较高,但在特殊工程(如核电站、桥梁)中具有显著优势,是未来接缝技术的发展方向。

3.4 接缝防水体系

接缝防水需采用“多道设防、复合防水”策略。一级防水工程推荐采用三元乙丙橡胶止水带 + 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 + 密封胶的三道防线,二级防水可采用耐候性密封胶 + 防水砂浆两道防线。施工时需控制止水带安装位置偏差 ⩽5mm ,密封胶嵌填深度 ⩾10mm ,并确保防水层与混凝土基层粘结强度⩾1.5MPa 红外热成像检测表明,优化后的防水体系可使接缝渗漏率降低至 0.5% 以下。

四、结语

叠合板接缝处理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安全与建筑性能的核心环节。通过合理分类接缝功能与构造、优化连接节点设计、创新接缝处理技术及完善防水体系,可显著提升叠合板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及适用性。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聚焦接缝长期性能退化机制、智能化施工监控技术及低成本新型材料开发,以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向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施工工艺分析 . 陈汐 . 四川水泥 ,2023(10)

[2] 装配式混凝土预制叠合板节点施工技术研究 . 胡宗华; 王海珍; 石岩; 石

彪 ; 郑文宝 . 建筑技术 ,2024(08)

[3] 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施工技术 . 郭国忠 . 江苏建材 ,2023(06)

[4]  叠合板生产中技术质量控制指标分析 . 郑爱国 ; 康祥梅 . 建筑技术开

发 ,2020(16)

[5] 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浅述 . 李金龙 ; 吴欣禹 ; 吴金国 ; 董松员 ; 李娜 . 建

筑与预算 ,2022(11)

[6] 绿色建筑理念下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设计与施工. 何开俊.石材,2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