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丁思雨
北方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与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2]
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内在统一性:一方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保障,通过发展成果共享强化各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共同富裕实践构筑精神保障,通过价值共识凝聚推动发展的集体行动力。二者共同形成相互支撑、协同互构的有机整体,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双重支撑。
一、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扎实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切实支持,二者理论同源、主体相同、指向契合。
(一)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同源
共同富裕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从而提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理解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作为重要标杆,从“解决温饱”到“小康生活”再到“共同富裕”,从告别贫困到走向繁荣富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发展阶段进行了科学的把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的解决,要服从于、服务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的“真正的共同体”[3]。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理念与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结合起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积极性、创造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党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相同
共同富裕是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是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鼓励全国各族人民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形成共建共享共富的生动局面,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还要推动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必要前提,也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必要条件。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全国各族人民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实现个体多样化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全国各族人民的参与和认同至关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形成更加紧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向契合
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标、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牢牢抓住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懈努力,通过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满足全国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性进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文化认同的体现,更是历史使命的承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团结奋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解决之路,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与共情,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汇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在各民族共同团结的前提下,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会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到来。
二、共同富裕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4]。在协同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引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推动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
(一)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5]。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探索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国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各族人民交往也日益频繁,有利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同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加强了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宗教和艺术等方面的来往,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不断缩小彼此间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不断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之间互相交融。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努力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得到实现,加强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变得更加强大。
(二)共同富裕引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依靠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更要依靠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梦,归根到底要靠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新时代,扎实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要不断引领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面对国内外出现的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啃下了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共同富裕推动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7]。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推动各民族团结奋斗与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坚定的意志,为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政府部门必须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度入手,尤其是加快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合力,助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鼓舞各族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并进,共同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发力,从而真正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三、共同富裕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辅相成,协同互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中,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维度:首先,以加强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以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框架。
(一)以加强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繁荣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有机统一起来,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富裕的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情感认同。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精准的政策供给与有力的区域协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举措,不断缩小区域、城乡、群体间的发展差距,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广泛地惠及包括各民族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这一过程显著提升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自然生发并不断巩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同时,在党的思想引领和组织推动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又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同向、部署同步、效果互促的核心关键。
(二)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为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及时对错误思想和言论进行纠正,澄清模糊认识,使全国各族人民能够明辨是非、辨识善恶、知晓荣辱,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心、铸就灵魂,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支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要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场馆数字化升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群体的精神需求特点,开发分层分类的文化服务产品,尤其注重青少年群体的文化浸润教育,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文化实践实现代际传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都凝聚起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伟力。
(三)以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根基与实践载体。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要求,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需系统强化交通、能源、信息等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同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牧、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与身份认同的双重收益。同时,要深化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实施农牧业科技赋能计划,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最后,要聚焦民生福祉提升公共服务耦合度,创新城乡教育联盟资源共享机制,以发展成果共享强化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现实感知。由此形成以基础设施现代化筑牢发展基石、以特色产业高端化培育认同载体、以民生服务优质化凝聚人心共识的协同路径,使高质量发展过程成为持续淬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熔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3-10-29(1)
[2]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习近平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