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伴奏分析
刘茳 余梓翔
云南艺术学院
摘要:本文以艺术歌曲《歌》为例,探讨即兴伴奏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与分析。通过对《歌》的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的解析,结合即兴伴奏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分析即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文章首先介绍了即兴伴奏的基本概念及其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性,随后详细分析了《歌》的音乐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即兴伴奏的具体应用。最后,文章总结了即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独特魅力,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即兴伴奏合作艺术歌曲《歌》 和声
中国的声乐演唱系统有我们国家自己的一套完整体系,其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刻探索与考究。梳理古代演唱理论,其明确统一的系统性和延续性构成了富有特点、完整且有效的演唱系统,但一个艺术品的呈现不单单只有人声,使其丰富多彩的还有伴奏的功劳。这是中国音乐的历史继承,也应成为中国音乐的未来。
有歌唱就有伴奏。即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合作,随着音乐的发展与演变成为时下流行的表演形式。在这种合作中,即兴演奏者与声乐演唱者通过合作的方式,让声乐和伴奏相结合,让表演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即兴伴奏的考究也是音乐领域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通过即兴伴奏可以增添声乐演唱的艺术效果,提升音乐表演的魅力和创造力。
即兴伴奏与声乐演唱集中于艺术歌曲的演绎。当代艺术歌曲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学堂乐歌时的各种民族化歌曲,只要是抒情优美、格调高雅的抒情歌曲,甚至某些通俗歌曲都属于艺术歌曲。我国的艺术歌曲的外延较为宽泛,包括历史歌曲、群众歌曲、电影插曲,甚至是民歌,这些歌曲被纳入中国艺术歌曲范畴中来。其中诗词音乐因其结合了传统词乐文化与现代声乐艺术,继承和弘扬我国的文化精髓,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中国文化的审美价值,还能够使中外文化更好地融合交流,深受大众的喜爱。不论艺术歌曲的形式和内容有什么样的变化,艺术歌曲生命中高品格、高情趣的灵魂是永恒的。中国艺术歌曲既已在百花齐放的春天盛开,到了秋天必定会硕果累累。《歌》这首艺术性极强的艺术歌曲就是如此,不仅密切地联系了中国音乐的民族传统,且融合了西方的作曲技巧,极具感染力。同时艺术歌曲《歌》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性的作品,适合用来探讨即兴伴奏在声乐演唱当中的重要作用。
即兴伴奏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多个音乐传统和时期即兴伴奏贯穿音乐史,从古代到现代,不同文化和时期都有其独特表现。它不仅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重要手段,也反映了音乐家对音乐语言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
即兴伴奏是指在音乐表演或创作过程中,伴奏者根据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在短时间内即兴创作出适合的伴奏部分。它不需要完全依赖预先写好的乐谱,而是依靠演奏者的音乐素养、创造力和对音乐的理解,实时地为旋律提供和声支持、节奏衬托和情感烘托。
即兴伴奏不仅能够提升音乐表演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还能够培养演奏者的音乐创造力、听觉敏感性和协作能力。它是音乐表演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能够为音乐注入更多的个性和生命力。
前奏、间奏、尾奏
前奏,是连接歌曲与伴奏之间的重要纽带,也能让歌者听起来流畅自如。前奏是音乐作品的开端,它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让他们想要继续了解这首曲子。 间奏则是钢伴演奏者展示个人技艺和情感的机会,让音乐更加丰富多彩。而尾奏则是对整首作品的高度概括,将音乐家的情感表达进行升华。在大多不成熟的表演中,许多演奏者很明显地忽视了这一点。首先没有给演唱预留出过渡音、小高潮部分和小节进行即兴创作;难以理解的“乐句”等歌曲片段出现频率较高的旋律,这些都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即兴伴奏的运用是为了配合音乐旋律和演唱者的表演相互融合,但是很多演奏者在进行歌曲即兴伴奏时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一点,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该怎么做”等现象。因此,关于《歌》的钢琴即兴伴奏完全可以借鉴原谱的结构。
如:前奏只有一个大九柱式和弦,这是给演唱者在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等方面必要的提示,让演唱者在情绪,呼吸等方面有所准备,使歌曲可进入得更加规范准确清楚,同样也预示着故事的开始。原谱例没有很明显的间奏,因为作曲家在创作时进入重复乐段时只有不到两个小节的准备,因此间奏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间奏为演唱者提供必要的提示(如:转调)和歇息的机会,连接的部分需即兴演奏者十分重视。如谱例3.1,原谱例用一小节分解和弦过度,并且和弦的运用也十分巧妙,用到了同主音大小调的一级和弦,很具有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且对音乐发展起贯穿作用。伴奏者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来丰富我们的即兴伴奏。
最后是尾奏,旋律加低音的和声,慢慢诉说,缓缓地进入故事的结尾,可以进一步抒发歌曲的思想感情,使音乐效果得到更充分地发挥和巩固。即兴伴奏演奏者完全可以借鉴和学习原谱例的演奏方式,使自己的演奏得到很好地表达和升华。
即兴伴奏的和声编配
和声的编配是即兴伴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即兴伴奏过程当中非常关键。如果演奏者在进行创作时没有经过自身考虑到作品需要什么样的内容、要表达哪种情感的话,则必须通过原版伴奏以及自己对音乐理论知识、个人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从而确定自己的编配是否适合使用;若演奏者不了解或者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就无法更好地完成歌曲所需的和声编配,也不能准确把握歌词中情绪和意境。例如一个乐句用四个或五个复杂的九和弦、十一和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即兴伴奏中,需要的是演奏者较高的音乐素养,在即兴创作之前演奏者需要对歌词和旋律进行充分地理解和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品所要表达或传达的内容。过于华丽或浅显单薄的编配都会使歌曲失去意境,在具体实践中笔者也进入过这样的误区:
例如在B段反复时的间奏,笔者曾尝试过八度下行弹奏,且和声进行编配略复杂,这样的音响效果十分厚重和杂乱,不符合《歌》本身的悲伤的意境,情感上不如原谱例的分解的三和弦的演奏方式那么的充沛且灵活。当然,反之,如果编配只是普普通通的和声进行和演奏织体,也会使整个曲子单调,无法表达《歌》真正的情感。
注意事项
明确调式特征:歌曲基于徐志摩译诗创作,采用小调式为主调,需注意其哀伤基调的和声选择。例如,主和弦(如A小调的Am)与属和弦(E或E7)的搭配需突出小调的暗淡色彩。
2.离调与转调处理:根据诗歌情感张力,副歌或高潮部分可能涉及离调和弦(如副属和弦D7导向G和弦)或近关系转调(如A小调转C大调),需通过属七和弦自然衔接,增强戏剧性。
3.丰富和声语言
张瑞作品常使用七和弦、九和弦及附加音和弦以增强色彩。例如,在“不要为我哭泣”等情感强烈处可加入Em7、Am9等和弦,营造朦胧感。
4.外音处理与声部进行
旋律中非和弦音(如装饰音、延留音)需自然解决,避免声部冲突。例如,长音处可采用延留音叠加和弦外音,增强流动性。
张瑞《歌》的即兴伴奏需兼顾西方艺术歌曲的和声逻辑与中国诗词的意境表达,核心在于通过功能性框架支撑情感,色彩性手法渲染细节。建议结合原谱分析与即兴实践,逐步掌握其和声编配的精髓。
合理的配奏
“独奏感”导致伴奏与声乐演唱失去配合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伴奏者对音乐风格和节奏感之间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伴奏者在即兴伴奏中无法有效配合。如笔者在实践演奏及参考同学们对《歌》进行即兴伴奏时,会下意识地在歌曲高潮“我再不见...再听不见...”这些乐句加入旋律音,但是旋律音过多会破坏歌唱的意境也会抢演唱者的风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伴奏者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和沟通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创造出更和谐的即兴演奏。此外,也可以尝试制定一些简单的套路进行,还是以“我再不见...再听不见”这两句为例,过于单调的伴奏无法推动《歌》的情感表达,会使得歌曲整体的表现大打折扣,所以要让即兴演奏更富有互动和凝聚力,避免出现华丽的钢琴独奏和单调无味的弹奏这种情况。伴奏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完成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如果没有钢琴基础作为后盾支持的话,伴奏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伴奏织体过于复杂、旋律音重复较多,会让其听起来很冗杂;伴奏者没有根据原谱来进行编配,会失去歌曲原本本身所展现出来的内涵和意境。由此可见把伴奏与歌唱良好地配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需要慢慢实践、渐渐磨合。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伴奏的音量,要与人声完美贴合,音量不可过大或小,要随着人声控制音量。在歌曲开始的静谧再到高潮情绪的推动都需要即兴伴奏的细腻控制,不可忽视。伴奏和声乐两者之间必须相互衔接、共同运用才能发挥出完美的音响效果,让听众能够更好地欣赏。
伴奏实践
即兴伴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可以在声乐演唱中起到画龙点睛之用,还能把观众带入到情节之中。所以要巧妙的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所学习内容和要求,确定自己能力水平范围内是否有钢琴基础、音准及音色控制等方面知识,若没有也需要知道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即兴伴奏训练以及对专业性的把握和运用;另外还要了解在声乐演唱中怎样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多听名家演奏来提高自我综合素质修养,与声乐配合、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即兴伴奏,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确定歌曲所要表达情绪。还要通过对歌谱进行分析、整理及改编等来完成对作品的情感处理;同时还要了解歌词内容是否完整无缺以及主题思想感情如何变化等等,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并能将其用于实践,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伴奏方法。
以上谱例是笔者根据自己对谱子的理解以及在参照原正谱的情况下所编配和声进行,对于大小调融合在一起的曲子来说伴奏相对来说是有些复杂,但可通过弹奏的实践一步步练习,提高自己的伴奏能力。当然织体的变化是因人而异的。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即兴伴奏需要一步一步慢慢训练,不一定需要复杂的和弦和花哨的演奏技巧,有时与声乐演唱的有效合作,有感情和思想的伴奏也能打动人心。
合作中艺术表现力的提升
即兴伴奏和艺术歌曲演唱的结合,不仅能提升表演者自身音乐素养,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表达能力。在《歌》这首艺术歌曲中,通过即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合作也很好地表达出表演者对生活与情感等方面所要讲出来的话语。在《歌》的伴奏中,通过使用不同节奏来进行创作以及处理各种曲式结构变化等等都会使整个曲目有更多可看性和个性化的色彩,使得歌曲更加丰富感人,同时还能提升表演者们对于音乐内容理解能力甚至是运用能力。在《歌》的演唱中,由于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抒情性和叙事性特点,使得音乐与故事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歌唱者通过自身的专业技巧,深入角色,理解角色的情感状态,然后通过声音、肢体、面部表情等方式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1。优秀的表达能力可以使观众更好地沉浸在表演中,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
在艺术歌曲《歌》的实践中,可以领略即兴伴奏与声乐演唱合作的魅力和奥秘,许多前辈的研究都谈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二为一、不可分离。同样在这种合作中,艺术表现力的提升需要表演者具备较高的技巧水平,同时也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塑造出出色的艺术表演。通过不断地训练和实践,表演者可以提升自己的技巧和表达能力,进而提升艺术表现力。
结语
同样,在研究中,艺术歌曲的展现离不开歌者与伴奏者的默契配合、虽以声乐为主导但也是缺一不可。在对声乐演唱与即兴伴奏分开剖析以后可了解到即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合作在演绎中是不容易的,需要表演者具有较高层次和高超的技艺。通过对《歌》的演唱案例分析和伴奏的分析,了解了即兴伴奏与声乐演唱在艺术表现中是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是即兴伴奏者和声乐演唱者在音乐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本文结论可为音乐表演者提供合作技巧和演绎策略,丰富和拓展音乐表演的可能性,促进艺术歌曲演唱的发展。我们期待在未来中国的艺术歌曲可以走向世界,也愿即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结合能够让中国音乐艺术能够更好绽放。
参考文献
邓若晴.艺术歌曲《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J].艺术大观,2023,(21):3739.
王彦欣.艺术歌曲《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22,(06):8184.
柯琳. 中国声乐发展的文化渊源与历史基础[J]. 人民论坛,2021(30):107109.
张静琳.探析钢琴即兴伴奏在声乐表演中产生的艺术效果[J].戏剧之家,2021,(29):6465.
张旋.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6,(23):37.
邢予奚.试论钢琴即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J].艺术家,2017,(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