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径管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发展现状与智能化趋势

作者

李佳益

通奥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市成华区 61006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小径管(直径 ⩽100mm )广泛应用于石油、核电、化工等领域,其结构复杂(含弯头、三通等)、材料多样(不锈钢、钛合金等),且工况严苛(高温、高压、腐蚀),传统检测方法难以满足需求。X 射线数字成像(DR)技术凭借高效率、高分辨率及智能化优势,逐步成为主流解决方案。本文综述其技术原理、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瓶颈,并展望未来超分辨率成像、多模态融合等方向。

小径管是工业系统的关键部件,其缺陷(如微裂纹、气孔)易引发失效。传统胶片检测效率低,特殊情况下仅为 X 射线数字成像(DR)技术的 2/5 ,且受限于小径管的几何复杂性(曲率大、壁厚不均)和多材料干扰(如钢 - 铝复合管),对 ⩽0.2mm 缺陷的漏检率高达 20%~40% ,难以实现高精度全覆盖检测。

1.2 X 射线数字成像(DR)技术的优势

X 射线数字成像(DR)技术通过数字化探测器直接成像,具有以下优势

⑴效率类:实时成像(0.5s/ 帧)、无化学处理。

⑵性能类:分辨率最高可达20μm、动态范围80dB。

⑶应用类:支持AI 缺陷分类与自动化管理。

1.3 研究目的

探讨 X 射线数字成像(DR)技术如何通过超分辨率成像(目标: 10μm, )、多模态数据融合(X 射线 + 超声)、轻量化 AI 模型(参数量 <1M),来解决当前小径管检测的瓶颈问题。

2 技术原理与特殊性

2.1 基本原理

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简称 DR 检测)是一种利用数字探测器在射线辐照下获取被检工件信息,直接由后续电路把射线衰减信息转变为电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以数字图像形式显示的数字化射线检测技术。其成像机制主要遵循比尔-朗伯定律: I=I0e-μt I0 入射强度,I :投射强度, μ :线性衰减系数,t :材料厚度),而衰减差异会形成携带缺陷信息的投影图像。

其探测器类型如下:

▪ 平板探测器:具有间接转换型(将 X 射线转换为可见光,光电二极管阵列转换为电信号)和直接转换型(将X 射线转换为电荷)两类,其高动态范围、低噪声,适合小径管高分辨率成像。

▪ CMOS/CCD 探测器:通过光纤耦合或透镜系统与闪烁体结合,实现微小区域高灵敏度成像,但易受散射干扰。

2.2 小径管特殊性

⑴几何挑战:

▪ 管径小(通常 ⩽50mm. ),要求高分辨率探测器(像素 ⩽20μm )及微焦点射线源( ⩽0.1mm, )。

▪ 壁厚差异显著,焊缝余高、坡口区域易导致局部过曝光或欠曝光,需动态范围压缩算法。

▪ 复杂焊缝结构,需多角度成像或CT 重建辅助。

⑵散射与噪声干扰:曲率导致散射增多,需采用准直器或抗散射栅,结合软件降噪(如小波变换)。

⑶缺陷多样性:需针对性优化成像参数(如低电压、高电流)。

2.3 关键技术

⑴图像优化:双壁单影 / 双影成像选择,曝光参数自适应(基于管径 / 壁厚自动调节kV、mA)。

⑵信号处理:暗场 / 平场校正,消除探测器固有噪声与非均匀响应;散射校正,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或实验标定,减少边缘模糊。

⑶算法增强: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LAHE),增强局部对比度,避免过度增强背景噪声;深度学习去噪(U-Net 等网络抑制噪声并保留缺陷特征);缺陷自动识别,结合形态学处理与卷积神经网络(CNN)实现实时分类等。

⑷三维扩展:数字层析合成(DTS),有限角度投影重建焊缝三维结构,解决重叠干扰。

3 发展历程

X 射线检测技术发展至今已有 130 余年,其早期阶段(20 世纪中后期)由胶片射线检测为主,并进行 CR 技术初步数字化尝试;中期发展阶段(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DR 技术兴起,平板探测器广泛得到应用,实时成像系统出现并与小径管检测产生初步结合;近年进展阶段(2010 年至今)出现高分辨率探测器、AI 辅助缺陷识别、三维 CT 技术局部应用等,国际标准与行业规范也在逐渐完善(如 ISO、ASTM),目前 DR 技术已逐步成为行业内无损检测方法的首要选择之一。

4 当前技术瓶颈

4.1 成像性能

微缺陷如小径管薄壁焊缝中的微裂纹( ⟨50μm⟩ )、微小气孔( ⟨100μm )等,对探测器分辨率( ⩽20μm 像素)和 X 射线源焦点尺寸(微焦点≤ 5μm)要求极高,但微焦点源(如 Yxlon FF20)的 5μm 焦点尺寸需牺牲功率( ⩽5W) ),导致曝光时间延长 3 倍。同时多材料复合管受散射噪声、量子噪声限制,需多能谱成像以避免信号过曝。而异形管(弯头、三通等)曲率变化导致投影畸变,需动态调整射线角度或采用CT 扫描。

4.2 智能化

AI 模型人工判读依赖,缺陷识别依赖经验,漏检率受主观影响,需建立标准缺陷数据库辅助训练 AI 模型(工业缺陷样本量 <1000/ 类的数据库规模不足以训练 ResNet 等模型),同时对小样本缺陷泛化能力不足,实时检测面临算力瓶颈,需轻量化模型部署。

4.3 成本

工业 CT 设备昂贵,微焦点价格高达百万级,且效率低,单件扫描需数小时,制约工业现场应用,对中小企业推广困难,可有限角度 CT 或数字层析合成(DTS)降低成本,但会牺牲部分分辨率。

5 未来展望

5.1 技术方向

超分辨率成像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超分(如 SRCNN)可提升低分辨率探测器性能;自适应智能检测系统,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可实时优化检测参数以适应不同管型;新型探测器材料,钙钛矿量子点探测器(高灵敏度、低成本)或可穿戴柔性探测器(适应异形管);多模态融合检测,如 X 射线 + 激光超声的融合检测可将裂纹检出率从82% 提升至 96% 。

5.2 智能化发展

深度学习在缺陷自动分类与量化中的应用,数字孪生技术与全生命周期监测结合。

5.3 标准化

建议推动行业标准统一,推动小径管 DR 检测数据库开源,开发低成本国产化设备,建立共享缺陷数据库与算法平台。

6 结语

小径管 X 射线数字成像(DR)技术的进步经历了多个重要突破,从胶片到数字化,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和图像质量;从二维到三维,使复杂结构(如异形管、多焊缝)的可视化成为可能;从人工到智能,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的融合,推动缺陷自动识别从“辅助判读”迈向“智能诊断”;从实验室到工业现场,便携式DR 系统、低剂量成像技术的成熟,使检测场景从固定实验室扩展至野外、高空等复杂环境。

X 射线数字成像(DR)技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革新了小径管检测,但微缺陷识别、AI 泛化性及成本问题仍需突破。未来需产学研协同,推动技术转化与标准制定,实现更高效、智能的检测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磊、张建华、李强,基于 DR 技术的小径管焊缝缺陷智能检测方法,机械工程学报,2022,58(10): 1-10

[2]刘伟、陈志强,小径管X射线数字成像散射噪声抑制方法研究,无损检测,2021,43(5): 12-17

[3] 李阳光,柔性钙钛矿探测器及其在异形管检测中的适应性研究,光学精密工程,2022,30(7): 1580-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