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地区蓝印花布的纹样与技艺及其创新转化研究
张灿灿 杨智通讯作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娄底 417000
(一)引言
在湖湘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湘中蓝印花布宛如一颗璀璨明珠,以靛蓝与素白交织的纹样,诉说着民间匠人的智慧与生活美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湘西南地区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的杰出代表,更承载着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与精神信仰。在工业化浪潮与全球化进程的双重冲击下,这项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技艺面临着技艺失传、市场萎缩的困境。与此同时,学界对湘中蓝印花布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其纹样符号背后的文化密码、工艺传承机制的演变规律,以及在当代设计语境下的创新路径,都亟待深入挖掘与探讨。本研究立足田野调查与文献考据,旨在揭示湘中蓝印花布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为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二)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和文件中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转换的重要性。2024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实践要求。湘中蓝印花布是湖南省传统纺织品中的瑰宝,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2008 年,湘中蓝印花布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在保护其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起源:湘中蓝印花布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是湖湘文化孕育出的独特民间艺术瑰宝。其以天然植物蓝草为染料,采用镂空花版刮浆防染的印染技艺,将吉祥纹样印刻于棉麻织物,承载着湘西南地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祈福纳祥、驱邪避灾等民俗寓意,是地域文化、宗教信仰与民间审美深度融合的产物。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传统蓝印花布的手工制作成本高、周期长,难以与机械化印染产品竞争,导致市场份额急剧萎缩。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兴趣缺缺,传承人老龄化严重,许多关键印染技法濒临失传。同时,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趋同,湘中蓝印花布的传统纹样与制作工艺面临被现代设计风格取代的危机。
从学术层面看,目前关于湘中蓝印花布的研究多聚焦于艺术风格描述,对其历史发展轨迹、文化内涵的深层解读,以及在当代社会转型期的传承创新路径研究相对匮乏。在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梳理湘中蓝印花布的历史脉络,探究其文化价值与技艺精髓,寻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不仅是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迫切需求,更是推动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湘中蓝印花布的“技”与“艺”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转化和可持续发展。
1. 保护与传承传统技艺,促进其创新与转化:深入挖掘和记录湘中蓝印花布的传统制作技艺,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蓝印花布在现代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新应用,提升其市场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2. 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通过技艺创新和文化再生,推动蓝印花布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促进湘中蓝印花布的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3. 以传统纹样为核心,致力于激活其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生命力:其一,深度解构湘中蓝印花布传统纹样的符号体系,通过考据其历史渊源、文化寓意与民俗功能,梳理纹样演变规律,提炼独特的视觉语言与文化基因,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4. 探索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路径。将湘中蓝印花布纹样的构图法则、造型特征与当代审美趋势、数字艺术技术相结合,突破对称式、重复式的传统构图局限,运用抽象化、几何化等设计手法对纹样进行再创作,使其既能保留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5. 拓展纹样的创新应用场景。通过跨领域合作,将创新后的蓝印花布纹样应用于文创产品、时尚服饰、空间设计、数字媒体等多元领域,开发具有实用价值与文化内涵的创意作品,实现传统纹样从平面织物向立体、动态、交互形态的转变,推动湘中蓝印花布纹样在当代生活中的活态传承,助力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地方文化品牌建设。
(四)研究内容
1 湘中蓝印花布概况研究
田野考察湘中蓝印花布的分布状况;分析湘中蓝印花布的生产条件;研究湘中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探讨湘中蓝印花布的地域特征;梳理湘中蓝印花布的构成要素。
2 湘中蓝印花布传统纹样艺术特征研究
图像搜集湘中蓝印花布传统纹样;对比分析湘中蓝印花布纹样的题材内容;探索湘中蓝印花布纹样的造型特征;研究湘中蓝印花布纹样的网构图法则。
3 湘中蓝印花布传统纹样文化内涵与造物观念研究
探究湘中蓝印花布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概括湘中纹样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分析湘中蓝印花布纹样的情感表达。
3.4 湘中蓝印花布传统纹样价值转化与创新发展研究:
探索适应当代生活的传承保护路径;进行湘中蓝印花布纹样的活化设计;发挥湘中蓝印花布纹样的文化艺术价值;寻找湘中蓝印花布传统纹样的创新发展之路。
(五)湘中地区蓝印花布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蓝印花布纹样研究 : 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了蓝印花布纹样的数字化传承和创新设计。罗茜 (2024) 提出蓝印花布纹样文化基因理论,通过形状文法可推演新纹样。贾小军等(2024、2020、2019、2018) 分别提出基于 SE 注意力 CycleGAN、卷积神经网络、改进 VGGNet和轮廓线拟合等方法,实现纹样自动迁移、分类识别和基元提取。陶晨等 (2019) 构建了基数样条曲线纹样模型,提出数字化重构创新路径。徐飞等 (2022) 肯定了吴元新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上述研究为蓝印花布纹样数字化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技术支撑。
蓝印花布产品创新设计 : 蔡雨轩等 (2024) 融入皮革制品,创造江南文化人文服饰品。杨阳(2016)、乔京禄等(2017) 分析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可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张丽琴(2017) 分析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提出面料结构、色彩搭配等建议。徐智明等(2017)探究其在青花瓷艺术中的应用,可拓展审美表现形式。杨阳 (2015) 指出其装饰性设计语言可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启示。上述研究将蓝印花布融入多领域现代设计,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空间。
国内发展动态:蓝印花布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湘中蓝印花布在 2008年入选名录。学者们从技术手段、文化内涵、工艺理念等多角度出发,为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图案创新设计和现代转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鲁雯等 (2022) 基于体感技术设计了凤凰蓝印花布互动游戏,探索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模式。鲍小龙等(2015) 比较分析了蓝印花布纹样与民间剪纸图案的共性差异,提出相互借鉴创新。袁恩培等 (2014) 阐述了湘西蓝印花布的民俗文化意义。鲍小龙等 (2013) 结合数码技术对蓝印花布图案设计进行创新研究。王兴业等 (2011) 分析了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中蕴含的民间造物观念,可为现代设计提供启示。在教育领域,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主题活动,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和文化价值。此外,湖南师范大学的艺术设计系也对蓝印花布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出版了相关的学术著作。当前,蓝印花布面临着“产业化”发展与“原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研究者们提出了借鉴剪纸艺术等相关工艺及纹样的成功经验,从蓝印花布的标志性符号和工艺中寻求创新设计的可能。这种创新不仅有助于保持传统工艺的独特性,还能拓展其市场应用范围,使蓝印系列文创产品走进人民生活。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国际上对于传统纺织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文化内涵、技术特点及其现代应用等方面。通过国际学术会议、展览等形式,可以促进蓝印花布技术和艺术的进一步交流和合作。作为染织技艺日益成熟的日本,日本的蓝染技艺也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在国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日本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中详细述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传承意义、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比了中国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起源与发展历程。在国际上,日本草木染大师吉冈幸雄主编了一些传统染色与编织方面的重要著作,其中《日本の藍 ジ v∧y⋅7∘-⟩⟩ 是对日本蓝染多种工艺、色彩、花纹进行介绍。虽然具体的国外研究现状没有详细的证据,但可以推测,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蓝印花布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传统工艺,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湘中蓝印花布的研究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国内,蓝印花布不仅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教育、产业化和国际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外虽然缺乏具体的研究现状,但可以预见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潜力和影响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蓝印花布的创新设计和国际合作,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和全球传播。
(六)研究的文化内涵以及社会意义
文化内涵:在湘中蓝印花布研究课题中,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是核心研究目的之一。本研究致力于系统解读湘中蓝印花布纹样符号、色彩搭配与民俗应用背后的文化密码。通过剖析“凤穿牡丹”“狮子滚绣球”等传统纹样,揭示其与湘西南地区农耕文化、巫傩信仰、吉祥观念的深层联系,明晰民间艺人如何将对自然、生活的观察转化为艺术表达;探究蓝白配色所蕴含的“阴阳调和”哲学思想,以及这种色彩选择与当地气候、审美偏好的内在关联。
同时,深入探究湘中蓝印花布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民俗活动中的文化功能,分析其作为文化载体如何承载家族记忆、维系地域文化认同。通过追溯其发展历程中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揭示其多元文化共生的特质。最终,提炼出湘中蓝印花布文化内涵中的普世价值与地域特色,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文化根基,助力湘西南地域文化品牌塑造与文化自信提升,使这一传统技艺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彰显文化魅力的重要纽带。
社会意义:湘中蓝印花布研究课题在社会层面具有深远意义。从文化传承角度,对其系统性研究能够抢救性记录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与文化记忆,避免地域文化符号在现代化进程中消逝,为后代留存珍贵的文化遗产,筑牢民族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经济发展领域,挖掘湘中蓝印花布的文化价值,能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打造蓝印花布主题文旅体验项目,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湘西南地区文旅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此外,湘中蓝印花布作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其研究与推广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通过文化节庆、技艺传习等活动,能加强社区成员间的互动交流,激发民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提升社会凝聚力,营造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搭建桥梁,增强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盛羽. 同源而异流:中国蓝印花布与日本小纹比较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54 (03): 100-111.
[2] 罗茜. 固本与造意:梁平传统蓝印花布纹样的当代表达 [J]. 包装工程,2024,45(04): 438-447.
[3] 陈秀芳 . 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研究发展现状 [J].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2024,41(01): 111-116.
[4] 金晓伟 . 蓝印花布图案的视觉语言研究 [J]. 美术观察,2022,(08): 73-74.
[5] 徐飞,阴澍雨. 守护蓝白之美——吴元新谈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J]. 美术观察,2022,(06): 108-113.
[6] 尹欣 . 南通蓝印花布古法印染工艺的现状与新生 [J]. 丝绸,2020,57 (05): 75-81.
[7] 贾小军,叶利华,邓洪涛,等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蓝印花布纹样基元分类 [J].纺织学报,2020,41 (01): 110-117.
[8] 王燕,赵红艳,胡荒静琳,等. 中国蓝印花布起源的再研究 [J]. 丝绸,2019,56(07): 86-92.
[9] 陈珊 . 桐乡民间传统蓝印花布的技艺特征 [J]. 毛纺科技, 2019, 47 (05): 63-66.
[10] 陶晨,段亚峰,徐蓉蓉,等 . 蓝印花布纹样建模与重构 [J]. 纺织学报,2019,40 (03): 153-159+167.
[11] 鲍小龙,刘月蕊,陆云飞. 中国传统蓝印花布纹样与民间剪纸图案的分析比较 [J].丝绸,2015,52 (01): 66-70.
[12] 袁恩培,陈中 . 湘西蓝印花布和湘西民俗文化 [J]. 兰台世界,2014,(07):110-111.
[13] 鲍小龙,刘月蕊 . 基于数码技术的蓝印花布图案创新设计研究 [J]. 纺织学报,2013,34 (05): 100-106.
基金项目:2024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湘中地区蓝印花布的“技”与“艺”及其创新转化研究》项目负责人:张灿灿
作者简介:张灿灿(2002.11),女 汉族 江苏徐州人 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