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自然发展”视域下的学前美术教学

作者

沈雨婷

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 215215

引言

在学前美术教育中,教师要认识到 36 岁是培养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黄金时期。幼儿阶段则具备与生俱来的一种亲自然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秉持着“在自然中学习”的理念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尤其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因而本文将主要围绕着“自然”为主题进行的美术教学,强调自然理念、自然环境、自然材料和自然实践的形成,由此可以凸显幼儿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情感表达,既有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又有助于促进幼儿美学启蒙培养和美感熏陶,奠定良好的美术学习基础。

一、树立自然观念,明确美术教学目标

“自然发展”背景下开展学前的美术教学,教师首先需要树立起围绕着自然二字的观念。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可以让教师摒弃以往美术课堂功利性目标,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并不是“画的像”就好,而是可以在自然状态下深刻理解美术的趣味性和价值,有助于让幼儿在美术学习和实践中表达自我、认知世界、抒发情感等。在此基础上所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应当重视幼儿美术素养的培育,而不应聚焦于技能的训练,支持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自信的表达。让幼儿可以在创作过程中获得的专注、喜悦、尝试与发现的宝贵体验[1]。例如,在学前美术课堂上,教师带领幼儿开展“春天的色彩”美术活动时,基于自然观念所设立的教学目标为:激发幼儿对自然色彩的兴趣,体会用拓印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特点,享受玩色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春天的树叶、草叶、花朵等,让幼儿通过感官接触建立联系,比如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用眼睛看一看,把握各种植物的纹理、气味和颜色。幼儿可以在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叶子,用画笔将与叶子颜色相近的颜料涂在叶子的背面,然后将其拓印在白色的画纸上,在纸上留下清晰的叶脉纹理。这样的自然教学观念可以带领幼儿去探索春天的各种色彩,同时也让他们更加亲近大自然,从自然主题和目标的美术活动中收获美术技能和感悟。

二、提供自然环境,激发美术赏析兴趣

在自然发展视阈下,教师还要给幼儿提供更加恰当适宜的学习环境。如果只是将幼儿禁锢在空间受限的教室里,他们的鉴赏能力必然是贫乏而单一的。因此,为幼儿提供自然环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自然元素、美学设计的物理和心理空间。一方面可以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到户外体验自然环境,比如引导他们欣赏光影透过树叶洒下的美景、雨后蜗牛爬行的轨迹、秋天落叶铺成的金色地毯等等,都可以激发幼儿对于美术的赏析兴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引入自然元素,比如设置自然角,鼓励幼儿捡拾一些大自然的果实、树叶、石头、树枝等进行集中展示,用木头、花朵、绿植等装饰教室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对于自然的感受力能充分被激发,从而让幼儿自发地学会感受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美术创作。例如,在带领学生开展“光影的秘密”美术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园区中让他们观察和感受自然界的光影变化,激发其对这一奇妙现象的探究和审美兴趣。为了制造出更加丰富的光影景象,教师可以在教室的窗户上贴上透明的彩色玻璃纸、蕾丝布、镂空的剪纸等,然后让幼儿观察阳光透过这些物品时所投下的光影特点,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地上出现了彩色的光斑、美丽的花纹。幼儿还可以在幼儿园中捡拾一些树叶,然后将树叶放在白纸上,观察阳光下树叶影子轮廓的变化,并尝试用笔将其勾勒下来。这样自然环境的创设可以很大程度上驱动幼儿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2]。

三、整合自然资源,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基于自然发展的视角,美术教师应该认识到大自然可以为幼儿的美术学习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零成本的艺术创作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全面整合适合美术课堂的自然资源,成为低结构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指导幼儿运用常见的植物、石头、贝壳等自然材料进行创作,相较于工业产品更加环保和安全,也能让幼儿在收集、触摸、观察和创作的过程中与自然建立深层的情感联结,具备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光。此外,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从而从以往单一的绘画教学,发展为拼贴、雕塑、编织、印染等多种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和开放 [3]。例如,在开展“树枝的奇思妙想”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收集来的树枝进行立体构造,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课堂上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树枝展开想象,“看我这根像鹿角!”“我这根又直又长,像一把剑!”充分营造美术课堂氛围。紧接着,教师进行引导式提问,比如“这些神奇的树枝可以变成什么呢?我们怎么让它们站起来?”同时,在美术课堂上还提供羽毛、棉绳、橡皮泥等辅助材料,让幼儿进行自由创作。

四、鼓励自然探索,增强美术创作能力

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需要认识到幼儿的艺术创作能力并非由教师“教”出来,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验中“长”出来的。因此,在自然发展视野下,“鼓励自然探索”的核心是赋予幼儿创作的自由度和主动权。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减少示范和干预,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方式和想法去尝试 [4]。无论是调出一种“奇怪”的颜色,还是将沙子混入颜料中作画,或是想画一个蓝色的太阳,都应得到支持和鼓励。教师可以给幼儿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你想怎么做?”“试试看会发生什么?”等。在这种模式下,幼儿的好奇心、冒险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艺术自信会得到极大的增强。教师可以选择带领幼儿到沙地、草地或落叶区,然后提出开放任务,鼓励幼儿自然探索,创作一件属于幼儿自己的艺术品。

五、结语

综上所述,“自然发展”视域下,学前美术教学中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兴趣与发展规律。因此,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充满自然气息、鼓励探索的环境,让他们的审美感知、艺术兴趣和创造能力如植物般自然生发。

参考文献:

[1] 王蔚 . 学前美术教学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策略研究 [J]. 艺术科技 ,2024,37(15):226-228,243.

[2] 马 珠 君 . 论 学 前 美 术 教 育 中 的 美 术 欣 赏 教 学 [J]. 前卫 ,2024(5):0088-0090.

[3] 庞伟霞 . 学前美术教学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J]. 参花 ,2025(9).

[4] 张永瑞 , 刘秀静 , 刘子毅 .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思考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5(5).

作者简介:

沈雨婷,女,1999 年6 月生,人,汉族,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