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作者

骆丽慧

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七实验小学

引言: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四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引发学生自学、组织合作探究、提供教师辅助、展示成果并及时反馈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发现与解决问题。其中,评学环节通过成果展示与双向反馈,既巩固学习效果,又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促进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一、自学——自主探索与问题发现的认知奠基

“自学”环节是教学互动的起点,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制作预习单,融入生活化情境与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初步接触新知。在学习期间将其中发现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中教师结合问题内容进行解答,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基础[1]。

自学环节需设计生活化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预习任务,将数学问题嵌入到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搜索与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并且在预习单中设计问题、操作任务等。如预习单中呈现生活中常见三角形物体图片,如电线杆固定支架、自行车车架等,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图片中可以找到哪些三角形?这些地方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依据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思考。同时教师可提供操作任务,如“准备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棒,尝试摆一摆三角形,并记录每次使用小棒长度,以及是否成功摆成三角形”。通过生活化情境与任务设计,学生在自学中初步接触新知,记录问题,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侧重培养自主探索与问题发现能力。

二、互学——合作探究与规律建构的思维碰撞

“互学”环节是在自主基础上,重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解决数学问题,承接“自学”中发现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的开展,通过该阶段学生可建立小组,互相协作、沟通等,加强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在合作开展期间,教师结合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将学生划分小组,保证小组内学生可相互学习。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小组成员讨论分析,经讨论后各小组均获取探究成果,再组织小组互相交流分享。

互学环节中,教师通过设计挑战性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经历测量、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逐步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本质规律,深化认知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为什么有的小棒组合可以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固定的数学关系?”。结合问题小组成员积极讨论,为了验证自己的实验,学生测量小棒长度,不断探究找到的答案,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学生互相学习,如一小组分享自己记录的小棒组合以及实验结果,而其他的小组耐心倾听与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由此看出,互学中,学生通过数据对比与规律归纳,发展推理意识与数据意识,在小组协作中初步形成数学模型构建能力。

三、助学——精准引导与难点突破的教学支架

“助学”环节是指教师辅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一般贯穿“自学”“互学”等各个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环节中,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后,教师可通过实例、动态演示、问题驱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以及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等 [2]。

助学环节重在突破学习难点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教师需精准诊断学生认知障碍,通过针对性指导帮助其完善数学概念。在《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中,学生虽在小组讨论中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但对“任意”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成为学习难点。此时,教师可通过问题驱动启发学生思维,如提问“若搭建三角形框架时不考虑‘任意’情况,会出现什么问题?”同时借助动态几何软件演示三边长度变化对三角形形成的影响——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框架无法闭合,以此直观呈现“任意”的必要性。这种技术融合与问题驱动的方式,能有效突破学生的概念理解难点,提升知识应用能力与高阶思维,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评学——成果展示与双向反馈的素养进阶

“评学”环节通过集中呈现学生在“自学”“互学”“助学”中的学习成果并给予及时反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借助小组代表汇报、手抄报展示等多元形式,引导学生呈现探究过程。随后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的多元评价模式,助力学生自我改进。教师依据反馈优化教学策略,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评学环节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与提升,教师应设计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习结果,并重视思维过程,在《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中,学生通过手抄报展示成果:绘制不同三角形,标注边长及三边关系,阐述发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展示学习收获,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创造力等。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为其予以点评,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在学生互评后进行总结点评,既肯定成果,也针对问题引导反思,帮助学生改进学习;同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四学”模式通过自学、互学、助学、评学的有机衔接,构建了“素养导向—任务驱动—多元评价”的教学闭环。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激活思维,借助教师精准助学突破难点,依托多元评学深化理解,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协同发展,为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落地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马兰 .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表现性评价设计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 , 2025.

[2] 魏晓燕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 [J]. 华夏教师 ,2025,(18):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