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分包管理中的问题剖析与应对措施

作者

钟杰

浙江工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1407

一、引言

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复杂度日益提升,分包模式因能发挥专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在行业内广泛应用。但分包管理环节若出现漏洞,小则引发项目局部延误、质量瑕疵,大则导致安全事故、法律纠纷,影响企业声誉与行业健康发展。从实际项目看,分包管理问题频发,却缺乏系统梳理与有效解决路径。深入研究建筑工程分包管理中的问题,剖析根源并制定科学应对措施,不仅能帮助企业规避风险、降本增效,更对维护建筑市场秩序、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意义重大,是建筑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课题 。

二、建筑工程分包管理中的问题剖析

(一)分包商资质审查漏洞,风险潜藏的源头

严格审查分包商资质,是保障分包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但部分建筑企业为赶工期、降成本,简化或忽视资质审查流程。一些分包商挂靠资质、伪造证件,实际施工能力与资质不符;还有企业未深入核查分包商过往业绩、人员配备,使不具备相应技术、管理能力的队伍进入项目。这直接导致施工中质量隐患频出,如某住宅项目,分包的装饰工程队因无专业施工资质,墙面涂料涂刷不均匀、空鼓问题突出,后期维修成本高、延误交付。资质审查的漏洞,让分包工程从源头就埋下风险,冲击项目整体管理体系 。

(二)分包合同管理混乱,权益失衡的隐患

分包合同是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然而实际管理中,合同存在内容模糊、条款不合理等问题。部分合同对工程范围、质量标准界定不清,施工中易产生责任推诿;付款条件、工期要求设置不科学,要么导致分包商资金链断裂停工,要么使总包方因工期紧被迫额外投入。同时,合同变更管理滞后,工程变更后未及时补充协议,引发费用、工期争议。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分包合同未明确机电安装工程的调试标准,验收时双方对“系统稳定运行”理解不同,陷入长期纠纷,既耽误项目进度,又损害企业间信任 。

(三)总分包协调沟通不畅,效率损耗的症结

建筑工程各分包单位作业交叉多,需紧密协调配合。但总分包间常因沟通机制不完善,出现信息传递滞后、责任划分不清问题。总包方对分包商施工进度、质量监管不到位,分包商遇到技术难题、资源需求也难以及时反馈。比如在某医院项目建设中,土建分包与机电安装分包未有效沟通,土建预留孔洞位置、尺寸与机电管线安装需求不符,返工既浪费资源,又使工期延长两周。协调沟通不畅,让各分包环节衔接断层,造成效率损耗与成本增加 。

三、建筑工程分包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资质审查机制,筑牢准入防线

建筑企业需构建“全维度、闭环式”的分包商资质审查体系。组建由法务、技术、工程多部门协同的专业审查团队,对分包商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进行“真伪核验 + 有效期核查”,对人员资质、设备配置开展“资料审核 + 实地抽检”,对过往项目业绩实施“案例追溯 + 甲方访谈”,确保资质审查覆盖企业能力全维度。同时,引入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从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履约诚信等维度对分包商进行综合评级,建立动态更新的“分包商信用档案”,实行“黑名单”淘汰机制 —— 对资质造假、管理失范的分包商,5 年内禁止参与企业项目投标,从源头筑牢分包商准入屏障。如某建筑集团推行“三步审查法”,资料审核聚焦证照合规性,实地考察验证现场管理与设备实力,信用查询依托行业共享平台,该机制实施后,分包商准入质量提升超 40% ,有效减少了因分包商能力不足引发的风险 。

(二)规范分包合同管理,明晰权责边界

制定标准化分包合同文本,细化工程范围、质量标准、工期要求、付款条件等核心条款,减少模糊表述;建立合同动态管理机制,工程变更时及时签订补充协议,明确变更内容、费用调整与工期影响;引入法律顾问参与合同审核,防范法律风险。如某地产企业,其分包合同中质量条款细化到“墙面平整度误差≤3mm”“防水工程渗漏率为 0”等量化标准,付款与质量验收节点绑定,每完成一个验收环节且合格,才支付对应款项。同时,设专人跟踪合同执行,变更发生 24 小时内启动协议补充流程,使合同成为清晰界定权责、保障双方权益的有效工具 。

(三)构建高效沟通体系,打通协同脉络

搭建总分包协同沟通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如项目管理软件、BIM 协同平台 ),实时共享施工进度、技术要求、资源需求等信息;建立定期协调会议制度,总包方每周组织分包商召开进度协调会,解决交叉作业矛盾;明确沟通责任人,总包设专职协调员,分包商安排现场联络人,确保信息传递无遗漏。以某超高层项目为例,借助 BIM 平台,各分包商实时上传施工模型与进度数据,总包方通过平台监测各专业施工冲突点,提前协调解决。每周协调会固定研讨机电与装修、土建与幕墙等交叉作业问题,沟通责任人随时对接现场突发状况,使项目各分包环节衔接顺畅,施工效率提升超 15% 。此外,还应加强对分包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与责任意识。通过定期开展分包管理专题培训,涵盖资质审查要点、合同管理法规、沟通协调技巧等内容,让管理人员精准把握分包管理关键环节,从人员能力层面为分包管理规范化筑牢基础,进一步完善分包管理体系 。

四、结语

建筑工程分包管理的规范与否,关乎项目成败与行业发展根基。当前分包管理中资质审查、合同管理、协调沟通等问题,虽给项目带来诸多挑战,但通过完善审查机制、规范合同流程、构建高效沟通体系等应对措施,能够有效破解。建筑企业需以问题为导向,持续优化分包管理模式,行业也应加强监管与标准建设,推动分包管理走向规范化、精细化。唯有如此,才能降低工程风险,提升项目效益,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让分包模式真正成为助力工程建设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实现企业、行业与社会多方共赢 。

参考文献

[1] 闫莉. 建筑工程分包合同条件及分包合同管理模式 [J].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22, (09): 153-155.

[2] 张文英 . 建筑工程企业劳务分包管理探究 [J]. 中国市场 , 2022,(06): 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