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辨类型的作文审题
杨静
随州市烈山中学 441300
一、思辨作文的命题特点
思辨作文命题特点主要体现了作文评价体系对学生理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的重视。命题材料一般主题概念较多,涉及哲理性强、价值取向明确的话题,例如“强与弱”、“可为与有为”、“本手妙手俗手”等,要求学生审题立意时要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其在具体情境中的含义。这类作文命题情境比较复杂,会涉及多则材料、任务驱动指令或者特定角色设定,增加了学生把握题意的难度,要求学生从材料表面现象入手,挖掘出本质的关系,发现隐藏的逻辑。思辨型命题十分看重概念之间的思维联系,比如对立统一、条件因果、共存并列、不是绝对等等,重视学生在立意的时候既要全面又要深刻,不要简单化也不要片面化,而且这类题型还具备很强的开放性以及多元化的立意空间,促使学生可以联系自身的认识、生活经历和社会实际情况,塑造独具特色的看法和理性表述,体现他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二、思辨类型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路径
(一)研读材料,寻找逻辑触发点
思辨类型作文的审题立意首要环节是研读材料,准确找到逻辑触发点,该环节是进入深入思维、形成有价值观点的起点。材料往往看似平实,却在字里行间藏着命题人设置的逻辑陷阱和价值导向,学生要有细致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力。研读材料要从整体入手,掌握材料的情境、核心信息和关键词句,再从细节入手,探究字词背后的逻辑关系和价值暗示。逻辑触发点常常出现在材料中形成对比、转折、因果或者递进的语句处,这些地方往往是切入主题、明确立意的突破口。比如2021 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作文题,材料表面上说青年人该怎样有作为,实际上字里行间藏着“可为”是能有为的前提这样的逻辑联系。这一逻辑触发点是学生需知晓有为不是凭空构想的抱负,而是从身边能努力做到的地方,根据主观客观状况奋斗,不然理想抱负就会变成空谈。有些学生只顾及材料鼓励青年有为的大方向却未抓住“有可为之基”,立意就很容易陷入片面拔高或者空喊的错误路子上,缺乏思辨。逻辑触发点被找到,凭借的是对材料内概念关系的敏感察觉,并且理性推敲一番,这要求学生拿批判的眼光看待材料,不是止步于浅显认识就行,要善于发现疑问之处,找出对比节点,找出因果链之类的逻辑触发点,为后面立意形成有依据的思维脉络。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好材料中的逻辑暗线,做到有的放矢,在写作中讲出真知灼见,不会轻易空谈,偏离题旨。
(二)确定核心概念,明确内涵外延
确定核心概念并准确界定其内涵与外延是思辨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环节,材料里出现的概念常常带有哲理性和思辨性,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需结合特定情境予以合理解读。学生在审题时先找出材料反复提及或重点强调的概念词汇,把它当作立意的核心,然后剖析其在材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明晰概念所指的价值取向及其逻辑关系,最后扩大外延,充实论述角度。在 2022年全国乙卷《北京:双奥之城》的作文题中,材料里的核心概念是“跨越”这个概念看上去就是体育成绩和城市发展水平的进步。不过,在双奥之城的特定语境之下,“跨越”既是奥运精神层面的更新突破,也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进步的标志。学生立意时若只把“跨越”限定在某个单一维度上,比如比赛成绩或者硬件建设方面,就容易陷入立意狭窄的困境,文章缺乏深度。更高级的审题应当在理解“跨越”内涵之后,去挖掘它的外延。跨越可以是民族自信心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等诸多方面。把这些丰富的外延进一步融入到自己的观点表达中,立意自然就会变得开阔又深刻,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概念思维能力和语境敏感度,要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做出准确的内涵界定,并合理地进行外延拓展,以此作为论述的基础,在写作时就能显得全面且深刻。
(三)分析概念关系,形成观点立场
分析材料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形成观点立场属于思辨作文审题立意的高阶环节,这个环节体现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概念之间常常有着比较复杂的内在联系,这些联系可能是对立统一、条件因果、递进转化或者并列共存等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要借助细致的逻辑推演和理性分析来把握材料主旨并提炼出自己的立意方向。在广州市 2023 年一模作文“顺势而为”的题目里,材料中的“势”既包含外部环境的力量、趋势,又牵涉到个人的能动性与判断力的使用。学生在立意的时候,得领悟“顺势而为”并不是消极地顺从环境,也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而是看清大势、顺应形势、创造条件乘势而上。材料里的“顺势而为”概念与“逆势难行”“乘势而上”存在对比递进的关系,逻辑上既有外因影响的必然性,也有内因努力的必要性。需要学生在立意的时候抓住概念间条件和结果的关系,明确顺势不是放弃自我,而是对环境和机遇的科学把握后的主动作为。学生如果在审题的时候忽略了这层关系,只是简单地强调顺势的必要性或者逆势的困难,文章往往就会显得比较浅显或者偏颇。在逻辑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观点立场,需要学生表明自己对材料主旨的态度,可以立意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势,才能乘势而上”,体现出辩证分析和理性判断的深度。这是思辨作文立意的关键所在。学生要在概念关系分析中找到切入点,提出有逻辑又具价值引领的中心观点,为写作做好铺垫。
三、结束语
总之,思辨类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是考查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同时,更是全面考查学生理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要准确审题、科学立意,就需要研读材料、把握核心概念、厘清概念关系,形成鲜明而深刻的观点。只有在备考中不断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剖析材料和建构逻辑体系的能力,才能在高考写作中写出观点正确、逻辑严谨、见解独特的文章,从而真正彰显语文学科素养和理性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素琼, 杨扬. 思辨考查的“反套路化”: 以提问来设定逻辑关系——观点提问式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 [J]. 教师教育论坛, 2024, 37 (10):29-31.
[2] 闫佳佳 , 吴振宇 . 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大端——思辨类关系型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24, (21): 67-69.
[3] 曹梅英 . 高中思辨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 (05): 155-157.
[4] 林素菊 . 千锤百炼重在思辨——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审题思辨性 [J]. 现代职业教育 , 2018, (21):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