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CSMS 赋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

作者

吴杏笑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 529199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 CSMS 观察课堂,采集结构化的教学数据,利用大数据解释教学行为,科学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对推动数字化课堂发展,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课堂教学困境与变革需求

(一)课堂教学评价过度依赖经验判断

传统课堂上,执教者难以准确捕捉到学习过程的即时反馈与个体差异,多依据经验调控课堂;对于听课者而言,欠缺教学过程的信息数据,难以对课堂教学用科学的数据做量化分析。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过度依赖经验判断。

(二)课堂教学变革需要有效数据推动

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为规范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赋能。为此,教学评价中应用结构化数据说话,通过体现教学过程的量化数据,对课堂教学进行清晰诊断,对教学效果提供科学分析,对教学活动给出合理建议,以此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二、CSMS 测评赋能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CSMS 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达成”为主模块,将教师的目标定位、课堂艺术、课堂调控、思维激发等 9 个领域细化出评价指标,有助于破解传统教学评价过度依赖主观判断的困境。数据显示,《加法运算律》课例综合得分88.2。其中,目标定位、思维激发、学习体验三个指数表现突出(图 1),而课堂调控和目标达成稍有欠缺。复盘观课发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清晰,教师均衡照顾到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学生能跟随节奏认真听课,练习有序;但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及时性和多样性尚有提升空间。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中(图 2),显示本节课在启发性、学生稳定表达、教师发问这三个指标上的表现较好,但“教师聚焦讲授与提问”“师生话题交流稳定”“教师正面回应学生”“学生发问”指标低于常模。复盘发现,大部分问题由教师设计和提出,学生尚未被激发出主动发问的欲望。

图1 课堂整体表现

图2 弗兰德斯雷达图

三、运用CSMS 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究路径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CSMS 强调活动是教学的基本单元,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问- 答- 评结构互动分析系统,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相连,引发教师重视学习过程中启发性问题的设计与教学互动的稳定性。根据弗兰德斯分析模型可以看到,本课例中教师正面回应学生数据远远低于常模,反映出教师未能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反馈,未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提醒了教师需要站在学生视角,反思教学活动是否合理、教学过程是否满足学习需求,从只“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转变为“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顺“学”而“教”,站在“生本立场”,重塑教学视角:不仅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

(二)聚焦“提问”与“发问”,以评促教

本节课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特例中探寻出一般性,进而掌握研究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加法交换律,再借助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列式计算得出加法交换律的一般特征,接着利用大量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抽象出“加法交换律”这一模型,并用文字、字母或图形表示出来。CSMS 大数据报告的互动交流指标显示本节课存在学生发问不足的现象,且“课堂负极氛围”指标为 33(参考值 <24 )。复盘发现,课堂上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教师严格掌控着课堂活动进度,未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发散思考与探索。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课堂提问是帮助学生激起高阶思维的主要手段,可分为教师发问和学生发问,后者是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现。本节课的 CSMS 数据显示合作交流程度高,而评价反馈情况不良,说明可以通过“评”的改进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发问。

对于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发问,我想可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去反思。一是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提问,让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二是要向学生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发问作示范;三是要给足学生交流讨论的空间,并通过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发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生在发问中开展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考,能够有效激发思维创造性,在教学中不容忽视。

(三)结合“四何”,有效推动学习发生

CSMS 以知行学习发生理论构建“四何”模型,不仅涵盖知识的深度学习,还包括创造性思维、合作探究以及情感体验,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由本课例生成的“四何”分布值可以看到:课堂主要聚焦于“若何”的现实性风格的学习,缺少对“抽象模型——为何”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情境直观的方式提出概念( ① 若何一为何),再通过归纳和辨析理解概念( ② 是何一为何),最后应用概念( ③ 是何一如何)和迁移应用( ④ 若何 - 如何)是概念课常见的学习路径。反思本节课,对 ③④ 这两步落实比较到位,但在 ①② 两步较少追问,导致学生知识内化建构不足,这与缺少学生主动发问、教师推动有效学习程度分值较低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

图 3 四何分析

高质量的思维活动需要通过动机激发(若何)、认知冲突(为何)、自主建构(是何)、应用迁移(如何)以及自我监控等目标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可以中增加“为何”的教学信息,通过创设基于学情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抽象概括,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举例子,找共通点,发现这样的例子列举不完,从而寻找合适的方法把具有这样特点的式子都表示出来,即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建模的过程。通过一步一步的逻辑推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洞察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四、结语

CSMS 系统作为数字时代的教学“听诊器”,既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脚手架,更启示我们:科技工具唯有与教育温度相融,才能真正点燃课堂的智慧火花。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的教育价值,更好地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