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赋能下的中学食堂供应链内控优化与风险预警机制
陈娜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重庆 401120
面对日益增长的学校食堂管理要求,如何在保证食物质量的同时又保证其成本合理的情况下,使其有效运作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数据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对食堂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食材的流通、储存和消耗,从而为经营者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一、大数据赋能下的中学食堂供应链内控优化与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意义
(一)大数据推动食堂供应链效率提升
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学校食堂采购、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的实时监测与分析。通过研究,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食材需求、供货时间及库存状况,有效防止出现“超量采购”、“原料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利用大数据对库存进行最优管理,保证各食堂的原料供应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从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食堂的服务效率。
(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食堂运营安全
通过对学校食堂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如原料品质异常、供应商履约状况、食品安全等问题,可利用大数据分析与模型预报,进行预警。当系统侦测到危险讯号后,管理者就能快速地做出反应,减低风险对食堂经营造成的冲击,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保证食堂经营的顺利和安全[1]。
(三)精准分析优化食堂成本控制
通过大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学食堂供应链管理。通过对采购价格、材料消耗、浪费等资料进行分析,使管理者能够对采购决策进行优化,从而挑选出性价比较高的供货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不合理的开支。与此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为食堂制定菜谱、预测用餐需求等方面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进而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提升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
二、大数据赋能下的中学食堂供应链内控优化的措施
(一)数据采集与整合系统的优化措施
在大数据支持下,中学食堂供应链内部控制管理的优化,需要从改善数据收集和集成体系入手。目前,我国中学食堂的供应链管理存在着数据分散、数据更新滞后等问题,对食品安全、库存管理及采购决策的准确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通过强化数据收集和集成的系统性优化,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可用性,可以对供应链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优化。首先,通过引入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校园食堂的自动追溯体系,强化校园食堂的信息化。在原材料从供货商到食堂的整个流程,采用条形码、RFID 等技术,精确地追溯并记录下每一批原料,保证了从采购到配送到库存的各个环节的可追溯性,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资料收集的实时性,而且可以降低人为误差,增加资料的精度。其次,构建集中的数据平台,实现了对系统各部分数据的汇总和集成,中学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的及时更新与同步,防止形成“信息孤岛”。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原料库存、食堂用餐动态、市场供给等多方面的实时信息,为中学食堂供应链内控优化提供决策依据,这一举措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存货过多或不足。此外,还需要建立严密的数据校验机制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建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保证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准确可靠。比如,采用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自动校验与校正,以保证各数据能够真实地反应供应链的实际状况,减少因数据误差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2]。
(二)库存管理与优化的措施
在中学食堂内部控制系统中,库存管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对其进行合理的库存管理可以减少原料浪费,降低过期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的库存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而如何将其与现代化的智能技术相结合,对其进行优化,是企业进行库存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一套智能化的库存管理体系,对原料的储存环境及存货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比如,智能化的温湿度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储存食物的环境状况的实时监测,保证易变质食物在合适的温湿状态下存放,减少损耗。另外,智能货架与仓储管理系统能够对库存信息进行实时更新,使管理者能够及时地做出补货或者调整仓储计划,从而有效地防止存货的出现。其次,利用大数据进行需求预测,能够提高企业库存管理的准确性。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季节性需求以及学校活动等数据,对今后一段时期的食品原料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企业的采购与库存,这一系统不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原料购买,减少浪费,而且可以减轻由于原料不足而导致的生产中断。比如,学校食堂可以通过对学生用餐偏好、用餐习惯的分析,预先对高峰期的需求进行预测,以便合理地储备食物。再次,为达到最优存货流转,食堂可与供货商建立更具弹性的协作关系,以减少存货的积压。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价供应商的绩效,并对其进行优选。例如,对具有较强供货能力和较高品质的供应商进行分析,并与之发展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这样既可以保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又可以保证原材料的品质,不至于因为存货太多而影响到食堂的正常运作。
(三)供应商管理与协同优化的措施,
在中学食堂供应链中,供应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供应商的优化,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采购风险,进而实现内部控制的优化,通过对供应商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与实时监测,实现对供应商管理与协作机制的优化。首先,利用大数据分析,从产品质量、配送时间、服务水平等方面,对学校食堂的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找出优秀的供应商,并对其进行优先购买,以保证原料的品质及供应的稳定。针对绩效较差的供货商,可依考核结果,适时调整其与供货商之合作伙伴,以避免影响食堂的正常运转。通过构建供应商评价体系,使食堂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从而达到最优的采购过程。其次,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下,实现了供需双方的信息共享与协作。餐饮企业与供货商的合作,不只是简单的供货关系,还应该以信息共享为前提。比如,食堂利用大数据平台将库存、消耗量等信息及时反馈给供应商,供应商能够基于实时信息对其进行精确的生产和配送,从而规避了原料供应的延迟与短缺。另外,供应商还能根据食堂的实际情况,对供应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增强了供应链的柔性与响应能力。再次,要建立健全的供应商关系管理体系,并与之建立起长久的合作关系 。
三、大数据赋能下的中学食堂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一)建立供应链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在大数据环境下,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信息收集和分析体系,对于构建我国中学食堂供应链的风险预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内控优化与风险预警机制,食堂可以对采购、销售、库存、原料品质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企业的风险预警提供依据。首先,以数据收集为基础,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环境。中学食堂的采购、库存与销售是关系到整个供应链稳定运行的三个重要环节,内控优化与风险预警机制应能完整地收集这些数据,并保证其完整、准确。通过与供应商、物流公司及公司内部系统的连接,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运输、库存管理到销售的全过程的实时数据采集,保证了信息的畅通。监测数据的实时、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预警机制的有效性。其次,本系统以数据分析为中心进行了研究。利用大数据技术,企业可以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层次分析,并发现其中的隐患。例如,通过分析采购及库存等信息,可以发现供应商的供应波动趋势,并对今后某一时期可能出现的缺货或缺货状况进行预测,并提出预警。
(二)建立实时监控与预警机制
将预警和实时监测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供应链中存在的隐患,及时做出反应,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首先,构建了实时监测体系,为建立健全的预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物联网(IoT)技术,实现对食品存储温度、湿度、运输状态等重要信息的实时监测。比如,在冷链运输过程中,食堂可以利用感应设备对原料的储存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如果发现有问题,会立刻报警,提醒管理者进行紧急处理。同时,内控优化与风险预警机制还能实时监测存货状况,保证存货的准确,防止由于存货过少或过多而引起的供应链风险。其次,内控优化与风险预警机制还可以基于监测数据产生报警信号。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系统会按照一定的阈值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发出警报,这些警告讯号可能包括供应商延迟交货,原料品质问题,存货短缺,运输延迟等。食堂管理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警报,并对其做出反应,以防止危险进一步扩大。比如,如果发现某种类型的原料快用完了,那么就可以让食堂提前购买,以免出现供应短缺而导致的供应链瘫痪 [4]。
(三)供应商风险评估与管理系统建设
供应商作为供应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其稳定与否对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构建了一个供应链中的供应商风险评价和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和防范供应商风险。首先,对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价应该基于对历史资料的分析。通过对供应商过去的业绩进行细致的分析,能够有效地评价其稳定性、信誉度以及供货时间。比如,食堂可以通过记录订单的准确程度、准时的送货时间等来判断供应商的供应有无波动。另外,通过对供货商的财务状况、生产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其潜在的风险做出判断。供应商评价的结果将会对企业的采购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规避不值得信赖的供应商。其次,通过对供应商行为的监测,可以有效地对供应商进行风险识别。食堂可由设定供应商业绩指数,即时监控其送货时间、品质合格率及售后服务。当某个厂商的性能没有达到期望时,内控优化与风险预警机制就会给出一个警告,提示管理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重新选择。同时,通过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对其风险进行定期评估,并对其进行风险预警,并对其进行调整。
(四)供应链协同与应急响应机制
在供应链中,各环节之间的有效协作对于保证企业能及时响应风险至关重要。通过构建供应链协作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可以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防止供应链的崩溃。首先,供应链协调机制需要各参与方之间的实时交流和合作,实现基于信息的共享。比如,供应商、食堂、运输企业等能够通过平台进行原料供应、运输、库存等信息的共享,保证各方能够实时掌握供应链的动态。一旦网络中某个节点发生故障,各利益主体都能及时得到预警,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其次,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对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食堂管理者在系统提示危险警告后,应能快速做出决定,这包括及时与供应商取得联系、调整采购计划、调整库存等。当发生原料供应中断、运输延误等突发情况时,紧急反应机制要保证企业快速寻找替代品,以避免供应链长期中断[5]。
结语
总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校食堂内部控制与风险预警的能力。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测,食堂管理者可以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将风险预警机制引入到中学食堂管理中,为中学食堂的管理、学生、家长、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晓培 . 建立“三大体系”,打造学校食堂管理“临颍经验”[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4,(12):62-63.
[2] 李 冰 . 学 校 食 堂 食 品 安 全 监 管 现 状 和 监 管 策 略 研 究 [J]. 食 品 安 全 导刊 ,2024,(23):10-12.
[3] 任希同 . 民办高校食堂外包中供应链的市场环境、优势及问题分析 [J]. 中国食品 ,2024,(12):49-51.
[4] 王运选 , 王承业 , 李春爱 , 叶乃豪 .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3,(33):7-10.
[5] 黎竹 , 刘旺 . 学生营养餐改善提速供应链管理迈向精细化 [N]. 中国经营报 ,2022-11-21(D01).
作者简介:陈娜,工作单位:,出生年月:1987-09-06,性别:女,民族:土家族,籍贯:市,职称:中级,学位: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