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育肥牛的饲养管理方法
张旭东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综合服务中心
育肥牛养殖是农业养殖体系的重要构成,伴随居民牛肉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育肥牛养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因饲养管理技术应用不当,常出现育肥牛生长迟缓、病害频发、养殖效益偏低等问题。因此,精准掌握科学的育肥牛饲养管理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品种选择
优良品种是提升育肥牛养殖效益的基础性要素。不同肉牛品种在生长速率、饲料转化效率、肉质品质等核心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品种选择需综合考量当地气候特征、饲料资源禀赋及市场消费需求等多重因素。当前我国主流育肥牛品种包括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等引进品种,以及地方优良黄牛品种。西门塔尔牛具备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肉质优良等综合优势,且环境适应性较强,是规模化育肥的优选品种;夏洛莱牛体格高大,肌肉发育充分,生长潜力大,但对饲料营养水平要求较高;利木赞牛肉质鲜嫩度高,瘦肉率突出,适用于高端牛肉生产;地方黄牛品种虽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但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的特点,在饲料资源有限地区仍具养殖价值。品种选择过程中,除关注品种特性外,需严格筛选健康个体。健康牛只应表现为精神活泼、反应敏捷,体型匀称、骨架宽大、肌肉丰满,皮毛光滑有光泽,眼结膜明亮,鼻镜湿润无分泌物,通过细致观察确保引种质量。
二、饲料配置
饲料作为育肥牛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其科学配置是满足营养需求、提升生长效能的关键。育肥牛饲料配置需遵循营养全面均衡、适口性良好、成本经济可控的基本原则。
(一)精饲料配置
精饲料是育肥牛能量与蛋白质的主要供给来源,核心原料包括玉米、豆粕、麸皮、高粱等。玉米作为高能饲料,在精料配方中占比最高;豆粕提供优质植物蛋白,氨基酸组成平衡;麸皮富含纤维素与 B 族维生素,可促进消化机能。精饲料配方应根据育肥阶段动态调整:育肥前期玉米占比 50%-60% 、豆粕 20%-25%、麸皮 15%-20% ;育肥后期玉米占比提升至60%-70%、豆粕降至15%-20%、麸皮 10%-15% ,通过能量梯度提升促进脂肪沉积。
(二)粗饲料配置
粗饲料是维持育肥牛瘤胃功能的关键,为机体提供纤维素并促进胃肠蠕动。常用粗饲料包括青贮玉米、优质干草、秸秆类等。青贮玉米营养丰富且适口性佳,是冬季核心粗饲料;干草保留较多粗纤维与矿物质,可补充常量元素;秸秆类经氨化、青贮等处理后,能有效提升营养价值,降低养殖成本。粗饲料使用需严格把控质量,严禁投喂霉变饲料,同时根据育肥阶段与粗饲料品质精准调控喂量,确保瘤胃健康。
(三)饲料添加剂应用
为提升育肥效果,可科学添加饲料添加剂,主要包括维生素复合剂、矿物质预混料、限制性氨基酸及促生长剂等。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可维持机体代谢平衡;氨基酸添加剂能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合规促生长剂可调节代谢机能。添加剂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标准,按照推荐剂量精准添加,避免过量使用引发食品安全风险。
三、环境调控
适宜的养殖环境是育肥牛健康生长的重要保障,环境调控涵盖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关键生态因子的综合管理。
(一)温度控制
育肥牛最适生长温度区间为 15-25∘C 。夏季高温期需启动降温系统,通过安装水帘降温设备、轴流风扇等设施,将舍内温度控制在 30℃以下;冬季低温期需强化保温措施,采用封闭式管理、铺设垫草、安装供暖设备等方式,确保舍内温度不低于5℃,防止冷应激影响生长。
(二)湿度调节
牛舍相对湿度应维持在 60%-70% 的理想范围。湿度过高易滋生病原微生物,增加呼吸道疾病风险;湿度过低则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通过完善排水系统、加强机械通风、及时清理粪污等综合措施,实现舍内湿度动态平衡。
(三)光照与通风管理
合理光照有利于钙磷代谢与机体免疫力提升,牛舍设计应保证每天 6-8 小时自然光照。通风系统需实现空气有效置换,及时排出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保持舍内空气质量,建议采用纵向负压通风模式,夏季加大通风量,冬季合理控制通风频率。
(四)清洁与消毒制度
建立常态化清洁消毒机制是疾病防控的基础。每日清理粪污与剩余饲料,保持地面干燥;每周进行全面消毒,选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高效消毒剂,对舍内设施、器具进行彻底消杀;进出车辆与人员需通过消毒通道,切断病原传入途径。
四、日常管理
(一)科学分群
依据育肥牛性别、月龄、体重等指标实施精细化分群,避免群体内竞争冲突,保障生长均匀度。通常按体重差异不超过 10% 的标准组群,每群规模控制
在10-15 头,配备相应采食与饮水空间。
(二)精准饲喂
建立定时定量饲喂制度,每日饲喂 3-4 次,固定饲喂时间与饲喂量,培养规律采食习惯。饲喂过程中实时观察采食状态,根据剩余量动态调整投喂量。提供充足清洁饮水,夏季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与维生素C,缓解热应激影响。
(三)适度运动
合理运动有助于骨骼发育与胃肠蠕动,提升机体免疫力。每日安排 1-2 小时户外运动,选择早晚凉爽时段进行,避免高温强光、严寒天气运动,运动场地保持平整干燥,防止意外伤害。
(四)生长监测
每月进行体重监测,建立生长档案,根据增重曲线调整营养方案。育肥前期目标日增重 0.8-1.0kg,中期 1.0-1.2kg ,后期 0.6-0.8kg ,通过精准监测实现育肥周期最优化。
五、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是育肥牛养殖的核心保障体系,需严格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构建全方位防控体系。
(一)疫苗免疫
按照国家动物防疫规程与地方免疫计划,制定科学免疫程序。重点做好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等重大疫病的疫苗接种,确保免疫密度与免疫质量,完善免疫记录档案。
(二)驱虫管理
建立季度驱虫制度,针对胃肠道线虫、吸虫、体外寄生虫等开展综合性防控。选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高效低毒驱虫药物,采用拌料、注射等方式给药,驱虫后及时清理粪便并消毒,防止虫卵扩散。
(三)健康监测
建立每日巡查制度,观察牛群精神状态、采食行为、粪便性状等指标。发现体温异常、食欲减退、咳嗽腹泻等症状,立即隔离病牛,由兽医诊断治疗,避免疫病传播。
(四)无害化处理
严格执行病死牛无害化处理规定,采用深埋(深度 ⩾2 米)、焚烧等合规方式处置,污染场地彻底消毒,防止病原扩散污染环境。
总之,育肥牛饲养管理是一项系统性技术工程,需统筹品种选择、饲料配置、环境调控、日常管理与疾病防控等关键环节,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通过构建标准化技术体系,可有效提升育肥牛生长性能与养殖效益,推动肉牛养殖产业向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养殖主体应结合自身生产条件,灵活应用先进技术成果,持续优化管理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强。育肥牛科学饲养管理技术 [J]. 农业科技通讯,2023(05):234-236.
[2] 李娟。育肥牛的饲料配置与饲养管理要点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2(12):145-146.
[3] 张伟,刘艳。育肥牛养殖环境调控技术探讨 [J]. 中国畜禽种业,2022,18(09):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