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实践
何忠
阳信县第二高级中学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密码与审美基因。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应局限于字词句的机械解读,而需聚焦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品鉴中体悟语言艺术的精妙、情感世界的深邃与文化传承的厚重。当前,部分教学存在重知识灌输轻审美体验、重标准化解读轻个性化感悟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真正走进古诗词的审美世界。基于此,本文立足人教版教材,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让古诗词审美教学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
一、意象解码,构建审美意境
意象是古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体。引导学生解码意象的象征意义与组合逻辑,是理解诗歌意境、提升审美感知力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梳理意象的文化内涵、分析意象的组合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物象—情思—意境”的关联,让抽象的意境变得可感可触。这一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又能促进其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时可聚焦“寒秋”“湘江”“万山”“层林”“百舸”等核心意象。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单个意象的特点:“寒秋”打破传统秋景的萧瑟,暗含蓬勃生机;“百舸争流”以船只的竞发喻指时代的奋进精神。随后,通过小组讨论梳理意象间的关联——山、林、江、舸等自然与人文意象交织,共同构建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阔意境。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湘江秋景图,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中感受意象组合的张力,进而理解诗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情怀。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意象解读的方法,更在意境体悟中提升了审美感知力。
二、情感共鸣,深化审美体验
古诗词是诗人情感的结晶,只有引导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审美体验。教学中,教师需创设贴近诗歌情境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与情感经历,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共情中理解诗歌的情感美。这种情感体验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更能培养其审美鉴赏的个性化与创造性。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氓》的教学可采用这一策略。诗歌讲述了女子从恋爱到婚变的情感历程,蕴含着深沉的悲怨与反思。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分组朗读,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情感的转折:初婚时的“蚩蚩”与“旦旦”充满甜蜜,婚变后的“咥其笑矣”与“躬自悼矣”则满是辛酸。随后,设置情境讨论:“如果你是诗中的女子,面对丈夫的变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现代婚恋观念,对比诗歌中女子的处境,在古今情感的碰撞中理解其“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教师还可引入相关影视作品中的情感片段,让学生在具象化的情境中感受情感的张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体会到诗歌的情感美,更在共情中形成了对情感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实现了审美体验的深化。
三、格律体验,品味语言韵律
古诗词的格律之美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形式不仅规范了语言节奏,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与表现力。引导学生体验格律特点,能让他们在语言形式的品味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提升对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同时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
例如,人教版必修四《登高》是品味格律美的典型范例。这首七律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格律严谨,音韵和谐。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标注诗中的平仄与韵脚,发现“哀”“回”“来”“台”“杯”“栽”“开”等字押平声韵,形成回环往复的音韵效果。随后,通过拍手打节奏的方式朗读诗歌,感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对仗工整与节奏明快——“风急”对“渚清”、“天高”对“沙白”,词性相对,句式对称,读来朗朗上口。教师可对比现代诗歌与古代律诗的语言节奏,让学生体会格律对情感表达的作用:《登高》的严整格律与诗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沉郁情感形成呼应,节奏的顿挫感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悲苦之情。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不仅掌握了格律知识,更在语言韵律的品味中感受到古诗词的形式美与情感美。
四、文化溯源,传承审美基因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审美基因的载体。引导学生追溯诗歌中的文化意象、传统习俗与思想观念,能让他们在审美鉴赏中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例如,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的教学可融入文化溯源的思路。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涉及古蜀开国的神话传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体现了蜀地的地理文化特点。教学时,教师可先补充古蜀文明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蚕丛、鱼凫作为蜀地先民的文化符号意义;再结合地图分析蜀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险峻地形,理解其对蜀地文化封闭性与独特性的影响。随后,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对蜀道艰险的描绘,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存智慧与精神追求?”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人对蜀道的咏叹不仅是对自然奇观的赞美,更蕴含着对民族开拓精神的歌颂。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文化溯源中深化了对诗歌审美价值的理解,实现了文化素养的提升。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局限,从意象、情感、格律、文化等多维度构建教学路径。通过意象解码培养审美感知,借助情感共鸣深化审美体验,依托格律品味提升语言素养,经由文化溯源增强文化认同,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古诗词的审美魅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创新方法,让古诗词审美教学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知识与素养的桥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雪丽 . 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高中古诗词群文教学实践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24.
[2] 龚旭双 . 实践美学视域下高中古诗词的审美鉴赏教学研究 [D].河南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