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及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姚永胜 李崛 余苗

1.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重庆  400074 2.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  400074

1 引言

交通运输专业致力于培养公路、铁路等多领域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其兼具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1]。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于高水平、复合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提升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意义重大,当前多数理工类高校已构建教学培养体系 [2] 但在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联合培养机制探索上仍有欠缺 [3]。因此,有必要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探索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优化联合培养机制。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问题

2.1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自 2009 年以来,我国根据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将硕士研究生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类,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专业学位侧重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术学位则注重学术研究能力,培养从事研究和教学的能力。两者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

2.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自 2009 年起,我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培养了大量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占比逐年增加,2021 年已占研究生总招生量的 61.65%[5]。202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发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强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国家战略、行业人才需求和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6]。

与此同时,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一些高校与企业和行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教学等活动。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实践,成为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推动了新时代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3 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国外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注重培养目标的设定,以满足特定人才需求,因此培养方案具有更高的针对性 [7]。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明显不足:培养过程缺乏明确侧重点,课程内容过度理论化,缺少实践性内容、实际案例分析及应用场景讨论。招生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评估显示,其实际工作适应能力较弱,根源在于培养中缺乏实践性训练和项目经验。

在“双师型”培养模式中,校外导师指导存在系统性与有效性不足的问题。这一现状凸显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培养模式改革的紧迫性。

3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及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聚焦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围绕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展开探索,借助“校企合作”搭建创新实践基地,旨在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长效机制,目前已开展多方面具体实践。

3.1 推动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依托和实践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教育成效与实践能力培养。而具备技术、人员、场地等条件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专业实践的主要承载平台。

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深度、稳定的交流互动关系,共同建立实践基地或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围绕基地建设与专业实践搭建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校企、校所共建的创新实践基地规范化运行。

3.2 提升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参与度和动力

在研究生实践计划制订过程中,加强与校内外导师的合作,着力构建优势互补、分工明晰、相互支撑的“双师型”导师团队。为了促进产学研结合,建议适当增加校外专家的辅导费,并定期邀请他们来校分享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进展,深化合作交流。

3.3 加强课内外互动,丰富实践创新能力载体

在加强研究生校内见习和教学实习的同时,实施了课内外协同培养计划。首先,通过省级及学校层面的研究生项目资金保障课外实践开展;其次,以论坛、技能竞赛、双创活动等形式,鼓励研究生参与赛事,有效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最后,通过构建实践基地网络、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培养方案、推进制度创新及强化资源支持,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4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效

4.1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运行步入正轨

为改进联合培养机制,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并探索协同创新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营造创新研发与协同培养环境。企业与科研院所提供工程实习岗位及工作津贴;学校则提供理论支撑与研发条件,形成“实践- 理论- 应用”闭环,既解决企业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又为学生构建全链条培养生态。

4.2 研究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依托“双师型”导师团队,构建与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体系配套的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生与导师团队定期参与学术会议。

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参与专业实践、撰写项目书、学术报告及学科竞赛等活动,拓宽视野并增强表达协作能力,形成兼具工程素养、职业道德、环保意识与创新思维的人才培养成效。

5 结论

本文以交通强国建设为背景,聚焦提升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剖析现有培养模式,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旨在构建“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培养模式。

研究表明,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联合培养机制,对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为培养高质量交通运输人才提供支撑。未来将持续强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优化联合培养机制,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助力交通强国人才培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峰 . 发挥学科优势建设交通强国 [J]. 铁道学报 ,2019,41(07):3.

[2]石白茜 , 王建军 , 杨琦 . 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以长安大学为例 [J]. 教育观察 ,2023,12(31):4-7.

[3]鲁力群 , 赵静 , 李瑞先 , 等 .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J]. 大学教育 ,2018(05):16-18.

[4]李博 , 李治政 , 朱彤 , 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研究——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为例 [J]. 高教学刊 ,2023,9(19):27-30.

[5]崔亚楠 , 冯蕾 . 道路交通运输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9(18):1-4.

基金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新工科背景下交通类专业人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及联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T2022YB168

基金项目:2024 年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及联合培养机制研究、yjg2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