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构建小学科学生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祁玉朋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武城镇东杨小学

一、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构建小学科学生态课程的价值

校园植物资源主要是指校园范围内生长的各种植物,它涵盖树木、灌木、草本植物、地被植物等。校园植物资源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能和作用,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场地[1]。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保护并合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构建小学科学生态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校园植物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观察、研究校内的各类植物,能直观地了解植物生长过程、生态特征以及与环境、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研究光照、水分、土壤条件等因素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等问题。这种近距离的直接体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第二,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构建小学科学生态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丰富的校园植物资源为学生的科学实践提供了多种研究素材,而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设计实验、提出假设、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均得到一定锻炼,这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构建小学科学生态课程的实践措施

(一)系统性地开发、利用校园植物资源

为有效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构建小学科学生态课程,应当先由专业教师和植物学专家对校园内的各种植物进行全面的调查并进行科学分类。在调查、分类的过程中,必须对每种植物的学名、别名、科属、形态特征、成长习性以及分布区域等生物学信息进行详细记录,而且需要标注植物在校园内的种植位置,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绘制校园植物分布图,然后用不同颜色对不同科属的植物进行区分,学生可以借助这一直观方式了解植物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标准与要求并结合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对校园植物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化开发,使植物资源融合与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融合,形成循序渐进的生态课程体系。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校园内常见的植物,设计以“认识植物的根、茎、叶”为主题的观察类教学活动;中年级教学阶段则可以围绕校内植物开展“探究植物生长周期”长期探究学习项目;而在高年级阶段,教师从校园内的整体生态系统入手,组织“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联性”一类的调查研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校园植物资源制作配套的教学资源,比如微课教学视频、植物知识基础手册、观察记录等,这样可以为生态课程的构建提供更有效的支持。此外,为应对季节更替和校园绿化建设发展等情况,学校需要建立校园植物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完善校内植物的种植与生长信息,保证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校园植物资源开发的科学性,这样能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构建极具活力的小学科学生态课堂。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为充分发挥校园植物资源的教育价值,提高小学科学生态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参与积极性 [2]。例如,在小学科学生态课堂中以校园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在校园内选择光照条件各异的区域,对同种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定期观察与记录,之后根据收集、整理得到的信息,分析光照强度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构建与校园植物资源相关的情境,比如在讲解“植物授粉”专题时,引导学生在校园内的花丛中近距离观察植物在授粉期间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抽象化的科学概念,或是通过信息技术将校园植物在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的各类影像资料制作成微课视频,这样能给予学生丰富的视觉感官体验,可以有效提高生态课程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整体教学的成效,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围绕校内植物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分工明确的合作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并深化他们对科学生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保证小学科学生态课程得以有效构建的基础之一,因此教师在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构建小学科学生态课程时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确保能够给予学生客观且有效的教学评价。在构建生态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时,最首要的任务是明确教学评价目标,依据新时期教学标准要求,小学科学生态课程教学评价目标应当涵盖学生对生态知识的理解,观察与实践技能的运用,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等多方面内容。评价方式则可以对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进行综合运用,通过植物观察记录、项目作业、实验报告以及考核测验等形式,使教师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并鼓励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展现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全面的客观评价,同时有助于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反馈与指导,这对于实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目标

具有积极作用。

结语

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构建小学科学生态课程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可以锻炼、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实践能力,并且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这种依托现有资源的创新课程模式,为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这对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 参考文献] :

[1] 陈燕 , 陈彪 . 基于自然教育的小学科学课程创新与实践路径 [J]. 环境教育 ,2024(1):65-67.

[2] 郭智仙 , 文德英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J].新课程导学 ,2023(28):27-30.

祁玉朋(1979.11—),男,汉族,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