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阳地区茶酒文化发展历史简述

作者

吴既

信阳博物馆 河南信阳 464000

一、茶与酒

茶酒文化,是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衍生出来的一种饮料文化。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总结为“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茶与酒,是祖先不断谋求丰富和善饮食的过程中取得的两项卓越成果。其起源于物质文化;又在流传发展过程中受到哲学思想、社会文化的结合与交融,衍生出了茶具酒器、茶礼酒仪、茶道酒德、茶戏酒曲等精神文化属性。

远古洪荒,混沌初开,南倚大别、北靠淮河的信阳地区成为了文明发展的起源地之一。历经千古、奔流不息的淮河,见证了信阳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二、清醠之美始于耒耜——信阳酒文化历史

我国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历史文献上多以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的作为酿酒的开端,一般认为时间在夏代或稍早。如今的考古发掘证实,真正的起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早。2004 年,科学家在距今 9000-7000 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了酒类挥发后的酒石酸残留,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酿制果酒[1]。

当人们掌握了酿酒的技艺之后,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礼”的行为,酒逐渐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北山酒经》称:“天之命民作酒,唯祀而已”,说明酒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是从祭祀、祈福开始的。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礼制开始逐渐规范,“礼以酒成”,因此,夏商周时期也是我国酒礼最复杂、酒与政治结合最为紧密的时期。正因为夏商周时期酒礼最受重视,因此,酒器发展也最为迅速,青铜酒器也就成为先秦时期中最为辉煌的亮丽点。

“商”字形体源于酒器“斝”[2],商族人将“商”命为国号,与商族人善于制作酒器、爱好酿酒与饮酒无不关系。商朝作为“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大王国,上行下效之下,酒器的制造与使用十分普遍,连远在南疆的异姓方国也不例外。1979 年 4 月,考古工作者在信阳市罗山县莽张乡天湖村发现了商代“息”族的家族墓葬群,出土了大量青铜器[3]。其中共出土了三件保存完好、内部密封、存有液体的铜卣。经检测分析,其中一件铜卣内的液体每一百毫升含有 8.239 克甲醇乙酯,且具有果香气味。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酒,其年代与商王武丁时期接近,距今3000 多年。

及至汉代,饮酒以及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班固对此描述为“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礼之会,非酒不行。”酒已经渗透到汉代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民间百姓,饮酒成为祭祀、节礼、婚嫁、宴饮的必备项目。以酒成礼,酒礼处处体现着“尊卑有序、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内外有别”的汉代礼仪核心。

汉代是中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时期。先秦时期的齐鲁、秦晋、吴越、荆楚、巴蜀等地域风俗各异,节日数量不多,时间也不固定。随着汉代国家政权的统一和稳定,各地区风俗逐渐融合为一体。公元前 104 年,汉武帝改定历法,施行以正月为岁首的太初历,并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勘定了人们对自然时节的认识,形成了许多后世熟知岁时节日的雏形。在节日演变定型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汉代独具特色的饮酒日,奠定了我国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饮酒习俗的基础 , 成为中国传统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人好宴请,为了活跃推杯换盏时的气氛,宴饮常伴随一些歌舞、比斗等娱乐助兴活动。比斗种类繁多,如行酒令、投壶、六博等等,一些习俗演化沿用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迅速,政局动荡、战火连年,人们的生命未卜、前途未知,促进了人们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酒与现实人生的结缘日趋紧密。及至隋唐,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又一个高峰。繁荣富足的经济基础、百舸争流的宗教交流、诗酒相依的文娱导向,成就了唐代辉煌璀璨的酒文化。

唐代文人群体是酒文化发扬传承的践行者,他们将自身的理想抱负、心境感受投射到日常生活中,使得酒具更为精致、酒礼更为讲究,酒文化充满了浪漫、豪迈、思忆、忧愁等丰富的情感色彩。“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唐代文学或文化史上,诗与酒的高度结合,是当时的重要特点。《全唐诗》共收录四万八千多首诗歌,其中与酒相关的就有五千余首;诗仙李白留存下来的诗文大致有一千余首,其中写到酒的就占到五分之一。“葡萄美酒夜光杯”、“烧酒初闻琥珀香”,饮好酒吟好诗几乎成为了唐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社会风尚。呼朋引伴、邀约同道、送别友人、知己重逢,唐代人无酒不成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宋元以来,后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蒸馏提纯的技术,酒中的精含量可以达到 60% 以上。低浓度酒渐渐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蒸馏酒至迟从元代开始就广为流行了。元代时,信阳烧酒始见记载;明朝初年,葡萄酒曾作为信阳土贡献给朝廷。清代,息县关店白湾用土法酿造的“名万里”白酒味道纯正、醇香扑鼻,深受好评。及至二十世纪,鸡公山大曲、乌龙特曲、信阳毛尖茶酒、明港白葡萄酒颇有盛名,民间自酿“米流酒”、“白干烧酒”的习俗也十分普遍。

三、灵山唯岳 奇产所钟——信阳茶文化历史

《尔雅·释木》称:“槚,苦荼”,荼即是茶。茶叶的种植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南地区 [4],《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芰,蔓有辛蒟,園有芳篛、香茗,给客橙葵。”说明西周时期巴人已经有饮茶的习惯。

2018 年 6 月,山东邹城市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出土原始瓷碗 M1:7 内有植物茎状残留,经科学技术分析,确定其为古人煮(泡)过之后留下的茶渣。这是现存最早的有关茶叶饮用的实物资料[5]。

茶的另一个用途,是用于丧葬仪式。《周礼·地官》中就明确记载,“掌荼掌以时聚荼 ,以共丧事”。1987 年初,固始县白狮子地城关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一座墓葬,根据随葬器物分析,该墓的时代应为距今 2300 年前的战国晚期,墓主人身份当属士大夫级。值得注意的是,在长 1.94 米,宽 0.72 米,高 0.70 米的主棺上,满布 20-30 厘米厚的叶片层,并用棕绳结成网捆在上面。经发掘者辨识,这些叶片叶脉明显,呈网状分布,边缘有锯齿,上密下疏,符合茶树叶片的形态特点,因此认为是茶叶遗存。这说明战国时期的信阳已将茶叶用于陪葬。作为陪葬之用的茶叶实物还发现于西安时期汉景帝阳陵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证明秦汉时期以茶丧葬、祭祀的风俗仍然较为流行 [6]。

秦汉以降及至三国两晋时期,淮河、长江两大流域的饮茶之风广为盛行,推动了当地茶叶种植的热情。这一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系统的初步形成时期,茶叶的采摘、生产、饮用以及围绕茶叶相关的轶事在历史文献中初见端倪。

西晋惠帝时期,杜育出任汝南(郡治位于今信阳息县)太守,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茶诗赋作品《荈赋》。他在赋中详细描写了他实地到弋阳郡(今信阳潢川)考察茶叶种植的情况,第一次完整的记载了茶叶种植采摘的劳动场景以及选水、烹茶等茶水制作方式。其中“沫成华浮,焕如积雪”的描写说明当时不仅懂得将茶碾末,且已知救沸育华,末茶法就此开始。

唐朝茶酒文化兴盛,文人雅士的推波助澜功不可没。《全唐诗》诗名中含有“茶”或“茗”的有 109 首,提到茶的共有 547 首。茶诗不仅数量上实现了突破,创作质量也颇为上乘。正是因为唐人好茶、爱茶,关于茶的研究日趋精湛,遂有了茶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茶经》的诞生。

《茶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被奉为茶文化的经典,使茶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作者陆羽曾对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五道实地考察,将茶叶品质分为四等。在《茶经·八之出》记载:“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肯定了光山、信阳两地茶叶品质。不仅如此,陆羽也曾点评过饮茶所用之水,称“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

继唐以后,宋人饮茶之风更甚。由于销路畅通,价格稳定,茶农种茶面积随之扩大。清代《光州志》记载,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在淮南州设立十三个山场,信阳光州是其中最大的茶叶供销区。开春时节,京城人民翘首以盼,等待来自淮河之上的运茶船只。

到了元代后期,饮散茶的风气流行起来。元代信阳即有名茶“东首”、“浅山”、“薄侧”等,及至明代信阳茶又被称为“叶茶”、“芽茶”,在清代始有“毛尖”一说。时人将产于信阳的毛尖称为“本山毛尖”,后又根据采制时间和形态等,称之为“针尖”、“贡针”、“白毫”等。

1914 年,为了参加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在本地官员蔡祖贤的支持下,陈雨人等人搜集了信阳著名的车云茶等十一种茶样送往旧金山参展。1915 年 2月,由车云山采制的“跑山尖”以其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独树一帜的特点获得“世界茶叶金质奖状与奖章”。 此后信阳茶名声大震。同年,信阳县成立茶业公所,将优质的五云两潭茶命名为“豫毛峰”。1958 年,信阳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因与“黄山毛峰”同名,遂改“豫毛峰”为“信阳毛尖”,至此沿用之今。

四、豫习楚俗 醉酒茶香——信阳茶酒民俗

信阳地处淮河流域,兼具大别、桐柏的蜿蜒逶迤,故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形成了独有的过渡、多元、兼容的民俗特色。作为著名的茶酒之乡,这里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逸闻以及独特的宴饮风俗。本文仅列举苏轼品茶、司马光斗茶、鱼头酒三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苏轼,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一生嗔茶,独得茶中三味,在他一生浩瀚的诗赋中有近百首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其中“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已成味茶诗中的千古绝句。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履职途中,苏轼路过信阳,游历净居寺并在此小住。他常与居仁禅师品茗论禅,写下了名篇《游净居寺诗并序》。苏东坡在称赞“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同时,评浉河水为“天下第四十六泉”,并赞道:“生斯土者,往往多禀清气,具风骨之士,不可谓非山水之有灵也。”

司马光,北宋著名政治家。幼时居于信阳光山,养成了好茗饮,喜斗茶的习惯,常邀好友各带茶叶、茶具、茶水品鉴。据《博学汇书》记载,一日斗茶,司马光和苏轼所带茶成色均好,因苏轼自带隔年雪水泡茶,水质好、茶白、味甘,相较之下占了上风。司马光遂故意揶揄他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时爱此二物?”苏东坡随即笑而对答:“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司马光着意于茶、墨的不同点,而苏东坡从茶、墨的德操相同处着笔,来说明茶、墨的相同点,故而对二者都倍加喜爱。从此,这段关于茶墨之辩的故事留芳千古。

信阳是鱼米之乡,水产品丰富。明朝万历年间信阳就开始大规模养鱼,有各种鱼类81 种,以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为主。信阳菜喜好做鱼,《河南名菜谱》就收录叉烤鳜鱼等以鱼为主的信阳名菜。信阳所有宴席都会上一道整鱼,主人要请客人喝鱼头酒。鱼头酒起源于信阳,是对中国酒文化的一大贡献。整鱼上桌时,鱼头对着的客人,必须喝鱼头酒。客人或主陪邀鱼尾所指之人喝鱼尾酒。鱼头酒喝下后,要先吃鱼,其他人才能动筷吃鱼。这里面又有“头三尾四背五腹六”之说,衍生出一系列吃鱼文化:高看一眼(眼)、给个面子(鳃)、一帆风顺(背鳍)、倍感亲切(背)、比翼双飞(腹鳍)、推心置腹(肚)、肝胆相照(杂)、委以重任(尾)。一圈下来,主客尽欢。

结语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信阳之美,源自自然馈赠,更源自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信阳茶酒文化起源与中国古代茶酒文化的起源同步,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并将之融汇到中国茶酒文化的发展中。笔者仅以概括性的话语对此进行梳理,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 蓝万里 . 我国 9000 年前已开始酿制米酒 [N]. 中国文物报 ,2004 年 12 月 15 日 .

[2] 王荣艳.“商”字探源[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年12 月.

[3]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管会等. 罗山天湖商周墓地[J]. 考古学报,1986 年2 期.

[4] 朱自振,沈汉. 中国茶酒文化史[M]. 文津出版社,1959 年.

[5] 路国权等 .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 [J]. 考古与文物 ,2021 年 5 期 .

[6] 新华社. 汉景帝墓出土迄今最古老茶叶[J]. 中国茶叶,2016 年2 期.

作者简介:吴既(1990.1--)男,汉族,湖北松滋, 硕士研究生, 馆员,研究方向:历史文化研究与陈列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