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育结合”视域下托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孙玛婷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到 2025 年,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1];2023 年,《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政策落地见效,这些政策为“医育结合”托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当前高职院校作为托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亟需通过政策引导和实践探索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本文以湖南省某高职院校为例,聚焦“医育结合”托育人才培养的路径优化研究,构建符合区域需求的托育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该专业的科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医育结合”视域下托育人才培养的价值意义
在国家战略层面,其作为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通过整合医疗与教育资源提供科学照护,可缓解生育焦虑、提升生育意愿,减轻双职工家庭育儿压力 [2]。在行业发展层面,复合型培养模式使从业者掌握多学科知识,提升跨学科能力与职业竞争力,推动托育行业专业化、规范化,促进行业持续进步 [3]。在婴幼儿成长层面,针对婴幼儿发育特点,通过专业医疗照护与科学早期教育,可预防疾病、改善营养、培养良好习惯与社交能力,挖掘发展潜力,为其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二、“医育结合”视域下托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一)标准未统,规范衔接不够
在“医育结合”视域下,托育人才培养的首要困境在于行业标准与规范的碎片化。2021 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更名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由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变更为医药卫生大类下的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但人才培养标准与体系未能与专业大类调整同时进行,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存在衔接不足的问题 [4]。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二)医教割裂,课程融合不足
当前托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呈现出显著的学科壁垒,医学与教育学的知识模块尚未形成有机融合。多数高职院校的托育专业仍沿袭传统学前教育课程框架,这种割裂直接导致从业人员能力短板 , 使得毕业生难以适应托育机构中“保教一体”的复合型岗位需求。
(三)师资失衡,结构配置不均
托育人才培养面临严重的师资结构性矛盾。从专业背景看,高校托育专业教师中同时具备医学与教育学双重背景者几乎没有,多数教师源自单一的学前教育或护理专业领域。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双师素质”师资缺失直接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以掌握医育结合场景中的真实工作流程。
(四)实训脱节,资源设备匮乏
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是制约医育结合型托育人才培养的突出瓶颈。多数院校实训室建设停留在传统保育模拟阶段,托育专业学生临床实习中涉及医育结合实操的课时多流于观摩形式,这种实训缺失使得毕业生面对托育机构中常见的复合型任务时普遍存在能力短板。
三、“医育结合”视域下托育人才培养的策略探析
(一)强化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
为破解托育人才培养中的标准不统一问题,亟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联合教育、人社等部门制定统一的托育服务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规范,建立医疗保健与早期教育相融合的托育服务标准体系,明确 0-3岁婴幼儿照护的医疗保健指标与教育发展目标;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培训资源,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医育结合示范基地建设。
(二)构建“医育”复合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是培养复合型托育人才的关键。构建“基础模块 + 专业模块+ 实践模块”的三层课程体系:基础模块涵盖医学基础与教育基础;专业模块设置“医育结合”特色课程,如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托育机构卫生保健等;实践模块强化临床实训,设置不少于总学时 40% 的实践课程。课程实施可采用“双导师制”,由医学与教育学背景教师协同授课,开发跨学科教学案例库。同时,将婴幼儿照护、急救技能等纳入必修课程,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三)师资队伍与职业发展双轨建设
针对师资结构失衡问题,实施“引进来 + 走出去”的双轨建设策略。一方面,建立医疗机构专家兼职任教机制,从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聘儿科医师、儿童保健专家担任实践导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训指导。另一方面,完善在职教师培训体系,支持教师到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在职业发展方面,单独设立托育服务职称序列,打通从业人员职业晋升通道,建立与职称挂钩的薪酬增长机制。
(四)深化校企医三方合作模式
构建“院校培养 - 医院实训 - 托育机构就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链条。建立校企医三方合作平台,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明确各方权责;设计“ 2+1 ”培养模式,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第三年在医院儿科、儿童保健科轮转实训,并在托育机构顶岗实习;开发“双元制”课程,由医院专家与院校教师共同制定实训标准,编写实践指导手册。建立“医育结合”实训基地,设置婴幼儿营养指导、疾病预防、早期干预等实训项目。同时,建立在职培训机制,为托育机构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提升医疗保健服务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育结合”视域下的托育人才培养,对国家人口战略、托育行业发展以及婴幼儿成长意义重大。尽管当前存在一定困境,但通过强化政策协同、重构体系、加强师资建设以及深化校企医合作等策略,有望培养高质量的托育人才,满足社会对托育服务的需求,推动托育服务事业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婴幼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 发〔2019〕15 号[A/OL].(2019-05-09)[2023-08-2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5/09/content_5389983.htm.
[2] 国家卫健委:全国 0 至 3 岁婴幼儿中 1/3 托育服务需求比较强烈 [EB/OL].(2021—07—21):http://www.xinhuanet.com/.
[3] 陈杰 , 刘绪义 , 宋文健 , 等 . 四川省眉山市 29 家托育机构服务能力的现状调查 [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24,15(04):55-60.
[4] 周艳丽 , 胡利繁 , 王潇 . 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基于新生育政策背景下的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39):185-188.
本文系 2023 年院级科研课题:医育结合背景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以湖南省某高职院校为例(编号:23MYC15)研究成果;2025 年度岳阳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托育专业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5Y1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