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典重构”的实践方式与育人价值探析
姜爱清
浙江省台州市 三门县亭旁高级中学 317100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经典文本因时代差异让学生产生疏离感。如何让经典焕发新生?经典重构通过改编、拓展、再创作等方式,将经典与当代生活结合,既保留文本精髓,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这种实践能提升学习兴趣,深化文化理解,培养创新思维,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路径。
一、经典重构的实践方式
(一)文本到剧场的转换,深化叙事体验
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为戏剧剧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方式。这种转换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作者。在改编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通过撰写台词、设计场景和分配角色,实现对文本的多维度解读。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于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为其增补符合时代背景与人物命运的内心独白。这一创作过程要求学生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心理状态,理解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命运困境。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深沉的情感力量和社会批判意识。
(二)跨媒介的文本对话,拓宽审美维度
在信息化时代,利用多种媒介形式开展经典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通过将文字与影像、音频等媒介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立体的审美认知。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选取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片段,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媒介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效果。比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以播放相关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仔细观察镜头如何呈现风雪交加的环境、如何刻画林冲的矛盾心理。通过对比文学描写与影像表达之间的差异,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认识到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特点和局限性。这种跨媒介的学习方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培养了学生的多元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经典与现实的对话,促进知识迁移
让经典作品与当代生活建立联系,是经典重构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经典作品中与当下社会相通的主题和问题,能够使古老文本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选取经典作品中具有永恒意义的命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调研活动。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并联系当下社会,思考现代人应如何面对困境、寻求心灵安宁。又如在学习《乡土中国》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家乡文化调研,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征,并运用费孝通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这种将经典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二、经典重构的育人价值
经典重构的实践过程蕴含着多层次的育人价值,其意义远超单纯的知识传授。在语言与思维层面,学生通过改编创作、对比分析等实践活动,需要精准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深入剖析文本内在逻辑,从而有效提升了语言组织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品质。这种从接受到创造的学习转变,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锤炼思维深度与逻辑严密性。在文化传承层面,经典重构帮助学生建立起动态的文化观。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经典作品的当代诠释,认识到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这种认识打破了将经典视为僵化文本的固有观念,使学生真正理解文化发展的延续性与创新性,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在重构经典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与文本中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对话,通过创造性活动内化其中的优秀品质。这种价值体验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主动的发现与认同,使传统美德在当代语境下获得新的生命力,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实施建议
(一)立足教材内容,确保教学规范性
开展经典重构教学活动时,必须坚持以教材为核心的基本原则。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经过专家精心遴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实施重构教学的优质资源。教师应当深入研读教材,选择那些既具有重构可能性又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文本进行教学设计。例如,《雷雨》《祝福》等作品人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集中,适合进行剧本改编;而《赤壁赋》《兰亭集序》等散文则更适合开展主题研讨和现实关联的探索。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拓展和创新都应当服务于教学目标,避免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而脱离文本核心价值,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语文素养的提升展开。
(二)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习特点存在客观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重构活动时采取分层指导的策略。对于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设计难度适中的任务,如局部的文本改写、简单的情景对话编写等,重点培养其基本的文本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鼓励其尝试更具挑战性的创作任务,如完整的剧本改编、跨媒介艺术创作等。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完善评价机制,关注学习过程
经典重构教学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重构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建议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进步幅度以及创造性表现。可以建立学习档案袋,收集保存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作品,如改编的剧本、撰写的研究报告、创作的艺术作品等。同时,也要注重课堂观察记录,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创作展示等环节的表现。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的能力。
结语
经典重构不是颠覆传统,而是通过创新形式让经典“活”在当下。当语文教学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学生不仅能理解“写了什么”,更能思考“为何而写”“如何为我所用”。这种实践需要教师提升文化转化能力,更需要学校提供资源支持,共同构建开放、包容、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雅晴 . 文化记忆理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河南 : 河南大学 ,2023.
[2] 朱丽燕 . 重塑经典文本的生命 : 语境·体验·重构 [J]. 语文教学之友 ,2021,40(10):9-10.
[3] 宋杰 . 探究性文本细读 : 指向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路径 [J]. 语文建设 ,2024(1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