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时代陶瓷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融合研究

作者

焦素素

许昌陶瓷职业学院

陶瓷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符号很丰富,步入数字时代后,3D 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对陶瓷设计的创作模式进行了重塑,传统设计中符号运用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将民族文化符号与数字陶瓷设计相融合,可留存文化根脉,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突破创作边界,以此契合当代的审美需求。此外,借助融合,不仅是陶瓷设计应对时代变革的必然抉择,还是民族文化在数字语境中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方式,对于推动陶瓷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数字时代陶瓷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融合的价值

1.1 增强民族文化符号的表现力与传播力

数字技术为民族文化符号提供了多元的表现维度,使其在陶瓷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得到了丰富。在传统陶瓷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表达常受手工技艺所限。以明清时期的釉上彩、釉下彩等平面绘制工艺为例,或是如宋代耀州窑的刻花技法,虽各有特色,但因制作难度颇高,在呈现符号深层内涵时缺乏深度——像传统图腾的立体感、吉祥图案的动态寓意等,大多只能以简化的形式呈现。引进数字技术打破了这一限制,运用 3D 建模可将平面的剪纸符号转变为陶瓷表面的立体浮雕,借助参数化设计可以让缠枝纹根据器型弧度自然延伸,利用数字渲染技术能模拟不同釉色下符号的视觉效果,使符号的层次感和细节表现力得到提升。

此外,数字传播平台的普及让融合民族文化符号的陶瓷设计突破了地域与时空的限制,借助线上虚拟展厅、社交媒体分享、数字藏品发行等途径,让带有传统符号的陶瓷作品被更广泛的群体知晓。这种高效传播扩大了民族文化符号的影响力,还让更多人了解符号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寓意,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播力。

1.2 推动陶瓷设计的创新与个性化发展

民族文化符号为数字陶瓷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灵感,让设计从模仿朝着创新转变。数字技术具有灵活性,能使设计师解析与重构传统符号,不再受限于符号的原始形态,而是提取其核心元素开展创新组合。例如,可以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线条进行数字化分解,再与青花瓷的山水纹元素借助算法重新组合,以此形成一种具有古朴感和现代气息的新纹样。另外,还可以将书法中的笔触韵律转化为陶瓷器型的曲线设计,让器型自身成为文化符号的延伸。

这种创新打破了传统陶瓷设计中符号运用的固定模式,赋予设计更强的时代特性。加之数字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定制能力,让陶瓷设计可精准契合用户需求,将个人化的民族文化符号融入作品,如将家族徽章与传统如意纹相结合设计专属茶具,将地域特色符号融入陶瓷装饰画,这种个性化设计契合了当代消费者对独特性的追求,又使民族文化符号以更贴近生活的形式存在,从而推动陶瓷设计从批量生产迈向个性化创作转型,以此丰富陶瓷设计的多样形式。

1.3 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活态延续

数字时代的融合实践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载体,让文化传承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符号大多依靠文物留存以及师徒传授,存在传播范围有限及易断代的状况,因此,将符号融入数字陶瓷设计的活成,本身就是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与解读。设计师在收集、整理符号时,要系统研究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象征意义以及工艺特征,这一过程形成了对文化的系统性梳理与记忆。

2 数字时代陶瓷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融合的策略

2.1 运用数字技术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提取与转化

民族文化符号丰富且形态各不相同,需要借助数字技术进行科学提取及合理转化,让其符合陶瓷设计的特点。首先要建立起系统化的民族文化符号数据库,运用高清扫描、3D 建模等技术,针对散落在民间的传统符号素材,如剪纸、年画、木雕、刺绣、青铜器纹样等,展开数字化采集,并详细记录符号的起源、寓意、工艺特征等信息,然后按照“吉祥寓意”“地域特色”“历史时期”等维度进行分类标注,以此为设计师提供便捷的素材检索与调用平台。

2.2 借助数字设计工具实现符号与陶瓷器型的精准融合

数字设计工具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符号与陶瓷器型的无缝对接,提高融合的协调性与艺术感。在设计开始阶段,可以借助 3D 建模软件塑造陶瓷器型的虚拟模型,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得到器型的精确数据,如高度、直径、曲面弧度等,在数字空间中建立坐标系,以精准确定民族文化符号的摆放位置。对于瓶、罐这类曲面器型,可以借助 UV 展开技术将三维器型转变为二维平面,在平面上完成符号的排版设计后再映射回三维模型,以此确保符号在曲面过渡中自然顺畅,防止出现拉伸、变形等状况。在设计中,可以运用数字渲染技术实时预览符号与器型的整体成效,借助调节符号的色彩、纹理以及器型的釉色、质感进行搭配测试。如将红色的中国结符号和青瓷的青灰色釉面进行组合渲染,查看色彩对比是否和谐;将金色的龙纹符号与哑光黑陶瓷材质搭配,测试金属光泽与哑光质感的视觉平衡;利用数字仿真技术模拟陶瓷烧制过程,预测符号在高温下的色彩变化,如釉料的发色效果以及形态收缩率,以提前调节符号的尺寸与颜色参数,确保最终成品中符号与器型的融合达到设计预期,从而减少因烧制误差造成的成本浪费。

2.3 依托数字平台增强融合设计的互动性与参与感

数字平台为融合设计创造了开放的互动途径,能使用户积极参与设计过程,提高作品在市场上的适配程度。第一,可以构建线上协同设计平台,配备简便的数字设计工具,如符号拖拽、尺寸调整以及颜色替换等功能,准许用户上传自身喜爱的民族文化符号,如家族纹章、地域图腾等,再将这些符号添加到预设的陶瓷器型模板中,像茶杯、花瓶、摆件等,生成个性化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可自动记录用户的设计偏好,如常用符号类型、色彩搭配习惯,为设计师提供市场需求分析数据。第二,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用户可以借助 VR 设备,360 度查看融合民族文化符号的陶瓷设计效果,从不同角度观察符号在器型上的细节,如浮雕的立体感、釉色的光泽度,还可以借助语音或者手势指令实时修改设计参数,如调整符号的大小、位置。

结语

数字时代下陶瓷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相融合,是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展开的深度交流,这种融合借助数字技术,激活了民族文化符号的表现能力,为陶瓷设计融入了文化灵魂,实现了“技术助力文化、文化充实设计”的良好循环。未来要在技术应用中坚守文化本真,防止符号作表面化运用,深入探寻符号的精神内涵,使数字陶瓷设计具有科技的精准高效,又有民族文化的厚重温度,从而成为传承民族文脉、展示时代精神的关键载体,使陶瓷艺术在数字时代呈现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 静 . 基 于 创 新 设 计 理 念 的 陶 瓷 雕 塑 形 态 研 究 [J]. 佛 山 陶瓷 ,2025,35(03):141-143+166.

[2] 黄芬 . 数字时代景德镇陶瓷的展示设计 [J]. 明日风尚 ,2024,(24):96-98.

[3] 张童 . 陶瓷产品设计与数字艺术设计的融合创新 [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4,58(1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