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关于研学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思考

作者

向桂林

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研学旅行作为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桥梁,日益受到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研学旅行超越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的宝贵机会。本研究期望通过宜昌青校近九年的运行经验为提升我国研学基地的建设品质、保障研学旅行的育人实效、推动研学旅行事业的规范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当前研学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哪些共性问题与瓶颈

(一)交通与可达性方面

地理位置偏远与交通不便:许多研学基地选址在自然景观优美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位置偏僻之处,距离城市中心及主要交通枢纽较远。这使得学生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基地极为不便,通常需要换乘多次且耗时较长。

(二)住宿设施方面

住宿容量不足:部分研学基地规划时对市场预估不足,住宿设施数量有限,在研学旺季或大规模团队前来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和带队教师的住宿需求,可能导致部分人员需要外宿他处,增加管理风险与协调成本。

住宿品质参差不齐:部分基地住宿设施简陋,房间卫生条件不佳,床铺、被褥等用品陈旧且更换不及时。有些基地住宿环境嘈杂,隔音效果差,影响学生休息,不利于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状态。

(三)餐饮设施方面

餐饮质量与安全问题:一些研学基地餐饮服务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营养需求与口味偏好,提供的饭菜种类单一、口味不佳,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饮食习惯学生的需求。此外,在食品原材料采购、加工制作、储存等环节监管不到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如食材变质、加工过程不卫生等问题,严重威胁学生身体健康。

(四)教学与活动设施方面

教学设施不匹配:研学活动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但部分基地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活动场地与器材单一,研学基地活动场地设计不合理,活动区域划分不明确,功能较为单一。

(五)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卫生设施不足:卫生间数量在学生集中活动区域分布不均,尤其在户外活动场地和教学场所附近,卫生间数量过少,导致学生在使用时需排队等候,极为不便。

休息与购物设施缺乏:基地内可供学生休息的区域较少,座椅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合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地方休息。

二、如何科学规划与设计基础设施以有效支撑研学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明确课程目标

详细研究研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培养计划,确定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维目标。例如,若研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意识,目标可能设定为学生能准确阐述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及文化特征,并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评估现有基础设施

对场地、教学设备、住宿餐饮设施等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盘点。如统计研学基地内教室的数量、面积、布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种类、数量与使用状况,宿舍房间数量、床位数量、卫生设施配备等。

(三)规划基础设施布局

根据课程内容和活动流程,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设置教学区,集中建设教室、主题教育场馆等用于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设置实践体验区,结合课程主题打造自然生态体验园、历史文化街区等实践场地;设置生活服务区,规划宿舍、餐厅、休息区等满足学生生活需求。确保各功能区域之间联系紧密且互不干扰。

(四)设计特色基础设施

依据研学课程独特性设计特色设施。对于以天文观测为主题的研学课程,可建设专业天文台,配备高倍望远镜、天象仪等设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营造创新学习环境。如打造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体验室,通过沉浸式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微观世界等课程内容;设置智能互动学习空间,配备智能交互设备,方便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五)考虑可持续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选择环保、可再生材料。如建筑材料选用竹木、再生砖等,室内装修采用水性漆、环保板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向学生传递环保理念。

三、研学基地基础设施应进行哪些基础功能布局以满足研学旅行开展

(一)教学功能区布局

功能室,需根据研学规模设置足够数量功能室。若接待中小学生团体研学,以每次接待300 至500 人规模为例,假设每班30 至50 人,需设置6 至17 间教室。教室要配备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方便导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知识讲解。教室桌椅摆放可采用灵活形式,如小组讨论式,便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学习。

主题教育场馆,依据研学主题设立不同主题教育馆,如工程搭建可采用建筑学风有关的装修风格;人工智能 AI 教室可采用科技风设计及装修,并装备有实用的智能设备等;功能室面积需满足实验操作乃至参观空间需求,例如人工智能主题教育场馆,要能容纳 30 至 50 人同时进行编程体验以及实物体验参观区域。

(二)生活功能区布局

餐饮区,建设能满足研学团队就餐需求的食堂,根据接待量合理规划面积,如每次接待500 人规模,餐厅面积应在1000 至1500 平方米左右,做好防蚊虫、防鸟、防鼠等。后厨按照 3C 标准化示范食堂建设标准,如食堂为湖北省标准化示范食堂,后厨各功能房间优化配置,配备专业的厨房设备,包括炉灶、蒸箱、烤箱、冷藏冷冻库等,以提供多样化的餐饮服务,并在各功能房间如主副食库、烹饪间、留样间、白案间等安装温度湿度感应器、智慧抓拍摄像头等,实时监控员工违规、小动物入侵、温湿度过高等问题,桌椅数量要充足,布局合理,方便学生有序就餐,且要注重就餐环境的营造,如设置绿植、文化墙等。

住宿区,提供多种住宿选择,如宿舍、木屋等。宿舍可按不同房型设计,如4 人间、6 人间、8 人间等,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房间内部要配备基本生活设施,如床、衣柜、桌椅、空调、洗漱台、独立卫生间等,同时,还要建设公共洗漱间、卫生间,并且配备24 小时热水供应系统,吹发室等。

休息区内摆放长椅、石凳等,周边种植树木花草,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

体育活动场地,规划标准的体育活动场地,如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配备体育器材存放室,存放篮球、足球、羽毛球拍等器材,且定期对场地和器材进行维护。

(三)服务功能区布局

接待中心,设立在基地入口显眼位置,面积 200 至 300 平方米。接待中心要配备咨询台、休息区、展示区等。展示区通过宣传册、视频等形式展示基地研学课程、师资力量等信息。

医疗室,在基地内合理位置设置医疗室,面积 50 至 100 平方米。医疗室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如担架、急救箱、感冒药、消炎药等。安排专业医护人员 24 小时值班,能够及时处理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伤病情况。

停车场,根据基地接待车辆规模规划停车场面积,若每次接待大巴车20 辆,小汽车100 辆,停车场面积应在3000 至5000 平方米。合理划分大巴车停车区、小汽车停车区,并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保障车辆有序停放。同时,停车场要配备照明设施和监控设备。

基地基础功能布局,应通盘考虑各功能区之间位置关系,应以减少学生大面积与长距离流动、便于学习生活、人车分流为布局导向。可根据课程设置、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开展基地基础功能分区建设。选址应考虑到高铁站、飞机场等距离、路况通达程度,减少交通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上研究均是以单次 500 人接待量为例,若涉及更大人数规模接待量,可按比例增大相应主题场馆、场地、功能教室数量与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