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分子诊断在微生物耐药机制检测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

刘中华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中医蒙医医院

引言

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获悉,该所动物细菌病研究创新团队通过长期追踪研究,近日破解了细菌在抗生素长期使用下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微生物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耐药菌的蔓延导致常规抗菌药物疗效下降,增加了感染治疗的难度和死亡率。分子诊断技术通过直接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序列和表达变化,为耐药机制检测开辟了新路径。研究分子诊断在微生物耐药机制检测中的价值,构建“技术优势 — 应用场景— 实践价值”的完整体系,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耐药检测水平,为解决耐药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防控的精准化发展。

一、分子诊断应用于耐药机制检测的技术优势

1.1 检测速度与时效性的提升

分子诊断技术显著提升了微生物耐药机制检测的速度与时效性。传统方法需先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天时间,而分子诊断可直接从临床样本中提取核酸,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芯片等技术快速扩增和检测耐药基因,数小时内即可获得结果。对于病情危急的感染患者,这种快速检测能为临床治疗争取宝贵时间,避免因等待检测结果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此外,在突发感染事件中,分子诊断的快速响应能力有助于及时掌握耐药菌的传播情况,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及时依据,减少耐药菌的扩散风险。

1.2 耐药基因识别的精准性与特异性

分子诊断在耐药基因识别方面具有高度的精准性与特异性。它能够直接针对微生物的耐药基因序列设计检测探针或引物,特异性识别目标基因,即使在多种微生物混合感染的样本中,也能准确区分出携带耐药基因的菌株。相比之下,传统表型检测可能因不同耐药机制的叠加作用而出现结果模糊的情况。分子诊断可精准定位耐药基因的类型、突变位点及拷贝数,例如明确是产生灭活酶的基因,还是编码药物靶位改变的基因,为深入理解耐药机制提供精准的基因层面信息,避免了表型检测中可能出现的交叉反应和假阳性结果。

二、分子诊断在耐药机制检测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2.1 常见致病菌耐药基因的快速筛查

分子诊断广泛应用于常见致病菌耐药基因的快速筛查。对于临床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致病菌,可通过分子诊断技术快速检测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如甲氧西林耐药基因、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基因等。在门诊和急诊场景中,这种快速筛查能帮助医生迅速判断感染菌株是否耐药及耐药类型,从而避免经验性用药的盲目性,减少无效抗菌药物的使用。例如,对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样本进行耐药基因筛查,可快速确定是否存在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基因,指导医生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2.2 复杂耐药表型对应的机制解析

在面对复杂耐药表型时,分子诊断能有效解析其背后的耐药机制。部分微生物表现出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即多重耐药,其耐药机制可能涉及多种基因的协同作用,如同时存在药物外排泵基因过表达、靶位基因突变和灭活酶基因等。分子诊断可通过多基因联合检测,全面分析这些基因的存在和表达情况,明确各机制在多重耐药中的贡献。例如,对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可同时分析其 rpoB、katG 等基因的突变情况,确定其对利福平、异烟肼等药物耐药的具体分子机制,为理解耐药表型的形成提供清晰的基因层面解释。

三、分子诊断在耐药机制检测中的实践价值体现

3.1 为临床精准用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分子诊断为临床精准用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明确感染微生物携带的耐药基因及对应的耐药机制,医生可针对性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可能无效的药物,提高治疗成功率。例如,检测到病原菌携带 β- 内酰胺酶基因时,可避免使用青霉素类药物,转而选择碳青霉烯类等对该酶稳定的药物。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子诊断结果能帮助医生制定联合用药方案,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协同作用克服耐药性,减少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实现个体化治疗。

3.2 助力区域耐药流行趋势的监测与防控

分子诊断助力区域耐药流行趋势的监测与防控。通过在不同医疗机构和地区建立分子诊断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分析耐药基因的分布数据,可掌握区域内耐药菌的流行类型、优势耐药基因及传播路径。基于这些数据,卫生部门能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如限制某些易诱导耐药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医院感染控制,防止耐药菌在医疗机构内传播。同时,监测数据的共享可实现跨区域联防联控,及时发现耐药菌的跨省或跨国传播,采取协同防控措施,遏制耐药菌的大范围蔓延。

四、结论

分子诊断在微生物耐药机制检测中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能快速、精准地检测耐药基因,适用于微量样本和早期诊断。其在常见致病菌筛查、复杂耐药机制解析及耐药进化追踪等场景中应用广泛,实践价值体现在为临床精准用药、区域耐药防控及新药研发提供支持。这种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耐药检测水平,为应对微生物耐药问题提供了科学手段,对改善临床治疗效果、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石耀强 . 微生物培养联合分子鉴定快速检测大肠杆菌及其常见耐药表型方法的建立[D]. 昆明理工大学,2020.

[2]黄超,乔路凯,王艺纯,等.机器学习在微生物耐药性预测中的应用[J/OL]. 环境科学 ,1-22[2025-07-14].

[3] 李秀 , 孙风雪 , 孟伟 , 等 . 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价值分析 [J]. 中国实用医药 ,2025,20(0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