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提质增效的效果评估与优化对策研究

作者

孙凌燕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第一中学  626100

引言

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制约,语文学科教学面临教师结构性短缺、课堂组织效率低下、学生语言基础参差等多重困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作为数字赋能的重要方式,逐渐成为解决教育资源不均与教学质量问题的关键路径。初中语文远程教育在“优质资源共享”“跨区域同步授课”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优势,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文本理解力、语言运用力与思维表达力提升仍不显著,存在“形式上接入、实质上断层”的风险。因此,构建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客观分析教学瓶颈并提出针对性对策,是推动民族地区语文远程教育真正走向提质增效的核心任务。本文聚焦语文远程教学实效,探讨其效果评估逻辑与优化方向,结合教材具体课例,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促进远程语文教学在民族地区更加深入与有效发展。

一、当前民族地区远程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估现状

从目前民族地区语文远程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估仍存在明显不足。多数学校主要依据学生出勤率、在线答题正确率和期末成绩来衡量教学成果,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动态分析与语言能力发展的全面评价。这种“结果导向”型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状态、表达能力、审美体验等语文学科的关键素养目标。

此外,部分地区教师对远程教学平台功能掌握有限,难以利用系统数据实现有效教学诊断,导致教学组织与评估数据脱节,教师无法基于真实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教学效率与质量受到严重制约。在学生层面,由于学习行为缺乏有效监控,部分学生出现被动学习、浅层完成任务、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最终使得评估结果失真,不能真正反映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情况。这种评估机制上的单一与滞后,成为制约远程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隐性障碍,亟需从理论框架到操作工具层面进行系统优化。

二、科学构建远程语文教学评估的实践逻辑

要实现对远程语文教学实效的准确评估,必须重构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与远程教学环境的评价逻辑。首先,应坚持“过程性 + 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估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其在课堂活动、表达训练、课后阅读、写作产出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通过构建动态记录机制,对学生在每一教学环节中的学习行为进行系统采集,形成可量化、可追踪的学习画像。

其次,应明确评估维度,包括文本理解、语言表达、审美能力、思辨意识、文化认同等方面,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在数据采集方式上,应充分运用远程教学平台的多种功能,如语音识别、文本标注、互动频率统计、作业质量分析等,生成实时反馈,为教师调整教学节奏与学生提供个性指导提供数据支撑。

评估主体上,要实现多元协同,不仅包括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的联合评价,也应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从“被评价者”转向“学习参与者”,提升学习反思能力与自主意识。通过全过程、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估体系建设,远程语文教学将从“静态观察”走向“动态反馈”,从“分数衡量”走向“素养成长”。

三、教材内容在教学评估中的嵌入式应用路径

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评估体系若能与教材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真实感与参与度。以部编版初中语文的《羚羊木雕》为例,这篇文章语言质朴却情感深刻,表达了少年主人公对父母情感与内心成长的思辨过程,是极具评价价值的篇章。

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多个层级的评估任务。文本理解层面,可设置关键情节排序、人物关系图绘制、事件主旨归纳等客观题型,以检验学生对内容的把握程度;语言表达层面,可结合原文细节设定片段复述与续写任务,考查语言组织与文体模仿能力;情感体验层面,则可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表达对羚羊木雕象征意义的个人理解,评价其思维深度与情感共鸣;文化认知层面,可引导学生围绕“理解与尊重”“沟通与误解”等主题展开小组讨论或演讲,从而考查语文素养的外延性延展。

辅导教师可基于上述任务进行过程记录与评分,平台系统可自动分析文本关键词使用频率、句式复杂度、表达完整性等技术指标,教师再结合人工评分,最终形成学情分析报告,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通过这样的嵌入式评价路径,既保证评估过程的自然性与真实感,也实现了语文能力的系统检测与有效提升。

四、优化民族地区语文远程教育效果的系统对策

围绕评估体系的建设与应用,民族地区应在教学组织、资源保障与教师发展等方面形成合力,推动语文远程教育质量不断跃升。首先,教学组织层面,应推进“教学—评估—反馈—调整”闭环机制建设。学校需明确评估在教学链条中的核心地位,将评估数据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依据,指导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流程与策略,提升课堂效能。

其次,资源保障层面,应加强平台技术升级与数据系统完善,建设面向语文学科的“语音识别—文本分析—行为追踪”一体化数据服务模块,提升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应加强评估模板、任务包、指标库的建设,便于教师依据学段、课型、文本类型快速选用与个性调整。

第三,教师专业发展层面,应将“评估素养”纳入远程语文教师培训重点内容,引导教师熟悉平台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升分析数据、解读学情与制定干预策略的综合能力。地区教研机构应开展“基于评估的教学改进”专项研究与示范课建设,打造区域性经验样本,带动整体语文远程教育质量提升。

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家校协同作用,借助平台将评估数据及时传递至家长端,引导家庭参与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支持的协作机制,为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营造良好生态。

五、结论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的提质增效离不开科学、全面、动态的效果评估体系支撑。唯有真正构建起以过程记录为基础、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技术平台为支点的多维度评估机制,才能实现教学与学习的双向激活与同步提升。实践表明,将评估深度嵌入教学全过程,并通过平台工具、师资能力与资源机制协同保障,既能准确识别教学成效,又能指导教学优化与学生能力发展。未来应持续探索更具民族地区本土特色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的目标,让远程教育真正成为推动语文教育公平与质量并重发展的坚实支柱。

参考文献:

[1] 张旭霞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探析 [J]. 课堂内外 ( 高中版 ),2025,(28):105-106.

[2] 陈洁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提质增效路径探索 [J]. 初中生世界 ,2025,(28):33-36.

[3] 金海鹏 .“双减”背景下农村学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 略 [J]. 学 周 刊 ,2025,(15):143-145.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5.15.048.

本文系 2022 年度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 民族地区教育专项《追求提质增效的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应用实践研究 - 以泸定县第一中学为例》(编号:川教函[2022]6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