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促进京津冀高校科研成果河北落地的路径研究

作者

杨逸舟 邵宇 江轶伦 李衡

石家庄学院 河北开放大学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河北在承接京津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过程中,仍面临产业需求黏性弱、科技服务链短、制度环境分割等瓶颈。文章基于区域创新系统视角,梳理京津冀技术流动的最新数据,识别河北承接高校成果的关键阻滞环节,提出以产业场景牵引、平台深耦合、制度同频化为核心的协同路径。通过构建跨域产业集群、强化概念验证与中试网络、完善知识产权与人才流动机制,河北可有效提升对京津高校科研成果的吸纳力与转化效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高校科研成果;河北承接;产业集群

引言:

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长期呈现“高技术供给、低域内转化”的类“h”结构,北京作为创新源头输出大量高价值专利和技术合同,但真正落地到河北的比例不足一成。随着雄安新区建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速,河北对高质量科技成果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受制造业能级、资本活跃度与服务体系等多重因素制约,科技成果往往出现“外溢南下”现象。探寻高校科研成果在河北落地的有效路径,既是破解区域创新失衡的迫切课题,也是提升河北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区域技术供给格局

2022 年京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其中北京占比超过四分之三,显示出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仍是区域技术供给的绝对主力。与此同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额虽保持增长,但占其对外输出比重却由 2019 年的近一成降至 2022 年的不足百分之八,说明河北尚未形成与京津高校技术高频耦合的吸纳体系。

(二)河北承接能力现状

河北制造业增加值在京津冀三地中份额最高,却以中低端环节为主,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尚处培育期。概念验证中心、技术中试基地等中间环节设施分布稀疏,导致高校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时缺乏就近熟化土壤。资金层面,2022 年河北天使投资及 VC/PE 募资额仅占京津冀总量的十分之一,资本虹吸效应明显。

二、主要矛盾与挑战

(一)需求侧黏性不足

河北产业结构仍以传统钢铁、建材、能源为主,能够对接高校原创技术的“场景磁场”有限。虽有生物医药、机器人等重点链条加快布局,但企业研发强度和技术迭代速度尚难与京津头部高校形成高频互动。

(二)供给侧落地匹配度不高

高校评价体系侧重论文与专利数量,成果成熟度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针对河北市场实际痛点的定向开发;同时,北京高校对落地地点更倾向于长三角、粤港澳的成熟产业生态,进一步削弱了向北转化动机。

(三)服务体系短板显著

现有产学研对接活动多为会展式洽谈,缺乏全链条跟进;科技经理人跨省执业互认机制尚未建立,技术、法律、金融等复合型专业服务不足;概念验证资金、成果鉴定及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亦待完善[1]。

三、路径设计

(一)产业场景牵引:打造跨域创新集群

面向雄安新区数字经济、石家庄生物医药、唐山高端装备等重点赛道,河北应与北京高校共建“前沿技术试验田”。以企业真实需求为任务书,引导高校将实验室模型直接嵌入生产流程,通过“共封装—共测试—共示范”的迭代机制,让科研人员与工程师在同一条生产线发现问题、修正代码、验证材料性能。京津冀现有的机器人、氢能、卫星互联网等六条产业链,可进一步打破行政边界,形成“首都—雄安—沿海”梯度协作格局:北京专注原始创新,雄安承接中试熟化,曹妃甸、黄骅等临港园区承担规模制造与国际认证。企业在链条内部完成从技术孵化到商品出口的闭环,能显著降低高校成果异地转化的不确定性。

(二)设施网络延伸:夯实中试验证能力

针对成果熟化“仪器贵、场地缺、周期长”的痛点,河北可选择若干省级开发区,引入北京高校已成熟的概念验证中心模板,按“核心设备共用 + 工艺流程共享 + 开放时间灵活”原则搭建模块化中试车间。每个车间围绕单一工艺节点深挖设备利用率,将购买成本折算为小时租赁费,供多家团队低价预约;政府对跨校、跨企业共用率设立阶梯补贴,确保设备不被“圈占闲置”。同时,鼓励科研人员持技术入股,在中试阶段就锁定未来分红比例,解决“前期无收入、后期难退出”的顾虑。在数据库层面,建设河北省中试公共设施地图,实时显示设备型号、剩余时段与技术顾问联系方式,让任何高校团队都能像订会议室一样快速找到“落地第一站”[2]。

(三)金融动能注入:构建多层资本链

成果转化初期“死谷”问题在河北尤为突出。可依托北京金融街科技投行资源,由省级财政与政策性银行设立“协同成果转化母基金”,向天使、VC 子基金出资不超过 30% ,但赋予对子基金投向河北项目的“优先认缴 + 让利退出”

条款,提高机构落子意愿。针对中试和首轮量产环节的重资产需求,引入产业链龙头作为共同 LP,在供应链订单、设备租赁、渠道分成等方面给予跟投企业“隐性担保”,降低融资利率。此外,对成功出海的成果转化企业,建立“跨境二次上市绿色通道”——企业在科创板、北交所挂牌后,可直接对接香港、纳斯达克的资本顾问,缩短融资窗口期,使高校技术从河北起步就拥有全球化资本背书。

(四)制度同频化:打通要素自由流通

成果落地往往卡在“项目离开北京即失去审批便利”。河北可与北京先行对接数字化政务 API,实行技术合同、人才落户、资金拨付“一枚印章走三地”。知识产权层面,两省市市场监管部门可建立联合速裁机制:对专利侵权、软件著作争议开通在线证据交换与异地听证,裁决时限控制在三十个工作日内。成果收益分配上,对京津高校在河北设立的转化子公司,可允许其在完成产品利润指标之前,先行将不高于 50% 的技术许可收益按比例返还学校,用“可预期现金流”换取校方早期资源倾斜。这样既维护高校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又把留在河北再投资的利润锁定在制度框架内。

(五)人才双向流动:共育转化生力军

单向“请专家下沙河”的模式难以持续。河北可面向北大、清华、北理工等设立“驻站教授 + 流动工程师”组合岗位:教授一年驻站雄安新区不少于三个月,带队完成核心算法优化;工程师则按项目周期在校企间循环,每入站一次便可申请科研年薪补贴及子女教育优惠。对河北本地高校,鼓励与北京高校联合设立专业硕博项目,课程以“技术经理人 + 产业经济 + 知识产权法”为三大模块,学生需在河北企业完成不少于六个月的成果转化实习方能毕业。毕业生获得的技术经理人资格证在京津冀自动互认,形成一批懂科研、通法律、熟资本的复合型转化队伍。

四、结论

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不仅是知识向生产力的单向转变,更是区域创新体系自我进化的循环。河北若能以产业场景为磁芯,织密中试设施网络,激活多层资本链条,消除制度壁垒,并让人才在三地间自由穿梭,就能把北京高校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转化为“河北制造”的新标签。如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完成从“技术高速流动”到“价值深度耦合”的跃迁,河北也将在区域竞争新格局中赢得创新驱动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李清 , 路子涵 , 王可意 , 等 . 京津冀与长三角、川渝自贸试验区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J]. 中国商论 ,2025,34(09):1-4.

[2] 陈曦 . 天津滨海高新区:以协同创新推动京津冀发展 [N]. 科技日报 ,2024-04-02(007).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立项课题 教育决策咨询课题23050082024 年度河北省燕赵黄金台聚才计划骨干人才项目(留学回国平台)B202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