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责任驱动与能力重塑:论城镇人口变迁中文化馆人的担当与群众文化服务品质升级

作者

吴娜

重庆市荣昌区文化馆

一、引言:变局之下的挑战与使命

(一)时代背景

1、国家战略:国家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强调普惠性、精准性、有效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人口结构剧变:城镇化进程加速,县域普遍面临人口“空心化”与“老龄化”双重压力。以荣昌区为例,(此处插入具体数据,如:60 岁以上人口占比 XX%,年均外流青壮年约 XX 人),导致传统群众文化活动核心参与群体(中青年)规模缩减,老年群体成为线下活动主力且需求特征鲜明。

3、技术浪潮冲击:自媒体(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深度融入日常生活,重塑信息获取与文化消费习惯,对线下活动形成时间与注意力分流,同时也为文化传播与服务拓展提供新路径。

(二)现实困境

1、线下活动之困

(1)参与规模波动 / 下降:青壮年外流导致潜在参与者减少,活动组织成本效益比面临挑战。

(2)“高品质”供给压力剧增:有限的参与者(尤其老年群体)对活动内容、形式、体验感的要求日益提升,倒逼活动策划与执行需更精致、更贴心、更有获得感。简单的“大场面、大活动”难以为继,“小而美、精而深”成为趋势。

(3)覆盖广度与资源矛盾:在人口基数减少背景下,如何用有限资源更有效地覆盖和服务分散的群体(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儿童)?

2、线上探索之惑

(1)“有平台,缺效能”:虽普遍开通自媒体账号,但内容同质化、传播力有限、用户粘性低、互动深度不足,难以形成稳固的线上社群和有效转化。

(2)“数字鸿沟”凸显:线上服务主要触达中青年群体,对服务主力——老年群体的可及性低,存在操作门槛和心理障碍。

(3)“线上热”与“线下冷”的割裂:线上内容未能有效引流线下活动,线下精彩难以在线上形成持续影响力和参与感。

二、责任担当:文化馆人破局前行的精神内核

(一)坚守公益初心的使命担当

深刻理解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核心阵地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即使在人口减少、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一老一小”、留守群体等的基本文化权益放在首位,不因难而退,不因变而怠。

荣昌实践体现:(举例说明,如:即使在偏远村社仅有少数老人参与,仍坚持定期送小型文艺演出、流动图书、健康讲座;疫情期间迅速转向线上,确保服务不断档)。

(二)主动适应变革的创新担当

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正视人口结构变化和数字化趋势带来的深刻影响。不将线上视为威胁,而是看作拓展服务、提升效能的新机遇;不将老龄化视为负担,而是看作深耕服务、体现价值的新空间。

荣昌实践体现:(举例说明,如:主动学习短视频制作、直播技巧;针对老年群体需求,创新设计“智能手机应用 + 反诈文艺宣传”相结合的活动)。

(三)引领文化需求的前瞻担当

不仅被动满足现有需求,更应主动洞察、培育和引领群众文化需求。在人口结构变化中寻找新机遇(如服务“银发经济”中的文化需求、维系在外游子的“乡愁文化”),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群众心声的精品力作,提升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荣昌实践体现:(举例说明,如:策划“荣昌记忆·云上乡愁”系列短视频,唤起在外游子情感共鸣;创作反映本地乡村振兴、老年生活的小品、歌曲在线上线下传播)。

三、能力重塑:文化馆人赋能服务升级的核心路径

(一)数字素养与新媒体运营能力:

内涵:熟练掌握主流自媒体平台(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的操作、内容策划、拍摄剪辑、直播互动、数据分析技能。理解网络传播规律和用户心理。

为何关键:是拓展线上影响力、服务数字移民(中青年)、弥合部分数字鸿沟(如通过子女协助老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基础工具。

重塑方向:

从“畏惧技术”到“驾驭工具”:开展系统性数字技能培训,鼓励实践操作。从“简单记录”到“有效传播”:学习内容策划、短视频叙事、标题制作、话题运营。

从“单向发布”到“双向互动”:掌握直播互动技巧、社群(微信群)维护管理。

从“凭感觉”到“看数据”:学会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工具,评估效果,优

化策略。

(二)精准服务设计与需求洞察能力:

内涵:深入调研分析不同群体(尤其老年群体、在地有限年轻人、在外游子、留守儿童)的差异化、深层次文化需求。具备将需求转化为具体服务项目(线上线下)的设计能力,包括内容策划、形式创新、流程优化、体验设计。

为何关键:人口结构变化要求服务必须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提升资源使用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重塑方向:

从“我有什么给什么”到“群众要什么我给什么”:建立常态化需求调研机制(问卷、访谈、社群观察)。

从“组织活动”到“设计体验”:关注活动全流程的用户体验,注重细节和情感连接。

深耕“适老化”设计:掌握老年群体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社交、怀旧、健康、实用)、接受习惯(慢节奏、重复性、面对面辅助)。设计操作简便、内容实用、社交属性强的线上线下活动。

创新“维系游子”服务:设计能引发乡愁共鸣、便于远程参与的线上内容与互动(如“云观家乡展”、“方言配音秀”、“我为家乡代言”话题)。

吸引“在地青年”:结合潮流文化、兴趣社群、亲子需求、技能提升,设计有吸引力、有成就感的轻型活动。

(三)精品文艺创作与内容生产能力:

内涵: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更包括适应线上线下传播的、短小精悍、特色鲜明、打动人心的文化产品创作能力(微视频、微剧本、歌曲、美术、摄影、文案、线上课程等)。

为何关键:“高品质”服务的核心支撑是优质内容。在参与者减少的背景下,更需要靠内容的深度、温度和特色来吸引人、打动人、留住人。文化馆人作为专业队伍,应成为本土优质文化内容的核心生产者。

重塑方向:

从“重组织轻创作”到“创作与组织并重”:鼓励馆员发挥专业所长进行创作,建立激励机制。

从“宏大叙事”到“小切口深挖掘”:关注本土特色、凡人小事、真情实感,创作接地气、有共鸣的“小而美”作品。

从“单一艺术门类”到“融合表达”:适应融媒体传播,创作融合音乐、舞蹈、戏剧、美术、非遗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文化产品。

强化“在地叙事”:深挖荣昌地方文化资源(非遗、民俗、历史、风光),创作具有鲜明荣昌印记的作品。

文化馆人肩负着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时代重任。在城镇人口持续变迁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这份责任将更加重大。未来,文化馆人的能力重塑需要持续深化:数据驱动能力、跨界融合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唯有如此,文化馆人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让文化馆这座“群众文化的殿堂”,在城镇化的浪潮和数字化的星空下,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