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策略
张梦雪
郯城县郯城街道归义小学 山东临沂 276100
前言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要注重激励性与指导性相结合,根据学生特点与偏好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学练习体验。拔河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培养学生手臂力量,提升学生集体协作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依照新课标,结合学情,全新设计拔河比赛,将其转变成“齐心协力”运动游戏,以提高体育课堂的吸引力。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应用的作用
(一)激发运动热情,提升参与主动性
“同舟共济”这一活动趣味性、活动性较强,满足了低年级学生好动的个性特征。比如通过有趣的形式划分队组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强制锻炼”的理念,实现了由“要我运动”向“我想运动”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二)强化协作意识,培养集体精神
有的体育项目( 例如拔河) 需要运动员同步、同心参与才能取胜。这个“拔河”游戏获胜与否取决于每一个运动员是否有同步、协调的行动。同样,球迷加油也不能脱离节拍,必须协调。这样,孩子体验了什么是“合力”,并感受到“体察集体利益”的合作精神,也正是小学学校集体培养要求的。
(三)融合技能教学,实现寓教于乐
“齐心协力”游戏可以看成一种游戏活动,但也同时包含了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马步半蹲”“手心向上”等基本动作,比“讲授 + 示范”式的教学法更加有效。游戏也包含对规则和安全的遵守,这是体育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培养“技术发展”和“规则观念”。
(四)助力“双减”落地,促进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规定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游戏能在课外辅导或是体育课上让孩子以“游戏”的形式达到规定的运动强度,避免因严苛的练习产生逆反的行为,做到既能满足儿童身体健康水平提升,培养临危不惧的素质、社交能力等,达到真正意义的健康教育与人格教育的融合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游戏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
部分教师只是把游戏单纯当作“活跃课堂氛围”的工具,忽视其与教育目的间的关联。如玩团结一致类游戏时,不从引导学生学会团结或怎样去行动正确等方面注重教学目的的实现,单纯地把游戏当作一种娱乐方式,则无法实现玩游戏来提高技能或品质的教育目的。
这同样体现在游戏难度设置上,游戏难度的设计并不是所有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和所要掌握的课程技能按照适当的难度设置游戏难度,比如齐心协力游戏中游戏难度设置过低,学生轻松过关,就起不到锻炼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形成坚强意志的作用;如果难度设置过大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从而丧失参加游戏与学好技能的动力。还有可能对游戏时间分配偏离教育目标。
(二)角色分配与参与度失衡
在游戏活动中常常会出现“部分人在把持大局,大部分人只是看客”的现象。比如传统拔河活动中,如果仅仅只是部分学生参与拔河活动,那么其他学生则没有自己的任务,就会让很多学生处于没有活动参与的位置。并且对于一些比较文静和身体素质不强的同学也缺乏足够的关怀,没有在游戏活动中为他们量身定做角色的话,就有可能让他们感觉自己被排除在活动之外,这样的游戏就可能降低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度和积极性。
这一类角色定位与参与程度的不恰当,在游戏中会衍生出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参与程度的不恰当,某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会被排除在游戏之外。学生对于游戏规范认知与遵守的不恰当可能导致其未能在游戏中通过实践的方式感受游戏的规则,从而导致他们在之后进行的运动教育游戏或团体活动中对游戏规则不遵守与破坏游戏和谐情绪的出现。
(三)评价方式单一,忽视过程性反馈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关心“赢和输的结果”,忽略了对学生参与活动过程性的关注。例如玩“团结一致”的游戏,只表扬赢了的同学而忽略输了但是也积极参与和不断改正技术的同学,让孩子只在乎胜负的结果,忽视了“参加”“发展”的过程性,这也是违背了运动类游戏以“过程”重于“结果”的游戏教育思想。
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会给学生带来功利性的体育态度。以胜负作为学生评价主要维度的游戏模式使得学生在努力使自己输掉的同时也会采取一些有违游戏规则、有违他人感受的手段。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齐心协力”游戏应用的策略
(一)组队——趣味分组,划分角色,激发参与
创设活跃的游戏氛围是实施“齐心协力”拔河游戏的前提,教师向学生介绍游戏中的角色,学生自行决定参与拔河还是扮演啦啦队员,教师担任第一次比赛的指挥长,并选出一位学生作为副指挥长,熟悉整个游戏的口令、动作,便于在后续游戏中指挥。分配完角色之后,教师应重点讲解拔河游戏的规则、安全事项和方式,并规范每一位学生的姿势。此外,教师也应详细介绍啦啦队的规则,讲解如何聚齐发力,用“声浪”为本队加油助威,这样才能与本队成员形成默契,取得好成绩。可见,有钱的组队和讲解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教师应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明确不同角色的作用,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观察——细节讲解,纠正动作,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齐心协力”拔河游戏对学生意志力和运动技巧具有一定要求,学生在游戏中会暴露出诸多不足,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游戏进程,集中讲解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在准备姿势方面,教师应通过“错误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手心朝上”。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站姿的示范,并询问错误的站姿会带来哪些问题,例如站不稳、用力不均匀等,随后引出“马步半蹲、双脚同肩宽”的动作要领。所以,在实施“齐心协力”拔河游戏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姿态的变化,更加注重参与过程与动作要领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凸显体育游戏的育人性。
(三)参与——玩法创新,角色互换,融入游戏进程
作为指导者,教师也可融入“齐心协力”拔河游戏中,主动与学生互换角色,由一位学生扮演裁判的角色,一位学生负责拍照记录。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新规则,比如教师只能用单手;有教师的一队全是女生,另一队全是男生等,进一步提升课堂的交互性。此外,教师还应拓展拔河游戏的玩法,例如可从单绳拔河拓展到多绳拔河等,将多股绳子交错在一起,绳子两端分配相同的人数;或者直接进行 3v3 或者 2v2 的拔河 PK,借助丰富的拔河活动,增加学生的游戏体验,并且强化其对集体意识的认知。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情与学校情况,探索多元化的游戏实现方式,因“情”施教,让体育游戏更具新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指引下,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育人思路和教材策略,更具不同学段学生情况,引入多元化、趣味化的体育游戏。教师应从常见的拔河等民间游戏出发,大胆创新游戏的形式,尊重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意见。同时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应立足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针对每一种体育游戏进行示范教学,为学生掌握游戏要领奠定基础。同时,也要积极参与游戏新形式的构建中,才能更好地活跃体育游戏课堂,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朱雨灏. 浅谈差异化游戏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J]. 体育世界,2023, (11): 73-75.
[2] 周宏卫 . 基于新课程理念观照探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J]. 小学生 ( 中旬刊 ), 2023, (11): 106-108.
[3] 陈夕 .“双减”视域下小学体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J]. 小学生( 上旬刊 ), 2023, (11):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