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优化路径研究
唐思思
蚌埠市行知实验学校 233000
一、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实施困境
(一)师资力量短缺与专业能力不足
师资是课后体育服务开展的核心支撑。一方面,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2018 年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 2 人及以下的学校占比达 32% ,且优秀毕业生因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完善,不愿前往任教[3] ;另一方面,城镇学校虽师资相对充足,但教师需承担教学、安全管理、心理辅导等多重责任,专业责任叠加导致职业倦怠,部分主科教师兼任体育课后服务时,因缺乏专业技能无法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此外,“弹性上下班制”未有效落实,教师额外工作量缺乏合理补偿,进一步降低参与积极性。
(二)体育设施匮乏与资源利用低效
设施条件直接影响课后体育服务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丰富度。农村小学普遍存在体育器材陈旧、场地简陋问题,云南特困区部分学校体育器材因无对应场地长期闲置,河南濮阳市农村小学器材种类单一且配备不足;城镇学校虽设施相对完善,但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的情况,课后服务多集中于篮球、足球等常规项目,未结合人教版课程中跳绳、立定跳远等基础技能训练需求,开发特色活动 [1]。同时,校内外资源整合不足,社会培训机构、高校体育专业力量未被有效引入,制约服务多样性。
(三)责任界定模糊与安全管理风险
公共责任视角下,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存在层级责任、法律责任不清的问题。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责任流程未形成闭环,学校成为“兜底”主体,面临经费、安全等多重压力;相关政策仅对服务内容提出要求,未明确学校在学生安全、教师考评等方面的具体法律责任,一旦发生运动损伤,风险直接转嫁学校。农村小学因师生比失衡(2018 年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师生比达 1:342),无法实现小班化管理,加之家长对安全问题的过度担忧,导致部分学校为规避风险简化活动形式,甚至“走过场”。
(四)绩效保障缺失与家校协同不足
绩效激励是提升教师参与度的关键。当前多数小学未建立课后体育服务专项绩效机制,农村学校因经费紧张,教师额外工作量与报酬不成正比,且服务表现未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城镇学校虽有部分补贴,但奖励标准低、形式单一,激励效果有限 [2]。此外,家校沟通存在障碍,部分家长将课后体育服务等同于“托管”,参与意愿低,甚至选择校外辅导;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长因外出务工,难以参与家校协同,进一步削弱服务效果。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服务内容,贴合人教版课程要求
以人教版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为核心,设计分层化、趣味化活动。基础层围绕跳绳、立定跳远等课程必备技能,开展“技能达标赛”“小组练习”,教师通过示范、纠错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拓展层结合学生兴趣,引入篮球、足球等项目,采用游戏、竞赛形式提升参与度,如足球分组对抗、跳绳花样编结。农村学校可开发民间体育游戏,如丢沙包、踢毽子等,在降低设施依赖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城镇学校可联合第三方机构开设游泳、跆拳道等特色课程,满足多样化需求。
(二)强化师资建设,构建多元供给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 + 学校统筹 + 社会参与”的师资队伍。政府通过政策红利吸引优质体育教师前往农村,如提高薪资待遇、放宽入编条件,返聘退休教师、动员师范类高校实习生参与服务;学校推行教师“走校制”,农村地区通过“校校联合”共享师资,城镇学校实施“专业分流”,由专职体育教师负责技能教学,行政人员、家长志愿者协助安全管理。同时,将课后体育服务纳入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国培、省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一专多能”型师资。
(三)完善资源保障,明确责任分工
构建多维度资源保障机制。经费方面,政府将课后体育服务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农村学校实行“政府补贴 + 家长适度分担”,对贫困家庭减免费用;城镇学校引入社会捐赠,成立专项基金。设施方面,政府向农村学校倾斜专项资金,优先改善偏远地区场地条件;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将操场、器材室向课后服务开放,城镇学校共享高校、社区体育设施。责任界定方面,政府出台课后体育服务专项法规,明确各主体权责,建立“学生课后服务管理中心”,统筹安全、经费等工作。
(四)健全安全管理,深化家校协同
建立“多岗护航”安全体系。农村小学实行“一师一员”制,每班配备 1名体育教师与 1 名协助人员(行政人员或家长志愿者),家长参与管理可减免部分费用 [3] ;城镇学校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检查场地器材,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动态调整运动负荷。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委会解读服务方案,农村学校利用线上平台向留守儿童家长反馈学生表现;城镇学校举办“亲子运动会”,转变家长认知,提升参与意愿。同时,完善绩效机制,将服务质量与教师职称、薪酬挂钩,农村学校提高补贴标准,城镇学校丰富奖励形式。
结语
双减政策为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其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协同发力。未来应继续以人教版课程为依托,聚焦师资、设施、责任、绩效等核心问题,尤其关注农村地区的资源短板,通过多样化路径提升服务质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课后体育服务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中的作用,为素质教育落地与教育公平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扬圣 .“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优化设计研究 [J]. 体育风尚 .2024(15):134-136.
[2] 段碧花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研究——基于公共责任视角的分析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11):14-18.
[3] 尹泽洋 . 李洪波 .“双减”政策下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实施困境及其实现路径 [J]. 体育科技,2025(0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