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区喜马拉22 号青稞科学种植技术优化与产量提升研究
白玛仓木决
康马县康马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857500
一、引言
青稞是青藏高原代表性农作物,是当地居民主要粮食,也是维系生态、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喜马拉22 号青稞因适应性好、产量较高,成为广泛种植品种。但受高原环境、传统观念及技术水平限制,其产量未达潜力。因此深入研究该品种科学种植技术优化,对保障地区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本研究将系统分析其生长特性与现有技术,探索优化途径,为增产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二、青藏高原地区喜马拉22 号青稞种植现状
青藏高原地区的喜马拉 22 号青稞为中晚熟品种,具备耐寒耐旱、抗倒伏等优势,生育期 120-150 天,拔节至抽穗期对水肥敏感。其种植集中于青海西宁、海东,西藏日喀则、拉萨等海拔 3000-4500 米的河谷与缓坡,区域环境差异影响生长与产量。当前种植多依赖传统经验,存在播种、密度、施肥、灌溉等技术问题,病虫害防治单一依赖化学手段,导致平均产量仅250-350 公斤 / 亩,远低于理论值,亟需优化种植技术。
三、喜马拉22 号青稞科学种植技术优化方向
3.1 播种技术优化
①确定最佳播种时间:根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结合喜马拉 22号青稞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多年的物候观测和试验数据积累,确定最佳播种期。一般来说,在日均温稳定在 5-8℃时播种较为适宜,这样既能保证种子顺利发芽,又能使青稞在生长关键期避开极端气候条件,如低温冻害和干旱等。如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最佳播种时间为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青海西宁地区则以 4 月中旬为宜。 ② 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实现青稞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喜马拉 22 号青稞群体结构、通风透光条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每亩播种量控制在 15-18 公斤,种植密度保持在 25-30 万株 / 亩时,青稞个体与群体生长协调,能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和养分资源,可显著提高产量和千粒重。
3.2 土壤与施肥管理优化
① 土壤改良:针对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土壤肥力不足、结构不良的问题,采取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当地可选择种植豌豆、油菜(采用混播方式)作为绿肥作物,其翻压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氮素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同时,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施用石灰、石膏等土壤调理剂,调节土壤酸碱度,为青稞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②科学施肥:施肥在秋耕冬浇地的基础上,春播水浇地结合春耕耙地,施农家肥 2000 千克/亩以上,磷酸二铵 20 千克/亩,尿素 10 千克。水浇地的磷肥、钾肥、及 1 / 3 的氮肥以底肥的形式一次性施入,旱地施肥全部以底肥的形式一次性施入。
3.3 灌溉技术优化
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问题突出,因此合理灌溉对青稞产量提升至关重要。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根据青稞生长需水规律和土壤墒情进行精准灌溉。在播种前浇足底墒水,确保种子发芽出苗;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灌浆期是青稞需水关键期,及时适量灌溉,保持土壤湿润;收获前适当控水,促进籽粒成熟。同时建立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土壤含水量,为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4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优化
⑴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品种,采用豌豆与油菜混播的轮作倒茬模式,避免连作,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
⑵化学防治:
① 病害防治
锈病、白粉病:使用 30% 唑醚·戊唑醇悬浮剂(如“叶将”),每亩用量30毫升,兑水稀释后喷雾,拔节末期和齐穗期各喷1 次。
黑穗病:播种前用 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5 克拌种 150 千克种子,或用12.5% 特普唑可湿性粉剂60-80 克拌种50 千克种子。
②草害防治
双子叶杂草:使用 48%2 甲·氯·双氟悬浮剂(如“千里寻”),青稞 4-5叶期,每亩用量175 克,兑水均匀喷雾。
单子叶杂草:使用175 克/ 升双氟·唑醚胺悬浮剂(如“普瑞麦”),青稞4-6叶期,每亩用量5 毫升,兑水喷雾。可与“千里寻”混合使用,扩大防除范围。③ 虫害防治
蚜虫、麦秆蝇:使用 7.5% 氯氟·吡虫啉悬浮剂(如“叫停”),每亩用量30 毫升,兑水喷雾,拔节末期和齐穗期各喷1 次。
地老虎、蛴螬:使用 10% 氟氯·噻虫啉悬浮剂(如“铁证”),在害虫发生期喷雾,重点喷施植株下部。
四、技术优化效果验证与分析总结
在青藏高原不同种植区域(含日喀则市典型种植区)选取代表性试验田,设对照区(传统种植技术)与试验区(优化后科学种植技术,含豌豆与油菜混播轮作、适配化学药剂防治病虫草害等),各试验田面积 1 亩且重复 3 次以减少误差,试验中定期观测记录青稞生长发育指标、病虫害发生情况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显示,试验区青稞生长发育指标优于对照区,出苗率提高 15‰ ,拔节期株高、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 10-15% 、 12-18% 、 15‰ ;病虫害防控效果显著,条锈病与白粉病发病率降低 30-40% ,黑穗病发生率控制在 5% 以下,蚜虫虫口密度减少 40-50% ,杂草防除率超 85% ;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平均产量达400-450 公斤/ 亩,较对照区增产 40-60% ,千粒重增加5-8 克,籽粒更饱满。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合青藏高原(含日喀则市)实际种植条件,优化喜马拉 22 号青稞种植技术,调整绿肥作物(豌豆与油菜混播)、轮作模式及病虫害防治药剂,经试验验证,该技术可改善青稞生长、降低病虫草害发生率,使产量提升 40-60% 且品质提高,为当地青稞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提出建议:加强技术推广培训,结合当地种植习惯讲解关键技术;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补贴物资并改善种植条件;加强科研合作,针对区域特点研发适配技术,攻克关键难题,推动青稞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桂梅 , 宗营杰 , 何婷 , 等 . 青稞品种‘喜马拉 22 号’小孢子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J]. 上海农业学报 ,2021,37(04):13-17.
[2] 高建新 . 西藏青稞不同品种的推广策略——以藏青 2000 和喜马拉 22 号为例 [J]. 农村科学实验 ,2019,(10):36-37.
[3] 巴桑普尺 . 关于西藏春青稞喜马拉 22 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J/OL].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3(1)[202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