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 技术的泉州洛阳桥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
李晨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福建省泉州市 362121
一、引言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关键载体,承载人类文明发展记忆,拥有难以估量的历史、艺术以及科学价值。然而,因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双重因素,传统方式于珍贵建筑遗产传承和保护上,已无法高效施行。一些古建筑,或呈现不同程度损坏,或匮乏历史资源资料,遭毁坏后全然复原颇具难度。维修、保护以及管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之方式,已成为亟待解决之课题。
作为中国古代桥梁建造之卓越典范,泉州洛阳桥,不仅表征着泉州区域的历史文化,更是世界海洋贸易中枢运输网络里不可或缺的遗产构成部分。洛阳桥因时间迁延与环境变迁,面临着结构老化、风化侵蚀等众多保护难题,正遭遇困境。传统保护途径在应对此类复杂状况时,渐露局限之处,数字化技术的崛起,就为古建筑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它以强大的信息整合、三维可视化及协同作业能力见长的 BIM 技术,于现代建筑范畴获广泛运用,近年来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亦彰显出巨大潜能。
二、泉州洛阳桥的特征及保护意义
(一)洛阳桥的历史与文化特征
始建于北宋年间,由蔡襄主持修建的泉州洛阳桥,地处。此桥乃世界现存最早且最长的跨海石桥之一,其建造历经六年八个月,融合宋代工程技术、艺术审美与生态智慧于一身,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首。桥体留存 45 座船形桥墩、300 余块石梁,桥两侧的石塔、将军像以及蔡襄所撰《万安桥记》碑刻,共同构建成完整的历史文化景观。在 2021 年,伴随泉州申遗成功,洛阳桥被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古代海洋文明展示的重要载体。
在工程技术领域,创新之处体现在筏形基础的运用。具体而言,于江底沿着桥的中线,工匠进行抛石筑堤作业,由此形成的矮石堤,宽度达 25 米,长度超 500 米,此堤作为桥墩基础,堪称开创跨海桥梁基础的先河。而“以柔克刚”这一设计,凭借分散水流冲击力的方式,对洛阳江河床淤泥质土承载力低这一难题予以有效应对。关于桥体稳固,种蛎固基法被采用,即于石堤缝隙间养殖牡蛎,借助牡蛎分泌的生物胶结物,将石块黏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天然的“生物混凝土”。这一生态工程技术,在解决基础稳固问题的同时,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至于建造环节,浮运架梁技术得以运用,借由潮汐涨落所产生的浮力,重达七八吨的石梁通过木排浮运至桥墩位置,实现大跨度石梁的精准架设,体现了宋代桥梁工程的高超水平[1]。
桥身由数万块花岗岩砌筑,结构稳固,桥上设有石栏杆、石狮等装饰,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
(二)保护意义与旅游发展背景
近年来,随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泉州旅游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22 年至 2023 年期间,泉州接待游客量展现出年均超 30% 的增长幅度。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之地,洛阳桥作为泉州文化标识,大量游客被吸引而来,此桥成为泉州文旅融合进程中的重要资源构成。游客量的急剧增多,致使洛阳桥的保护压力日趋显著。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古桥,面临着结构老化、环境侵蚀之类的问题,科学保护以及数字化传承对其而言极为迫切。其保护事宜,并非仅关联文化遗产的持续存续,对于地方经济以及文化认同同样具备深远意义。
三、BIM 技术在洛阳桥保护中的优势
BIM 技术作为建筑信息模型的核心工具,以其可视化、参数化、协同性与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特点,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新路径 [2]。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数据集成与信息管理
数字孪生模型,借助 BIM 技术,依据建筑物信息,对几何数据、属性数据及历史信息等加以集成从而构建。多维度信息,诸如建筑、结构、材料以及历史文献等,经该技术整合后,构建统一数字化平台,以达成信息的高效共享与动态更新。例如,通过三维激光扫描[3]、无人机摄影 [4] 等技术获取洛阳桥的高精度数据,可建立完整的数字模型,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可视化与分析能力
古建筑的结构、历史变迁以及修复方案,可借由 BIM 可视化功能予以直观呈现。此功能对专家开展结构分析、材料评估以及修复规划工作有所助力。就结构分析、损伤模拟与修复方案预演而言,借助信息模型能够提升修复工作的科学性与安全性。BIM 还可与物联网传感器网络相融合,对桥体变形、环境温湿度以及潮汐数据予以实时监测,借由信息模型的动态更新与预警机制,达成预防性养护目的。
(三)协同与可持续性
BIM 支持多专业、多部门协同工作,实现数据统一管理与动态更新。同时,其数据可长期保存,支持历史记录、维护记录的数字化管理,为古建筑的可持续保护提供支持。结合VR{5} 、3D 打印等技术 [6],实现古桥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与可视化传播。还可结合有限元分析(FEA),模拟洛阳桥在潮汐荷载、温度变化及风荷载下的应力分布,识别潜在结构风险(如石梁裂缝、桥墩沉降等),为修缮提供量化依据。
四、基于BIM 技术的数字化保护实现途径
基于BIM 技术的数字化保护路径可具体分为以下环节
(一)数据采集与建模
1. 三维激光扫描:使用高精度地面激光扫描仪获取桥体点云数据,精度可达毫米级,全面记录桥体几何形态与细微损伤。
2. 无人机航空摄影:针对桥梁顶部、桥底等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以及洛阳桥周边的整体环境(河道、滩涂、两岸古迹等),采用无人机搭载高清相机进行倾斜摄影测量。通过处理大量的航拍照片,可以生成大范围、高精度的三维实景模型和点云数据,作为地面扫描数据的有效补充,实现对洛阳桥及其赋存环境的“无死角”数据覆盖。
3. 其他辅助数据:对于洛阳桥相关的历史文献、古代舆图、工程图纸、历史照片、考古勘察报告、历次维修记录及诗词文赋等辅助数据需全面搜集。同时,可对桥体石材进行取样分析,获取其物理力学性能参数。这些历史、人文和材料信息,将作为非几何数据,最终整合到BIM 模型中。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借助 BIM 软件,对采集数据予以导入,从而构建出三维模型,此模型涵盖结构、材料以及历史方面的信息。桥体结构稳定性、材料老化状况以及修复需求,借助该模型加以分析,为保护决策提供相应依据。
1. 关于点云数据的处理及融合工作:对经由地面激光扫描以及无人机航测所获致的多源点云数据,开展坐标的统一化、拼接操作、去噪处理以及精简化等事务,以此生成一个兼具完整性与精确性的洛阳桥整体点云模型。
2. 关于参数化 BIM 建模领域,涉及以经处理的点云数据作为起始依据,在诸如 Revit 这类 BIM 软件内展开参数化建模操作。此操作流程绝非单纯的几何体描摹行为,实则需将桥梁依据其结构逻辑予以拆解,使之成为独立构件,这些构件包括但不限于桥墩、墩基、桥板、栏板、望柱以及石狮等。针对洛阳桥所特有的构件,诸如月光菩萨塔以及形态各异的石狮等,需要创建专属的 BIM 族库。每一个构件皆为富含丰富信息的 “智能对象”,在其中,其尺寸、位置、材质等属性皆可通过参数化方式加以驱动。
(三)数据库创建与可视化应用
建立古建筑信息数据库,整合测绘数据、历史文献、修复记录等信息,支持动态监测与维护管理。结合VR 技术,实现古桥的虚拟展示与公众教育,提升文化传播效果。
1. 信息关联与数据库建立:把早期所搜集到的各类非几何信息,像历史、材料、病害、修缮记录之类的,与 BIM 模型里的构件达成双向关联。模型之中任意一个构件被点击,其完整的属性信息便能够弹出呈现;反之,经由数据库对某类信息,比如“所有出现裂缝的桥板”开展检索,模型里与之对应的构件即可呈现高亮显示状态。
2. 结构健康监测平台:将BIM 模型与布设在桥体上的传感器 [7](如GPS 沉降监测仪、裂缝计、温湿度传感器等)进行联动,建立一个可视化的结构健康监测(SHM)平台。监测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并呈现在 BIM 模型上,一旦某个指标超出预警阈值,系统便能自动报警并精确定位到模型中的具体构件,为管理者提供及时、直观的决策支持。
3. 维护与修缮管理:借助 BIM 模型来拟定具备科学性的日常巡检以及长期维护规划。针对每次维护工作而言,自计划起始,历经执行阶段,直至验收环节,均能够在 BIM 平台之上予以记录并实施管理。于开展大型修缮作业之际,BIM 模型可精准核算工程量,对修复方案展开模拟操作,进而生成施工图纸,达成对修复工程全过程的精细化管控。
(四)VR 虚拟展示与3D 打印
1.VR 沉浸式体验:将优化处理后的 BIM 模型导入游戏引擎(如 Unreal Engine 或 Unity),开发 VR(虚拟现实)应用,使游客可通过 VR 设备体验古桥历史风貌与建造过程。例如参观者可以通过头戴式设备,“穿越”时空,漫步在宋代的洛阳桥上,观看古人造桥的模拟动画,近距离欣赏即将风化的石刻细节。这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也极大地拓展了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播途径。
2.AR 辅助现实应用:致力于 AR(增强现实)应用的开发工作,游客身处现场,借助手机或平板电脑,对洛阳桥特定部位予以扫描,屏幕之上便能够呈现出历史信息、内部结构以及虚拟修复过程等内容的叠加显示,从而达成现实世界与数字信息间的完美融合。于其中设置文化知识点交互模块,以此增强公众参与感与教育性。
3.3D 打印技术应用:借助高精度 BIM 模型数据,3D 打印技术能够打造出洛阳桥的等比例缩微模型。此模型可服务于博物馆展览、学术研究以及科普教育等领域。至于那些缺失或者严重受损的非承重装饰性构件,诸如小石狮之类,3D 打印模型可充作修复与替换时的精确参照,甚至能够径直用于制作模具,凭借传统工艺展开复原工作,从而确保达成修旧如旧的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
BIM 技术为泉州洛阳桥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其在数据整合、可视化分析、协同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当前 BIM 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数据采集精度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以下方向:
1. 技术融合:结合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古建筑保护的智能化水平。
2. 标准制定:推动BIM 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标准化应用,完善数据采集与管理规范。
3. 公众参与:通过数字化平台提升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认知与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张哲源 . 泉州洛阳桥环境景观特征及整治策略研究 [J]. 城市道桥与洪 ,2017,(07):152-155+17.DOI:10.16799/j.cnki.csdqyfh.2017.07.045. 张芸滋等 .
[2] 杨金晓 , 郝佳 . 基于 BIM 技术的古建筑保护云平台研究 [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22, 14(4): 91-97.
[3] 史晟恺 , 张麟 , 张书航 . 基于无人机倾斜模型的面向单体高耸文物建筑倾斜测量 [J].测绘通报 ,2025,(S1):191-195.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S138.
[4] 刘帅, 陈建华, 王峰, 等.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数字露头实景三维模型构建[J]. 地质科学 , 2022, 57(3): 945-957.
[5] 孙可. 基于“VR+ 文化”的毗卢寺壁画保护与传播策略[J]. 包装工程,2023,44(06):320-327.DOI:10.19554/j.cnki.1001-3563.2023.06.035.
[6] 周意 , 曾治国 , 单立锋 , 等 . 建筑工程 BIM+3D 打印融合技术的应用探讨 [J]. 四川水泥 ,2024,(03):57-59+65.
[7] 李东升, 张莹, 任亮, 等. 结构健康监测中的传感器布置方法及评价准则[J]. 力学进展,2011, 41(1): 39-50.
基金项目:2024 年(下)校级科学研究规划项目(HGKY2024071)
作者简介:李晨,2000 年,女,民族:汉,籍贯:福建泉州,学历:本科,单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基础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