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激发的策略与评价

作者

庞玮

四川省阆中市南池小学校 637400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与评价方法。通过系统阐述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详细剖析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开展多样化活动等激发创新思维的策略,并构建一套涵盖过程性评价、作品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旨在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引言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核心指标。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石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的重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然而,回顾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往往过度聚焦于知识的单向传授,严重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教育价值。

一、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创新思维促使学生突破常规视角,以独特新颖的方式解读文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学生不再局限于文字表面含义,而是深入挖掘文本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例如在学习《背影》时,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文中父子间深沉的情感,还可能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思考家庭伦理观念对父子关系的潜在影响,从而对文本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在写作与口语表达方面,创新思维助力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定式。写作时,学生能够运用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摒弃千篇一律的叙述模式,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增添文章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在素材选取上,学生也不再局限于常见事例,而是挖掘新颖独特的素材,为文章注入新鲜活力。以古诗词学习为例,具备创新思维的学生能够由诗词描绘的场景联想到现代社会的相关现象。如学习《望岳》时,学生从诗人对泰山雄伟磅礴气势的描绘,联想到现代城市建设中展现出的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在加深对诗词意境与情感体悟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思维架构,实现语文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充分激发,他们会主动积极地投身于问题的探索与答案的追寻之中。在语文学习进程中,不再仅仅满足于教师的课堂讲解。例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前,学生因对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产生好奇,便自发地广泛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查阅网络资料,尝试从多元渠道获取知识,深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这种自主学习的行为,从对单一知识点的探究,逐渐延伸到对整个语文知识体系的探索。学生不再依赖教师的督促,而是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一旦养成,将伴随学生一生。无论是在后续的中学、大学学习阶段,还是步入社会后,面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需求,他们都能凭借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快速适应并掌握,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实现终身学习与持续成长。

(三)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语文学习为学生搭建了广阔无垠的想象平台,而创新思维的激发能够充分释放学生的想象力潜能。在阅读童话故事时,学生可以大胆设想故事的别样结局。如阅读《灰姑娘》时,学生可能思考如果灰姑娘没有仙女的帮助,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如何改变命运,与王子相遇并过上幸福生活。这种对故事结局的重新构想,不仅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创造出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与个性鲜明的独特角色。以写科幻题材作文为例,学生创造出一个未来世界,人类与机器人和谐共处,共同探索宇宙奥秘。在这个世界里,学生设定了独特的科技规则、社会制度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这种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语文学习中的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更能迁移至其他领域。在数学解题中,学生可能会运用创新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题方法;在艺术创作中,学生能够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别具一格的绘画、音乐作品等,助力学生在各个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激发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融合,创设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例如,在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游览过的自然风光优美之地,对比思考小兴安岭与这些地方在地理风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异同。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学生能够迅速拉近与课文内容的距离,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有效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探索欲望,进而为创新思维的激发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精心设置具有启发性与挑战性的问题,营造问题情境。在学习《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教师提问:“倘若当时你身处现场,除了司马光砸缸这一方法,你还能想出哪些办法解救小伙伴?” 此类问题能够迅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需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毫无顾虑,敢于大胆质疑。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高低,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例如,在讲解课文时,若学生对某个词语的解释持有不同看法,教师应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并组织其他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等方式进行深入探究,而非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教师要悉心教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学会从课文的内容逻辑、写作手法运用、人物形象塑造等多个维度提出问题。以《草船借箭》的学习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何选择在大雾天实施借箭计划?若没有大雾这一条件,他还可能采取哪些策略?” 通过这样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拓展创新空间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定一个主题,让小组成员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共同构思作文的框架结构、选取素材、确定写作思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汲取他人的智慧,同时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有效拓展创新空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会、手抄报制作等。以课本剧表演为例,学生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创新,精心设计角色的台词、动作、表情等,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更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启发创新思维

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晦涩的文字信息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像与视频,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通过播放桂林山水的高清视频,让学生直观领略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合理利用互动式教学软件,如在线答题、虚拟实验等,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在学习汉字时,教师借助一些识字软件,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汉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激发的评价

(一)评价的原则

1.以促进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评价核心聚焦于学生全方位成长,创新思维发展贯穿始终。不单纯以成绩定论,而是追踪其思维演变路径。如在一学期教学中,观察学生从最初对问题常规思考,到逐渐提出独特见解的过程,以此为依据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反馈。教师依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其思维局限与进步之处,为学生提供改进方向,如建议学生多阅读不同体裁书籍,拓宽思维广度,从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2.多元化评价主体

教师评价基于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宏观指导。学生自评促使其自我反思,在每堂课后,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有无创新想法提出,总结优点与不足。互评则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在小组作业完成后,小组成员互评各自在讨论中的贡献、提出的创意价值等,从同伴视角获取不同反馈,全方位促进自身发展。

3.全面多元评价内容

学业成绩仅为一方面,更注重创新思维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对课文提出新解读,如学习《将相和》时,是否能从新角度分析将相关系。学习态度考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热情度。合作能力评价关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协调、沟通及贡献,如在课本剧表演中,能否与团队成员共同创新改编剧本,提升整体表演质量。

4.丰富多样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实时记录学生学习进程,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观察学生思维活跃度。终结性评价则在单元、学期末对学生整体学习成果综合考量。两者结合,如在单元学习中,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日常表现,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品展示检验学生知识掌握与创新思维运用成果,全面呈现学生学习状态。

(二)评价的方法

1.过程性评价

(1)课堂观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细致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提问的质量与深度、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度等。例如,观察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能否提出独到新颖的见解,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并与小组成员密切合作。

(2)学习日记

要求学生撰写学习日记,记录自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体会、遇到的困惑难题以及对某个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阅读学生的学习日记,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闪光点。

2.作品评价

(1)作文评价

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除了考量作文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结构是否严谨等常规要素,更要着重关注作文的创新性。例如,评价作文的立意是否新颖独特,选材是否别具一格,写作手法是否有创新突破等。

(2)手抄报、绘画作品等评价

对于学生制作的手抄报、绘画作品等,评价时重点关注作品的创意构思与独特表现手法。审视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独特的视角与新颖的表现形式来传达主题思想。

3.考试评价

在考试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开放性题目,用以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给出一段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写作或回答问题,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灵活性与创新性。

结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探索与实践。通过灵活运用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开展多样化活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策略,能够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构建科学合理、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能够及时精准地了解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态势,为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提供有力依据。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持续关注教育教学领域的前沿动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创新思维激发的策略与评价方法,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国振.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J]. 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8, (06): 86.

[2]李学茹.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J]. 学周刊, 2016, (32): 164-165.

[3]杨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2, (10):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