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跨学科教学与指向文化传承理解的高中生读写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梅张培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215000

在当今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跨学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协同运用。跨学科教学不仅能够顺应学科融合考查的趋势,还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1]。与此同时,文化传承与理解在高中生语文读写能力培养中具有关键意义。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语境中理解文化内涵,从而提升读写能力 [2]。因此,将跨学科教学与高中生读写教学策略相结合,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将结合高中语文课本案例,对跨学科读写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策略分析

一. 古诗词教学案例探析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历史学科知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创作背景,从而提升其阅读与写作能力。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苏轼在词中表达的壮志豪情与历史感慨。通过展示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军事布局以及相关历史文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3]。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与人物命运,让学生分析苏轼如何通过对历史英雄的追忆来抒发个人情感。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还为其写作提供了更为深刻的素材积累和情感共鸣 [4]。

历史背景知识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辛弃疾所处的南宋时期与孙权、刘裕等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探讨作者为何选择这些人物作为咏史对象。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对比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还能从中领悟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从而在写作中融入对历史的思考与反思 [5]。因此,结合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古诗词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跨学科读写教学策略。

此外,古诗词跨学科读写教学策略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研究表明,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从多维度获取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写作实践中。例如,在分析《声声慢》时,教师可以结合宋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探讨李清照词中流露出的孤独与哀愁。这种跨学科视角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理解,还能够启发他们在写作中借鉴类似的表现手法,从而提升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6]。综上所述,古诗词跨学科读写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二 散文阅读教学案例探析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融入艺术学科的审美观念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丰富其写作表达方式。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绘画艺术的视角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景色的描写。通过展示中国水墨画中类似的意境构图,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章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所营造出的静谧美感[7]。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音乐艺术中的节奏与旋律,分析文章的语言韵律与情感起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情感。

同时,艺术学科审美观念的融入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授《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郁达夫对北平秋色的描写与西方印象派绘画中的光影处理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在表现自然景观时的异同。这种跨学科的对比分析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还能够为其写作提供新的灵感来源 [8]。通过将艺术审美观念融入现代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从不同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从而在写作中展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在实施散文跨学科读写教学策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首先,艺术知识与文本内容的融合度至关重要。教师应确保所引入的艺术知识能够与文本主题紧密相连,避免因过度强调艺术元素而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质。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教师应选择与文章意境相符的绘画作品,而非随意选取无关的艺术素材 [9]。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绘制插图或创作短诗,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审美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0]。

此外,跨学科教学策略的实施还需关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例如,在教授《故都的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艺术与文学结合的创意写作比赛,鼓励他们将艺术审美观念融入写作实践中。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11]。总之,现代文跨学科读写教学策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与灵活调整。

三 小说教学案例探析

在小说与散文等文体的教学中,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应用同样能够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以《祝福》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鲁迅笔下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通过对封建社会结构与女性地位的历史背景介绍,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中反映的社会问题与文化批判 [12]。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哲学学科的思想观念,探讨鲁迅如何通过人物塑造表达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批判性思维。

尽管小说与散文等文体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其跨学科读写教学策略仍具有一定的共性与个性。从共性来看,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跨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均在于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例如,在教授《祝福》与《我与地坛》时,教师都可以通过引入历史或生态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从而提升其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13]。此外,两种文体的跨学科教学策略都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实践应用,鼓励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当然,跨学科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会遇到诸多困难,比如说教师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时间安排冲突,学生适应问题等等。本方向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研究样本主要集中在特定地区的高中语文课堂,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其次,跨学科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估主要基于短期观察与案例分析,缺乏长期跟踪研究,难以全面衡量其对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深远影响。此外,教师在跨学科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方面的不足仍是制约策略推广的重要因素。

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扩大研究范围,涵盖更多地区与学校类型,以验证跨学科教学策略的普适性;二是设计长期跟踪研究,系统评估跨学科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与读写能力的持续影响;三是加强对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与教研机制,为跨学科教学的广泛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姜勇军《跨界与守界 -- 跨学科教学“二元”共构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

[2] 王迪《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策略》[J].《中学语文》(2024).

[3]王雅凤《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研究》[J].《学苑教育》(2023)

[4] 潘卫星《跨学科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

(2020)

[5] 刘丰; 徐鹏《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

(2022)

[6] 刘艳《建构在整合思维基础上的高中语文跨学科路径打造方案》[J].《中

学语文》(2024)

[7] 金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课程设计策略》[J].《天津教育》

(2023)

[8] 杜傲杰《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误区及教学策略研究》[J].《最小说》(2024)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立项课题“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高中生读写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3JY15-L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