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石加工工艺的优化研究
马雷
海湾工程有限公司 050000
石灰石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矿物之一,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 ₃),经加工后可制成生石灰、熟石灰、超细碳酸钙等产品,在水泥生产、钢铁冶炼、塑料填充等领域不可或缺。据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数据,2023 年我国石灰石加工量超 20 亿吨,其中 80% 用于建材行业。随着产业升级推进,下游领域对石灰石产品的粒度、纯度、活性等指标要求日益严苛,而现有加工工艺多沿用传统模式,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
一、石灰石加工工艺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破碎环节:能耗高且粒度不均
破碎是石灰石加工的首道工序,目的是将原矿(粒径通常为 500-1000mm )破碎至 20-50mm 的中间产品。现有工艺存在两大痛点:一是能耗偏高,传统颚式破碎机的破碎比(原矿与成品粒径比)仅 5-8,需经 2-3 段破碎才能达标,单位能耗达 8-12kW⋅h/t ,较国际先进水平高 30% 以上;二是粒度分布不均,因破碎腔型设计不合理(如颚板夹角过大),成品中超粗颗粒( >50mm )占比常超 15% ,细粉( <5mm )占比达 20% ,既增加后续研磨负荷,又导致原料浪费。
(二)研磨环节:效率低且设备磨损严重
研磨旨在将破碎后的石灰石加工至更细粒度(如建材用 80-200 目,化工用800-2000 目),是决定成品质量的核心环节。现有工艺的问题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效率低下,球磨机作为主流设备,干法研磨时因物料易团聚,单机时产量仅 1-3t/h (以 200 目产品计),较立式磨低 50% ;湿法研磨虽能减少团聚,但后续脱水环节增加 30% 的能耗。二是设备磨损严重,研磨介质(钢球、钢段)与石灰石的硬度接近,磨耗率达 0.5-1.0kg/t 产品,不仅增加耗材成本,还因介质碎屑混入导致成品纯度下降(铁含量超标可达 0.3% )。三是工艺适配性不足。同一设备难以兼顾不同粒度需求,例如生产 800 目超细粉时,需频繁调整研磨时间,导致产品粒度波动系数超 10% ,无法满足高端领域(如食品添加剂)的精度要求。
(三)煅烧环节:参数控制粗放且能耗失衡
煅 烧 是 石 灰 石 转 化 为 生 石 灰(CaO) 的 关 键 步 骤, 反 应 式 为CaCO3⟶CaO+CO2 ↑,需在 800-1000∘C 下进行。现有工艺的短板在于:一是温度控制精度低,传统立窑、回转窑的温度波动范围达 ±50∘C ,导致部分物料“欠烧”(未完全分解,残碳量 >5% )或“过烧”(活性度下降,消化时间延长至30 分钟以上),合格品率仅 70%-80% 。二是能耗分布失衡,回转窑的单位能耗达 180-220kg 标准煤 /t ,其中预热段热损失占比 30% ,冷却段余热回收率不足20% ,能源浪费严重。
二、石灰石加工工艺的优化路径
(一)破碎工艺:高效低耗与粒度可控优化
针对破碎环节的问题,优化需从设备选型与参数调整双管齐下。一是推广“冲击破 + 筛分”组合工艺,冲击式破碎机的破碎比可达 15-20,单段即可将500mm 原矿破碎至 30mm 以下,单位能耗降至 5-7kW⋅h/t ,较传统工艺降低40% ;同时配套高频振动筛,实时分离超粗颗粒(返回重破)与细粉(直接进入研磨环节),使成品粒度合格率提升至 90% 以上。二是针对含泥量高的矿石,采用“预洗矿 + 齿辊破”工艺:通过洗矿机去除表面黏附泥质(泥含量降至 3% 以下),齿辊破的辊间间隙可动态调整( 5-50mm ),避免堵塞,连续运行时间延长至 8 小时以上。此外,优化破碎腔型设计,将颚板夹角从 25∘ 减小至 20∘ °,增加破碎冲程次数(从200 次/ 分钟提升至250 次/ 分钟),进一步细化产品粒度。
(二)研磨工艺:效率提升与磨损控制改进
研磨环节的优化需聚焦效率提升与磨损减少。一是设备升级,推广立式磨替代传统球磨机:立式磨采用“料床粉碎”原理,干法研磨 200 目产品时单机时产量达 4-6t/h ,能耗降低 30% ;内置选粉装置可同步完成分级,减少后续工序。对于超细粉(800-2000 目)生产,采用气流磨与分级机联动系统,通过调整压缩空气压力( 0.6-0.8MPa )与分级轮转速( 3000-5000r/min ),实现粒度偏差 ⩽5% 。二是研磨介质优化,采用高铬铸铁磨球(硬度 HRC>60 )替代普通钢球,磨耗率降至 0.2-0.3kg/t ;对于纯度要求高的产品,改用陶瓷介质(如氧化铝陶瓷),避免铁污染(铁含量可控制在 0.05% 以下)。同时,优化介质配比(如 Φ10mm: Φ 15mm: Φ20mm=3:5:2 ),使研磨效率提升 20% 。三是工艺适配改进,开发“干湿联合研磨”技术:粗磨阶段采用干法(节能),细磨阶段切换湿法(减少团聚),结合卧式螺旋沉降离心机脱水,较全湿法工艺降低能耗 15% ,且成品粒度分布更均匀。
(三)煅烧工艺:精准调控与能耗平衡优化
煅烧环节的核心是实现“精准控温 + 余热回收”。一是引入智能温控系统,在回转窑内布置多点红外测温仪(精度
),实时监测煅烧带温度,通过PLC 系统自动调节燃料供应量(如天然气流量),将温度波动控制在 ±10C 以内,欠烧率与过烧率均降至 5% 以下,生石灰活性度稳定在 300ml 以上( 4mol/ LHCl,10 分钟)。二是构建余热梯级利用体系:将煅烧窑尾( 300-400∘C )的余热通过热管换热器预热助燃空气(升温至200℃以上),降低燃料消耗 15% ;窑头( 500-600∘C )的余热用于加热原料(从常温升至 200% ),减少煅烧阶段的热负荷。同时,采用竖式冷却器替代传统风冷,将高温生石灰冷却至 100c 以下,回收的热量可用于厂区供暖或热水制备,综合能耗降至140-160kg 标准煤 /t 三是优化煅烧气氛,对于需要低硫生石灰的冶金行业,在煅烧过程中通入惰性气体(如氮气),抑制硫化物分解,使成品硫含量控制在 0.05% 以下。
三、结论
石灰石加工工艺的优化需针对破碎、研磨、煅烧、分级四大环节的核心问题,通过设备升级、参数调控、技术融合等路径,实现“降能耗、提效率、稳质量”的目标。具体而言,破碎环节采用冲击破与精准筛分组合,可降低能耗 40% ;研磨环节推广立式磨与新型介质,效率提升 20%-50% ;煅烧环节引入智能温控与余热回收,综合能耗降低 25% ;分级环节通过设备改良与联动控制,精度提升至 90% 以上。
参考文献:
[1] 王磊 , 张军 . 石灰石破碎工艺节能优化研究 [J]. 矿产综合利用 ,2022(2):67-71.
[2] 刘 芳 , 陈 明 . 立 式 磨 在 石 灰 石 超 细 研 磨 中 的 应 用 [J]. 非 金 属矿 ,2021,44(3):89-92.
[3] 赵伟 , 李晓 . 回转窑煅烧石灰石的智能温控系统设计 [J].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0,49(5):23-26.
[4] 国家标准局 . 石灰石粉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GB/T51003-2014][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