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人为本视角下大学生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王洁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系统探讨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范式转型与创新路径。通过分析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目标模糊化、方法单一化、评价标准化等现实困境,提出构建"目标-过程-评价-反馈"四位一体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管理;精细化体系;分层分类指导

一、传统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多维困境解析

1.管理目标的同质化倾向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76%的高校仍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这种标准化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导致“优生发展受限、后进生帮扶不足”的双重困境。某省属高校调查显示,42%的学生认为现行管理制度未能有效激发个人潜能,35%的学生表示缺乏个性化发展指导。

2. 管理方法的行政化特征

传统管理模式过度依赖行政命令与制度约束,形成"重管控轻服务"的路径依赖。数据显示,68%的高校学生事务处理仍采用"上传下达"的层级式管理,导致管理过程缺乏温度与弹性。这种行政化倾向不仅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更造成管理资源与实际需求的错配,某些“双一流”高校年度管理成本中,行政协调支出占比高达41%。

3.评价机制的标准化痼疾

现有评价体系过度聚焦学业成绩与纪律表现,忽视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调查表明,83%的高校综合测评中,课程成绩权重超过60%,导致学生发展目标单一化。这种标准化评价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更抑制了个性化发展空间的拓展,形成“高分低能”的悖论现象。

4.反馈机制的滞后性缺陷

传统管理模式呈现明显的单向度特征,管理决策与实施效果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某重点高校跟踪研究发现,学生意见从提出到反馈的平均周期达47天,72%的建议未能转化为实质性改进措施。这种滞后性反馈机制导致管理问题积压,形成“问题发现——反馈延迟——矛盾激化”的恶性循环。

二、精细化管理体系的理论架构与核心要素

1.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度融入

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是“以生为本”价值观的实践转化,要求管理者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与发展需求的主体。该体系强调通过个性化需求分析、差异化服务供给、动态化成长跟踪,构建“需求识别-资源匹配-效果评估”的完整链条,实现管理服务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范式转型。

2.目标管理系统的分层设计

精细化目标体系需构建“总目标——子目标——个人目标”的三级架构。总目标聚焦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子目标分解为学业发展、素质拓展、心理健康等维度,个人目标则通过"成长档案"实现精准定位。某高校实践表明,采用SMART原则制定个人发展目标的学生,其学业完成率较对照组提高22%,职业规划清晰度提升35%。

3. 过程管理机制的动态优化

过程管理强调对关键节点的精准把控与资源的动态调配。需建立"学业预警-心理干预-职业指导"的联动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发展风险点。例如,构建包含32项预警指标的动态监测模型,可提前6个月识别学业困难学生,使帮扶成功率提升至68%。同时,建立“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协同指导团队,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4.评价反馈体系的闭环构建

多元化评价体系应涵盖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6个维度,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某高校开发的"学生发展数字画像"系统,整合20余个数据源,生成包含132项指标的个性化评价报告,使评价结果的应用率提升至85%。闭环反馈机制则通过“评价——反馈——改进”的循环迭代,实现管理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实践路径探索

1.加强个性化需求识别与分类指导

建立“需求调研——画像构建——精准服务”的工作流程,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学生发展需求。例如,高校通过开发AI辅导员系统,分析学生在校行为数据,自动生成包含学业、社交、心理等维度的需求图谱,指导管理者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实施分层分类指导制度,将学生划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创业型、国际型”四类,匹配差异化培养资源。

2.强化动态化过程监控与风险防控

构建“学校-学院-班级”三级预警网络,开发智能预警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平台整合教务、学工、后勤等8个系统数据,设置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对学业困难、心理危机等6类风险进行动态追踪。建立"早发现-早干预-早跟踪"的工作机制,使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提升至82%,推进学业预警学生转化率达75%。

3.推进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设计“基础素质+核心能力+发展潜能”的三维评价模型,引入企业导师、校友代表等外部评价主体。例如,高校通过推行“成长积分制”,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12类活动纳入评价体系,学生可通过自主选择发展路径积累积分,兑换实习机会、保研加分等资源。评价结果与奖学金评定、推优入党等挂钩,形成“评价——激励——发展”的良性循环。

4.加快智能化反馈机制创新与实践

开发移动端反馈平台,实现“即时反馈——快速响应——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管理。平台设置“我要建议”“问题直通”等6个功能模块,学生提交诉求后,系统自动分配至相关部门并设定办理时限。建立反馈处理质量评估制度,将响应速度、解决率等指标纳入部门考核,使诉求解决周期从平均15天缩短至3个工作日。

5.主动融入文化培育与生态构建

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校园文化,通过主题班会、榜样评选等活动强化价值认同。建立“学生成长共同体”,组建跨年级、跨专业的互助小组,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文化节”,通过案例展评、管理创新大赛等形式,使精细化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提升学生参与度。

四、结语

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化设计实现管理效能的质的提升。实践表明,该体系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发展质量与管理服务的精准度,为破解传统管理模式困境提供有效路径。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在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推动管理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升级。同时,需加强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化研究,构建更具普适性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温文婷,范德荣,魏俊,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初探:以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13):47-49.

[2]林涛,韩凤琴.高等院校“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7(14):142-144.

[3]林涛,韩凤琴.新能源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9(4):77-80.

[4]牟晓青,于志涛.欧盟中小学创业教育现状解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