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菊花石雕技艺的当代创新

作者

许金玉

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410000

引言

菊花石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印记,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工匠精神”的高度敬仰。菊花石因其天然花纹宛如盛开的菊花而得名,材质坚而不脆,雕刻之后花纹更显立体与灵动,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工业产品的普及与艺术消费多样性的出现,传统石雕工艺的受众不断流失,其生存空间日益压缩。如何在传统工艺中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双重革新,推动菊花石雕的“现代化再生”,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对菊花石雕的当代创新进行系统探讨,提出具有现实可行性的转型策略与路径,助力其走出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断层地带”。

一、传统菊花石雕的艺术特征与价值分析

菊花石雕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天然图案与精湛雕刻技艺的完美融合,其创作过程讲求“因材施艺”,即根据石材内部天然生成的菊花纹理进行构图与造型设计,极大考验艺术家的审美眼光与技艺水平。这种因石施艺的创作方式不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从题材内容看,菊花石雕多以山水、人物、博古、花鸟等传统中国题材为主,蕴含浓厚的文人气息与审美趣味,反映出对自然和文化的敬仰之情。在技法上,融合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工艺手法,使画面层次丰富、质感鲜明。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工艺美与图案美的统一,更在于借助菊花象征高洁、坚韧的文化意象,传达出浓厚的湖湘文化精神。然而,随着时代审美变迁和传统技艺传承困境的加剧,菊花石雕逐渐显露出形式雷同、题材保守的“老态”,亟需通过设计创新与跨界融合注入新的活力,方能实现从传统工艺向当代艺术的再生转型。

图一: 《衍》 作者:许金玉 陈兴旺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二、当前传统菊花石雕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菊花石雕作为一门独特的传统技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然而在现实语境下,其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却不容忽视。

从技艺传承的维度审视,菊花石雕工艺门槛极高,不仅要求匠人具备精湛的雕刻技艺,还需对石材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同时,石雕创作周期漫长,一件作品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使得年轻匠人在经济压力下难以坚持。此外,收入的不稳定性也进一步加剧了技艺传承的难度,许多年轻人因担忧生计问题而选择放弃这一行业,导致传承体系逐渐断裂,技艺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

从市场反馈的角度来看,菊花石雕产品与现代家居审美存在明显脱节。其传统造型和装饰风格难以融入当代消费场景,使得艺术品功能逐渐弱化,实用性和装饰性亟待提升。消费者在购买家居装饰品时,更倾向于选择符合现代审美且具有实用性的产品,而菊花石雕在这方面的不足,无疑限制了其市场潜力。

从创作观念层面分析,长期以来,菊花石雕行业以“复制经典”为主,这种创作模式抑制了技艺的创新与发展。作品趋于同质化,缺乏新意和文化张力,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从传播方式来看,菊花石雕缺乏与数字技术、网络平台的有效结合,传统展示与销售方式难以扩大其影响范围与文化认同。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菊花石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菊花石雕的发展陷入“技艺优秀却无处施展”的尴尬局面,迫切需要构建创新性发展路径,以重振这一传统技艺的辉煌。

三、融合设计思维推动菊花石雕的现代转型

设计思维的核心在于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追求功能与美学的完美统一。当这一思维理念融入菊花石雕这一传统工艺领域,犹如为古老技艺注入了一股创新活水,有助于打破传统技艺在题材、用途上的固有局限,极大地拓展其表现空间。

在题材创新方面,菊花石雕可大胆融入现代生活意象、抽象图形或当代表达。比如,将传统花鸟山水元素与现代城市建筑、环保主题巧妙融合。传统花鸟山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现代城市建筑代表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环保主题则契合当下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通过这种融合,实现文化符号的转译,让菊花石雕作品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彰显时代特色,拉近与现代观众的距离。

在功能设计上,应积极结合家具、灯具、文创饰品等方向,推动菊花石雕从纯观赏性产品向实用性产品转化。以往,菊花石雕多作为摆件供人欣赏,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如今,将其应用于家具装饰、灯具制作或文创饰品设计,不仅能增加其生活嵌入度,还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在形式表达上,可借鉴现代简约风格,注重留白、线条与色彩的和谐关系。现代简约风格强调简洁、明快,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逻辑。运用这种风格,能使菊花石雕作品在保留传统工艺质感的同时,更显时尚大气。

在创作流程上,引入设计调研与用户反馈机制,鼓励匠人与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紧密协作。通过调研了解用户需求,依据反馈优化作品,实现创作逻辑从“以匠人视角”为主向“以用户体验”为主的转变。如此,菊花石雕将不再局限于传统工艺范畴,而是转化为更具时代气息的艺术语言与生活媒介。

四、数字化与科技赋能下的创新路径探索

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工艺的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利用三维建模、数控雕刻、AR/VR 展示等技术,可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准复刻与高效传播。例如,通过扫描菊花石纹理数据并进行数字化存档,不仅可用于教学和研究,还能为不同用途的二次创作提供数据库支持;利用CNC 精密雕刻机进行初步加工,再由匠人精雕细作,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并保障艺术还原度;通过虚拟展示平台开展线上展览与交互体验,突破地域限制,扩大公众接触度与文化认同感。此外,还可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作品版权确权与交易透明,打造石雕文创品的数字藏品新形态。这些数字手段不仅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生动力,也为其商业化提供可持续发展模型,使菊花石雕在新时代语境中实现“内容不变、形式革新”的再造。

图二:《云起》 作者:许金玉

、构建“传承- 创新- 传播”协同机制的现实路径

传统工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当代复兴之路绝非仅靠个体技艺突破便能达成,而需构建系统机制保障并凝聚社会各方合力共同推动。

在传承机制方面,需着力推动“师徒制 + 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师徒制作为传统工艺传承的古老方式,能将匠人个性化的手工经验与精湛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保留传统工艺最本真的韵味。然而,现代教育体系具有结构化、系统化的优势,高校设立相关非遗课程或专业,能将传统工艺知识进行科学梳理与整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传承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能借助现代教育的力量,引导更多年轻人了解并投身于传统工艺领域,为传统工艺注入新鲜血液。

创新机制上,建立“设计 + 工艺”协同平台势在必行。鼓励跨界合作,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让艺术家、设计师与匠人携手联合创作。艺术家能带来独特的审美视角与创意灵感,设计师具备专业的设计能力与市场洞察力,匠人则拥有精湛的工艺技术,三者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能够极大地提高创作效率,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多样性,使传统工艺作品更符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

传播机制层面,应加强与博物馆、展览机构、短视频平台等的合作。借助新媒体平台生动、直观的特点,讲好“技艺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提升文化传播力与群众参与度。

此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菊花石雕等传统工艺纳入文化旅游线路,打造“活态非遗+ 地方经济”的复合型发展模式,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需求的深度契合,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论

菊花石雕作为一种兼具自然美与匠人精神的传统艺术形式,正站在传承与革新的十字路口。本文从艺术价值、现实困境、设计思维、数字化赋能以及协同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明确指出在坚守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唯有通过现代审美观念与技术手段的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菊花石雕的当代转型与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政策扶持、产业协作与教育引导,打通文化传承、创意设计与市场消费的通道,使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以更加鲜活的面貌融入新时代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韩 璐 . 浏 阳 菊 花 石 雕 艺 术 研 究 [D]. 湖 南 师 范 大 学 ,2021.DOI:10.27137/d.cnki.ghusu.2021.001854.

[2] 周婕 . 继承传统以古开今—— 探索浏阳菊花石雕的艺术发展之道 [J]. 西部皮革 ,2017,39(18):34-35.DOI:10.20143/j.1671-1602.2017.18.027.

[3] 马力 , 李舟 . 浏阳菊花石雕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J]. 美术大观 ,2013,(12):158-159.

作者简介:姓名:许金玉 性别:女 出生:1984 籍贯:湖南长沙 职称:工艺美术师 主要研究方向: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