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加固中的应用
王超
安徽建工水利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33000
引言
目前,由于使用老化、自然侵蚀及地震灾害等多种原因,有大量的房屋建筑、桥梁或码头等混凝土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亟需加固维修。水利水电工程长期处于复杂水文环境中,结构易出现渗漏、开裂等问题,传统加固材料在耐久性、适应性上存在局限。新材料的应用不是简单替换旧材料,而是根据工程结构特点与环境需求,通过特性匹配实现更精准的加固,让工程在长期运行中保持稳定安全。
一、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加固中适用的新材料类型
1.1 适应水下环境的抗渗型加固材料
适应水下环境的抗渗型加固材料,需具备在潮湿、高压水环境下快速固化且密封性强的特性。这类材料多为高分子复合材料,其分子结构致密,能有效阻隔水分渗透,同时与混凝土基层有良好粘结力,即使在水下也能形成连续的防渗层。例如,水下环氧树脂砂浆可在水下直接涂抹,固化后不溶于水,能填补裂缝并阻止渗漏扩散。此外,部分材料还添加亲水基团,可在水环境中主动吸附水分并转化为凝胶状物质,进一步增强抗渗效果,适应水利工程中闸门、坝体接缝等水下加固场景。施工时可搭配专用水下刮刀,确保材料在流动水中仍能均匀覆盖,提升抗渗层的完整性。
1.2 耐受复杂应力的高强度复合加固材料
耐受复杂应力的高强度复合加固材料,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代表,通过纤维与基体的协同作用抵抗多向应力。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轻量化特点,可通过缠绕、粘贴等方式包裹结构表面,分散结构承受的拉力与剪力;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则在耐腐蚀性上表现突出,适合在含侵蚀性介质的水环境中使用,如用于渡槽内壁加固以抵抗水流冲刷与化学腐蚀。这类材料的复合结构能根据工程应力特点调整纤维排列方向,形成定向增强效果,适应坝体、隧洞等受复杂应力作用的结构加固需求。施工前需对结构表面进行喷砂处理,增加材料与基体的摩擦力,强化应力传递效率。
1.3 具备自我修复功能的智能型加固材料
具备自我修复功能的智能型加固材料,通过内置修复因子实现微小损伤的自主修复。材料中掺入的微胶囊包裹着修复剂,当结构出现微裂缝时,胶囊破裂释放修复剂,在裂缝处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固化物,填补损伤部位;部分材料还引入形状记忆合金纤维,在温度或应力刺激下能恢复原有形态,带动裂缝闭合。这种智能特性减少了人工维修的频率,尤其适合难以定期检查的水下隐蔽工程,如隧洞衬砌、坝体深部裂缝的加固,能在损伤初期自主修复,延缓结构劣化速度。可通过调整微胶囊密度与分布,让材料修复能力与结构易损部位精准匹配,提升修复效率。
二、新材料与水利水电工程加固场景的适配路径
2.1 基于坝体结构特点的新材料选型与布置
基于坝体结构特点的新材料选型与布置,需结合坝型与受力特点匹配材料。重力坝主要承受水压产生的弯矩,可选用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沿坝体轴向粘贴,增强抗弯能力;拱坝的拱端承受较大推力,宜采用纤维布环向缠绕,配合锚具固定以分散应力。布置上,在坝体迎水面重点使用抗渗型材料,背水面则侧重高强度材料,同时在坝体廊道、排水孔等易损部位采用材料叠加布置,形成多道加固防线,确保新材料与坝体结构协同工作,发挥最优加固效果。针对坝体分缝处的特殊构造,可采用柔性密封材料与刚性加固材料组合,兼顾防渗与受力需求。
2.2 结合隧洞围岩条件的新材料应用方式设计
结合隧洞围岩条件的新材料应用方式设计,要根据围岩稳定性选择材料应用形式。对于围岩较完整的隧洞,可采用喷射型纤维混凝土进行衬砌加固,通过高压喷射使材料与围岩紧密结合,形成整体受力结构;若围岩破碎易坍塌,则采用复合材料格栅与注浆材料组合应用,格栅起到骨架支撑作用,注浆材料填充裂隙加固围岩。应用方式需考虑施工空间限制,对小断面隧洞采用可泵送的膏状加固材料,通过管道输送至作业面,适应隧洞狭小空间的施工需求。施工中可配合超前地质预报,根据围岩变化动态调整材料配比与应用厚度,增强适配性。
2.3 针对渡槽结构受力的新材料组合加固方案
针对渡槽结构受力的新材料组合加固方案,需兼顾槽身承重与抗水流冲刷需求。槽身底部受重力与水流冲击力作用,采用碳纤维板粘贴增强抗弯强度,同时表面涂刷耐磨陶瓷涂层抵抗水流磨损;槽身侧壁则选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与抗渗砂浆复合使用,玻璃纤维增强侧壁抗剪能力,抗渗砂浆防止侧壁渗漏。组合方案还需考虑材料间的兼容性,确保不同材料接触界面不发生化学反应,且膨胀系数相近,避免温度变化导致的结合层开裂,适应渡槽结构复杂受力与环境作用的双重需求。在渡槽支座等应力集中部位,增加材料锚固点密度,强化局部承载能力。
三、提升新材料加固效果的性能优化方向
3.1 强化新材料与基底结构的界面粘结性能
强化新材料与基底结构的界面粘结性能,需从材料改性与施工处理两方面入手。材料层面,在新材料表面引入活性基团,增强与混凝土基底的化学吸附力;施工时对基底进行打磨、清理,去除浮灰与松动层,必要时涂刷界面处理剂,形成过渡层促进材料间的分子扩散。此外,可通过机械锚固辅助,如在粘贴纤维布时配合锚栓固定,使界面承受的剪力通过机械与粘结双重作用传递,减少界面剥离风险,确保新材料与基底协同受力,避免因粘结失效导致加固效果下降。界面处理后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材料铺设,避免二次污染影响粘结强度。
3.2 优化新材料在干湿循环环境下的耐久性
优化新材料在干湿循环环境下的耐久性,需提升材料对水分反复侵蚀的抵抗能力。在材料配方中添加抗老化剂与防霉剂,延缓高分子材料在干湿交替中的降解速度;调整材料孔隙结构,减少水分渗入通道,如在混凝土修补材料中掺入纳米颗粒,填充微观孔隙形成致密结构。同时,对材料进行表面hydrophobization 处理,降低表面亲水性,减少水分吸附,使材料在水库、闸门等频繁经历水位变化的结构加固中,保持长期稳定的力学性能与粘结力。可通过模拟工程现场的干湿循环频率,在实验室预设加速老化试验,验证材料耐久性优化效果。
3.3 提升新材料对极端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提升新材料对极端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要让材料在温差较大的环境中保持尺寸稳定性与力学性能。选择热膨胀系数与基底结构接近的材料,减少温度变化产生的界面应力;在材料中掺入弹性纤维,通过纤维的伸缩变形抵消温度应力,如在低温地区的坝体加固材料中添加聚氨酯纤维,增强材料的低温韧性。此外,部分材料可通过相变储能成分调节自身温度,减少外界温差对材料内部结构的影响,适应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加固需求。针对季节性冻土区工程,可在材料中复合导热系数低的保温层,减缓温度传导速度。
四、保障新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加固中应用效果的策略
4.1 建立新材料加固工艺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建立新材料加固工艺的标准化操作流程,需明确材料存储、施工准备、现场操作等各环节的规范。根据材料特性制定存储条件,如纤维复合材料需避免阳光直射与高温环境;施工前规定基底处理的具体标准,如粗糙度、含水率等参数;操作过程中明确材料配比、涂抹厚度、固化时间等关键指标,如水下加固材料需规定水下作业的搅拌方式与固化养护要求。标准化流程还需包含质量控制点,确保每个环节可追溯,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影响加固效果。针对不同季节施工特点,制定高温、严寒等特殊条件下的工艺调整细则,保障流程适应性。
4.2 构建新材料长期性能的动态监测机制
构建新材料长期性能的动态监测机制,需对加固后的材料性能进行持续跟踪。在加固区域布设传感器,监测材料的应力应变、粘结状态、渗透情况等指标,如通过光纤传感器实时监测纤维复合材料的受力变化;定期采集材料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其力学性能衰减规律。监测数据需形成数据库,结合工程运行环境参数进行分析,预判材料性能变化趋势,为后续维护提供依据,确保新材料在长期使用中始终发挥有效加固作用。建立监测数据可视化平台,让管理人员直观掌握材料性能变化,及时制定维护策略。
4.3 完善新材料加固施工的质量管控体系
完善新材料加固施工的质量管控体系,需覆盖从材料进场到验收的全过程。材料进场时严格核查出厂检验报告,进行抽样复验,确保材料性能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实行旁站监理,对关键工序如材料搅拌、粘贴位置进行实时监督;验收阶段制定专项验收标准,结合无损检测技术检查加固层的完整性与粘结强度,如采用超声波检测判断材料与基底的结合质量。体系还需包含不合格项的整改流程,确保质量问题及时处理,保障加固工程的可靠性。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平行检验,增强质量管控的客观性与权威性。
五、结论
新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加固中的应用,需明确抗渗型、高强度复合、智能型等材料类型,通过与坝体、隧洞等场景的适配路径落地,结合界面粘结、耐久性、温度适应等性能优化,并依靠工艺标准化、性能监测、质量管控策略保障效果。这种应用模式突破传统材料局限,让加固方案更适应水利水电工程的复杂环境,为工程结构安全与长期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龚定松 , 王彪 . 水利水电工程防渗排水结构优化设计与实施技术 [J].工程机械与维修 ,2025,(02):100-102.
[2] 霍伟博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J]. 中国科技投资 ,2021,(21):172+174.
[3] 吴清波 . 多种化学材料组合在水利工程维修加固中的应用 [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3,52(06):89-91.
[4] 逄世玺 .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水利水电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J].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3,52(01):120-122.
[5] 董凌伯 .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库加固施工管理研究 [J]. 绿色环保建材 ,2019,(11):2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