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化建设机制探索
刘颖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5
一、引言
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政策指引,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驱动电信服务业向云网融合、智能运维方向转型。然而,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面临课程更新速度远低于技术迭代的问题,导致教材内容滞后、实训与产业需求脱节。当前主要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协议层面,缺乏实质性的技术协同机制;二是数字化课程建设过于侧重静态资源库,缺乏动态调整能力。本文旨在构建技术协同与动态调整并重的数字化课程建设机制,破解产教虚实脱节与资源静态化双重矛盾,推动专业教育深度适配产业转型。
二、理论逻辑与问题审视
、新质生产力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演进(1)理论逻辑的互构性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技术、对象的协同跃迁为核心,其发展亟需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具备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张洪等,2024)。教育系统通过虚拟现实(VR)、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技术重构教学要素(刘邦奇等,2023),而新质生产力提供的 5G、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又加速教育模式创新,形成双向驱动的深度互嵌机制。
(2)实践路径的体系化
基础教育通过智能环境升级与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夯实人才基础(胡小勇等,2025);高等教育与职教以产教融合为纽带,将企业虚拟仿真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Hao Y.ed,2024),动态适配产业需求;终身学习平台则依托算法模型优化资源供给,构建“产业群需求导向”的教育生态(吴遵民等,2022)。
(3)核心价值的闭环性
二者协同畅通“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技术反哺教育升级→强化新质生产力”的闭环(郭福春等,2024)。这不仅破解了教育资源区域失衡与产业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更通过培育“AI 原民”支撑人机协作的“想象力经济”,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协同。
2、专业课程建设的结构性矛盾(1)技术迭代与教育响应的速度错配
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技术发展周期与课程更新机制的速度失衡。6G、算网融合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标准化进程持续加速,其潜在迭代速度预期将远快于传统技术周期。然而,职业教育课程从识别并响应成熟技术到完成内容开发与落地实施,平均仍需 3-5 年周期(Xi Feng L,2023)。这种时滞导致教材内容与产业实践存在代差,实训项目难以匹配真实生产场景。其直接后果是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下降,新兴产业中新岗位能力需求未能在课程体系中及时体现。
(2)产教协同的机制性障碍
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的脱节进一步源于资源转化通道的梗阻。校企合作中多数项目未能实现技术资源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校企合作中的多数项目未能实现技术资源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具体表现为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的深度与频次不足,“双师型”教师存在显著缺口(孔巧丽等,2023)。模块化课程设计在结构层面存在逻辑松散性问题,具体表现为相近专业间公共基础课课时配置存在显著差异,且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间内容交叉重复率高(赵大志等,2024)。
(3)制度约束与动态适配的冲突
深层矛盾源于教育制度的结构化惯性与产业技术迭代的动态非均衡性之间的系统性张力。行政主导的课程治理范式导致院校资源配置呈现理论导向固化特征,进而压缩实践教学的实施空间。更本质的冲突在于课程更新机制陷入制度闭环陷阱——从技术变革到课程转化的响应周期显著长于技术代际更替速率。当课程体系无法适应技术突破、要素重组与产业转型的协同演化时,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间将形成结构性适配断层(杨旭等,2024)。
三、数字化建设核心机制
数字化建设核心机制聚焦于破解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间的动态适配难题,通过构建“需求感知 - 资源重构 - 能力输出”的闭环体系,形成技术驱动、数据赋能的课程建设新模式。其核心由动态适配、智能重构与协同育人三大机制构成,各机制间通过数据流与业务流形成有机联动。
1. 动态适配机制
构建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响应通道,是产教适配机制的核心目标。其实施路径依托三大关键举措:首先,通过产业技术图谱解析系统对电信领域 5G 网络切片、智能运维等关键技术进行模块化拆解,形成融合技术原理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知识库。例如,深度解析运营商 AI 基站节能系统可精准提炼算法调优与能效评估等教学要素,为课程重构提供支撑。其次,建立校企协同的敏捷课程更新流程,依托技术观测站实时采集企业设备升级日志与运维工单,经标准化处理快速转化为教学案例,显著缩短新技术融入教学的周期。最后,基于自动化抓取的企业招聘技能关键词,结合专家研判动态生成岗位能力清单,形成教学标准与行业趋势的闭环校准机制。
2. 智能重构机制
智能重构机制以模块化课程架构应对教学资源滞后挑战,构建起融合基础理论稳定性、前沿技术动态性及企业实践真实性的三层课程体系。在此框架下,数字孪生技术支撑的虚实融合实训体系通过仿真典型工作场景,有效促进复杂技能的高效掌握。进一步地,基于学生能力画像的智能导航系统持续诊断技能短板并精准匹配专项训练资源,贯通课程学习、实训强化与能力发展全链条,最终实现人才能力的系统性精准提升。
3. 协同育人机制
打通校企资源转化壁垒是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核心。通过标准化解析企业智能网优工单与故障日志,实现真实生产案例向教学项目的高效转化,有效缩短学生岗位适应周期。师资能力提升采取分层培养策略,即初级教师侧重数据分析与仿真平台应用能力,中高级教师深度参与 AI 教学资源开发,实验教师通过系统化企业实践掌握设备部署全流程,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化教学水平与产业技术衔接能力。同步构建多维动态评价体系,依托实训操作过程指标生成能力成长轨迹,显著增强人才培养与行业认证要求的契合度。
四、实施路径
1、基础层——夯实数字基建
重点建设覆盖教学全场景的智能设施,包括部署虚拟仿真实验室、全息投影系统等沉浸式教学空间,实现复杂技术场景(如网络切片配置)的可视化教学。同步搭建云端资源中枢,整合企业真实案例库、技术文档及微课资源,通过智能算法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调度与按需供给,为师生提供精准化、场景化的数字资源支持。
2、应用层——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云端导学—虚拟精练—实战诊评”三阶教学模式。以《通信技术》课程为例,学生首先通过云端平台掌握 5G 参数配置原理;随后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完成基站负载调优、故障排查等任务;最终由企业工程师实时介入实训过程,通过远程协作平台进行问题诊断与操作评价,形成“学- 训- 评”闭环能力培养体系。
3、生态层——深化产教融合
生态层着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通过实体化运作的产业学院与技术创新中心,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咬合。典型实践包括:联合头部企业共建智能网络学院等实体机构,共同开发边缘计算实训平台等前沿技术教学载体;同步建立企业技术专家驻校授课与院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的双向轮岗制度,推动产业技术迭代与教学内容更新动态同步;最终依托产教融合数据平台,实时匹配岗位能力需求与课程体系设计,形成“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应用”的闭环生态。
五、结语
本研究提出并构建了由动态适配、智能重构、协同育人三大机制构成的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化建设方案。该方案着力解决专业课程更新滞后于技术迭代、校企资源转化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将产业前沿技术敏捷转化为教学内容、以模块化方式组织课程资源、促进校企要素有效衔接,提升了人才培养与电信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为职业教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洪 , 李渝萱 .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J].职业教育研究 ,2025,(01):5-13.
[2] 刘邦奇 , 聂小林 , 王士进 , 等 .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形态重塑:技术框架、能力特征及应用趋势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45(01):13-20.DOI:10.13811/j.cnki.eer.2024.01.002.
[3] 胡小勇 , 刘雪旎 , 陈丽诗 , 等 . 人工智能融入基础教育:助内卷抑或提新质? [J].开放教育研究 ,2025,31(02):45-54.DOI:10.13966/j.cnki.kfjyyj.2025.02.005.
[4]Hao Y ,Liu S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irtual Simulation Training Base Combining Multi-source Data[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Nonlinear Sciences,2024,9(1):
[5] 吴遵民 , 蒋贵友 . 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体系的现实挑战与生态构建 [J]. 远程教育杂志 ,2022,40(05):3-11.DOI:10.15881/j.cnki.cn33-1304/g4.2022.05.004.
[6] 郭福春 , 许嘉扬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进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5,(01):105-112.
[7]XiFeng L .Frameworks for Developing a 6G Communication Network to Intensify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JICTE),2023,20(1):1-19.
[8] 孔巧丽 , 刘志文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44(07):39-45.
[9] 赵大志 , 周璐璐 . 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模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J].职业技术教育 ,2024,45(20):44-50.
[10] 杨旭 , 吉标 .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治理的运行机制与行动框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20):50-59.
作者简介:刘颖(1990 -),女,汉族,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营销服务、金融科技应用。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生成式 AI 赋能高职邮政客服课程“教- 训- 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研究》(编号:XJK25CZY063)
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化改造路径研究与实践》(编号:XH202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