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在心理疗愈方面的应用
王宏艳
乌拉特前旗第七小学 014400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学习压力、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等因素都可能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要以口头讲解和心理辅导为主,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可能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而美术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安全的空间,让他们通过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从而达到心理疗愈的效果。
一、美术对小学生心理疗愈的原理
(一)情感宣泄与表达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可能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复杂的内心感受,美术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直观、形象的情感表达途径,在绘画过程中,他们可以将内心的喜悦、悲伤、愤怒等情绪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表现出来,由此小学生能够将压抑在内心的情绪释放出来,减轻心理负担[1]。
(二)自我认知与探索
美术创作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小学生在进行美术活动时,需要思考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价值观,而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潜在的天赋和特长,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而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反思和评价,小学生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
(三)专注力与放松训练
美术活动需要小学生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创作过程,当他们沉浸在绘画、手工等活动中时,能够暂时忘却外界的干扰和烦恼,进入一种专注、放松的状态,这种专注和放松有助于缓解小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焦虑心理,降低身体的应激反应。
(四)社交互动与情感共鸣
美术活动通常可以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开展,这为小学生打造了与同伴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在共同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同时,欣赏他人的作品也能够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其他人也有类似的情感体验。
二、美术在心理疗愈方面的应用策略
(一)打造个性化美术创作空间,满足多元情感表达需求
每个小学生都有独特的性格、兴趣和心理状态,为他们打造个性化的美术创作空间至关重要,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心理特点,设置专门的美术创作区域,配备丰富多样的材料 [2]。
例如,针对低年级性格活泼、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易分散的学生,在美术创作区设置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卡通形状的画笔、印有动物图案的画纸,同时在空间布置上采用明亮的色彩和有趣的装饰,营造轻松欢快的氛围,在一次以“我的梦想家园”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一位平时调皮好动、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的低年级学生,进入这个充满童趣的创作空间后,立刻被吸引,他拿起画笔,开始在画纸上描绘自己梦想中的家园,有会飞的房子、能说话的小动物,在这个过程中,他完全沉浸在创作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通过这次活动,他不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幻想,还逐渐提高了专注力;而对于高年级面临学习压力、情绪较为内敛的学生,则可以设置相对安静、独立的创作角落,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深度的创作材料,如素描纸、炭笔,让他们能够深入思考和表达复杂的情感,一位因学习压力大而情绪低落的高年级学生,在这个安静的角落里,用炭笔创作了一幅表现自己内心孤独和迷茫的素描作品,通过绘画,他释放了内心的压力,也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开展主题式美术创作活动,引导情感宣泄与认知
围绕特定的主题开展美术创作活动,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小学生表达和宣泄情感,同时促进他们对自身情感和问题的认知。
比如,以“情绪大冒险”为主题开展美术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情绪,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近期经历过的情绪,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位学生在绘画中描绘了自己因为考试没考好而感到悲伤的场景,画面中他坐在黑暗的房间里,周围是打翻的文具和低分的试卷,在创作过程中,他逐渐释放出内心的负面情绪。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情绪体验,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这位学生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从而不再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情绪问题。
(三)结合心理辅导开展美术创作,深化心理疗愈效果
将美术创作与心理辅导相结合,能够更深入地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深化心理疗愈效果 [3]。
比如,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进行引导,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教师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他自卑的原因,可能是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外貌不出众等,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以“我的闪光点”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这位学生在绘画中逐渐挖掘自己的优点,他画了自己在体育比赛中为班级赢得荣誉的场景,以及自己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画面。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们互相欣赏和学习,由此这位学生得以重新认识自己,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开始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结语:
总之,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小学生心理疗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情感宣泄和表达的途径,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探索,帮助他们缓解学习压力、增强情绪管理能力,所以教师应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让美术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力助手,以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4]。
参考文献:
[1] 彭靓 .”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课服务助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J]. 2024.
[2] 李培梅 . 美术绘画表达艺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J]. 天津教育 , 2025(10).
[3] 王彤 廖春晖. 浅析”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与心理健康的融合教育[J].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4(4):104-106.
[4] 王飞. 美润心灵——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成长,2023(1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