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陈巧灵
重庆工商大学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工科研究生在学业中往往直面前沿知识和技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下,对工科研究生的学业成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求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对工科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愈发不容忽视。分析工科研究生的典型心理问题及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育人工作中的瓶颈,探索改进心理育人工作措施,对提升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二、工科研究生的典型心理问题
(一)学业与科研压力
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紧密且专业性强,除完成课程学习,还往往肩负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的学业任务。部分学生难以适应高强度学习节奏,面对复杂科研难题,易产生焦虑情绪。工科研究以实验、数据为核心,从实验设计到成果产出,漫长的周期与不确定的结果,让学生长期处于“试错 - 失败 - 再尝试”的循环中。顶刊论文、专利等较为严苛的学术评价标准,叠加毕业年限的限制,更使学生长时间处于高承压状态。面对科研瓶颈时,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建设,自我价值感容易崩塌,不少学生陷入自我怀疑,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产生学术倦怠与逃避心理。
(二)人际交往压力
在工科研究生群体中,社交与情感支持缺失的问题较为常见。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学生常专注于实验室或个人研究,社交活动相对较少。长时间扎根实验室的工作模式,导致其社交圈变得较为狭窄,难以获得充分的情感宣泄与心理支持。在部分传统工科专业中,性别比例失衡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情感需求的压抑与同性竞争压力,使得部分学生间人际关系敏感。此外,导学关系中若导师过于关注科研成果,忽视学生心理状态和团队工作氛围建设,会让学生在遭遇困难时不敢求助,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心理困境。
(三)导学矛盾
导学关系中的矛盾已对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造成一些隐患。在学术资源高度集中于导师的培养模式下,部分导师因项目压力或管理风格问题,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但又对学生完成学业任务缺乏足够支持,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学生在面对不合理任务分配、缺乏学术指导或较严厉的态度时,既难以合理应对又无处倾诉,只能长期压抑负面情绪。此外,导学双方在科研理念、职业规划上的分歧,也容易引发沟通不畅与信任危机,进一步加剧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贴近学生与熟悉培养体系的双重优势
辅导员凭借深度参与管理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天然优势,能够通过宿舍走访、班会活动、谈心谈话等场景,敏锐捕捉学生情绪波动与行为异常,深入了解学生性格、家庭及社交情况,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关系,为心理疏导打下基础。同时,基于对工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熟悉,辅导员可以精准把握科研项目进度、论文发表等关键节点的心理压力源,在实验失败、论文被拒等挫折高发期提前介入,还能依据导学关系特点协调矛盾,在学生学业与心理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心理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专业能力、角色冲突与协同不足的现实困境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多数辅导员未接受系统心理学专业训练,难以应对复杂情况下工科研究生因科研压力、导学矛盾引发的心理问题,且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滞后,无法满足动态化育人需求。另一方面,部分辅导员承担了各类教学、行政和学生工作,多重角色间可能冲突导致精力分散,大量行政事务挤占心理工作时间,使其难以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心理,更有部分研究生辅导员为博士讲师或者行政老师兼任,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动频繁,削弱了心理指导的延续性。此外,心理育人协同机制不完善,与心理中心、导师联动不畅,家校医协同不足,高校心理中心资源有限、导师重视度低、家长认知不足、医疗机构转介繁琐等问题,共同削弱了辅导员心理育人的实际效能。
四、辅导员加强研究生心理育人的举措
(一)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主要力量,需主动联合学院、心理中心与导师,构建全方位育人网络。积极推动学院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协助心理中心开展知识普及、测评分析等专业工作。督促导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术指导,通过参与导师培训、反馈学生学术压力状况,强化导师在心理关怀中的责任意识。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策划心理健康主题实践活动,利用素质拓展基地、“一站式”学生社区等平台,营造全员参与的心理育人氛围。
(二)深化全程教育渗透
结合工科研究生科研压力大、职业规划影响因素较多等特点,辅导员可协助优化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推动将抗压能力培养、科研伦理教育等内容融入必修课程。联合导师挖掘学科中“隐性”心理教育资源,例如在学术组会中增设心理调适分享环节。同时,依托第二课堂开展职业规划、生命教育等主题活动,通过案例研讨、朋辈经验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提升心理调适能力,缓解学术与就业焦虑。
(三)强化动态监测预警
辅导员需发挥深度从事学生工作的优势,建立“日常观察 + 定期排查 + 节点关注”的多维监测机制,重点关注入学适应、实验瓶颈期、毕业求职等关键阶段学生状态。与导师、心理中心建立信息互通与定期会商制度,协助导师及时反馈学术进展中的情绪波动,结合辅导员补充的生活社交情况,共同研判学生心理风险。利用信息化平台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对预警学生实施“一生一策”动态管理,确保心理危机早发现、早介入。
(四)健全多方联动机制
构建“家校医”协同干预体系,辅导员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心理动态,联合导师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对接专业医疗机构,畅通心理危机学生转介渠道,对于学生可能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及时预警和干预。组织导师、辅导员共同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并通过典型案例复盘优化工作流程。针对重点学生,联合导师、心理中心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形成从识别、干预到跟踪的闭环管理,全方位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五、结论
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学业科研压力、人际交往困境、导学矛盾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其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形成直接威胁。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需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方协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工科研究生营造良好心理成长环境。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与培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为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姚昊 , 马立超 . 挑战性 - 阻碍性科研压力对研究生焦虑心理的影响: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5):79-85.
[2] 杨春 , 吴德华 , 刘晓艺 , 等 . 研究生应对方式和心理素质在抑郁症状与压力源关系中的作用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5,39(02):180-185.
[3] 姚裕萍 . 研究生导师心理育人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及提升对策 [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06):60-67.
作者简介:陈巧灵(1992—),女,重庆市渝北区人,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秘书,助教,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