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图书馆实施国民音乐教育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作者

熊岸枫

怀化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本报告拟解决的的核心问题:国民音乐教育服务直达基层的图书馆路径探索。该核心问题的由来、基本依据和指向性论证任务: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的路径探索。为此专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最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以音响传达、动作表演为基本特征的国民音乐教育服务和以安静读书、不受干扰做研究为基本特征的图书馆服务的供需方式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对立统一的问题,必须首先做一个可行性研究。

一、国民音乐教育助力图书馆基础阅览的规格突破与形态优化

一方面,是音乐的美育影响力;另一方面,是深度理论阅读、研究的理性感悟力——感性与理性,是一个经年的老话题。不过,以图书馆传统阅览服务为背景,来考量国民音乐教育,一个摆在面上的冲突点即刻就会成为话题,即:音乐需要声响传达与动作表演,而图书馆特别是在综合性的学术图书馆,其阅览传统基本上属于雷打不动的安静阅读和不受任何干扰地研究。二者之间怎样才能建立起稳定可靠的契合点呢?

首先,国民音乐教育的理论文献及相关资源,本来就属于图书馆必然要搜集整理的范畴。其次,如因国民音乐教育的特定需要,进行特色专题库建设,以安静阅读方式来开展国民音乐教育,也是一种可取的途径,而音响和表演资料采取不会干扰环境的辅助设备来完成,也是可行的。第三,国民音乐教育重在亲身体验,即使是在综合性的学术图书馆,通过合理的场馆安排,吸引更多的基层大众积极参与国民音乐教育,建成图书馆的特色空间,实现传统功能的拓展,实为扩大图书馆影响力的创举。正如黄乐燕《资源整合视角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路径研究——以音乐馆藏为例》所提及的“隐性教育”、“知识创新”、“品牌形象”、“文化价值”等等关联意义,在实际的图书馆服务实践中就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时间 + 人力 + 有限的技术辅助,是图书馆基础阅览的稳态结构。从技术上来综评,国民音乐教育的介入,考量的是阅览空间规划、阅览者的内环境维度增加、直达基层(越来越多的主动参与者)、图书馆基础阅览的传统规格良性变动、“心理预期 + 客观可选项 + 传统阅览和个性化阅览”的阅览形态优化等等软、硬环境建设。这一类基于传统框架的添砖加瓦着眼于文创的多元联动和“场”效应累积,是针对主客观需求随机应变地做加减法,让最优质的图书馆服务体验伴随基础阅览始终,因而完全是可行的。

二、国民音乐教育服务直达基层的图书馆实践必然带来图书馆馆舍形态的丰富拓展

国内的图书馆馆舍拓展的典型比如首都图书馆大兴机场分馆、云南迪庆州图书馆分馆——碧塔海生态教育图书馆等,国外有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里奇兰图书馆等。如果,要将国民音乐教育作为一个重大板块植入一个传统意义的综合性学术图书馆,则可以借鉴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的基本样式来进行分馆建设。既可以独立建设,也可以依托现成的音乐厅、剧院、高铁站、风景名胜区等等建筑进行指向性拓展。

作为图书馆特色,国民音乐教育直达基层的长效性,固定馆舍或已成机制的特色板块的保障是基础。同时,更是后续发展的基石。那种将国民音乐教育当成一般的活动来看待,以为通过临时性的露天活动或找个临时场所做几次活动就万事大吉的看法和做法,是完全无济于事的——不是说这些工作不可以做,但在有长效保障机制的前提下来做,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其实,直达基层的普惠机制与图书馆自新机制正向互为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创见,而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只须时机条件合适,一切皆可顺理成章,因而也是完全可行的。

三、国民音乐教育服务直达基层的图书馆路径探索,核心永远都是图书和图书馆。

无论是场馆规划还是特色板块建设,都只有始终围绕图书和图书馆这一主轴来运动,国民音乐教育才能获得崭新的生命力,这一定则永远都不能跑偏的。

除了传统的图书文献阅览之外,人,还有自然和社会形态,还有一切可感知的有形无形的对象,都可以被拓展或改造成类似于图书文献的阅览对象来提供给相应的人群进行阅览。自然,国民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表演形态也在此例,但尽管如此,其图书馆路径应该怎样、能够怎样、必须怎样,却是首先必须要予以明确回答的重大核心问题。否则,所谓的国民音乐教育服务直达基层的图书馆路径,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那么,可想而知,在国民音乐教育服务直达基层的图书馆路径的实践中,人们必然会见到与音乐专业场合完全不同的景象——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音乐图书文献是标配;图书推介与音乐表演紧密结合、感人至深;所有和音乐有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图书文献被分类展阅并配备了专门的推介人和相关联的声乐、器乐、歌舞推介助力表演者;人们像阅读图书文献一样当场品鉴各类音乐作品演绎;人们可以随时走进国民音乐教育课堂学习各种感兴趣的音乐知识,享受音乐专业服务者的服务;人们可以走进各种音乐兴趣小组进行交流研讨并亲自参与到音乐表演中,有专门的音乐专业服务者在那里引导话题和指导表演;在国民音乐教育服务文旅创建走廊,人们可以不定期欣赏到国内外音乐大师的表演,可以购买到各类音乐图书文献和其他各类图书文献,了解各类音乐资源,同时可以看到贴切的音乐人文美景、民族音乐文化盛景,体验世界音乐文化之旅;等等。总之,这一切,都在图书和图书馆的框架下有序展开,是基于图书馆传统创建目标所做的稳妥拓展。

四、重点难点:工作环境协同度与综合型人才培养

国民音乐教育服务直达基层的图书馆路径探索,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对于工作环境协同度与综合型人才培养两方面都有较大的要求。国民音乐教育遵循的是笔者专著《国民音乐教育论》中设定的目标,即:同时性、宽口径、全民性、公益性、音乐的专业性与非专业性全要素参与的工作机制,难度较高,相应的保障机制必须跟上,否则的话,就难以正常运转。

一般来说,工作环境协同度通过各方努力,最终还是可以达成的。真正难的还是综合型人才培养,这必然是一个长期建设和积累的过程。图书馆路径的国民音乐教育服务与音乐院系的课堂教学虽然存在某些局部的相似点,但更多的是不同。过程主导不仅需要良好的音乐学、教育学等专业学科支撑,更需要图书馆学、管理学的深度参与,以及前后二者的融会贯通。而且,其工作朝向并非要建音乐馆,而是通过成为图书馆的常备编制,形成机制性的工作板块,助力服务体系的创造性拓展。

结论

其实,李梅等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音乐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中给出的“空间、资源、服务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服务”、“讲座、体验、分享交流等多种教育形式”等思考和启示,包括笔者上述提出的一些想法,原本就属于图书馆音乐教育实践的应有之举和应有之义,本来就不属于什么了不起的举措。问题的最关键之处,最归根结底的,还是人才——图书馆的这一类专门人才,其复杂程度远非音乐院系聘任专业教师那么干脆和顺理成章,而是必然要历经前前后后多个过程与环节的精细化淬炼和磨砺,再进行图书馆多个轮次实际工作的场景应用,合格的、合适的、能形成辐射效应的人才才能逐渐养成。在此基础上谈到的可行性,直面现实,质感沉甸,没有水分,必须付出长期的、踏实坚韧的努力,最终,必然可行。

参考文献:

[1] 黄乐燕 . 资源整合视角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路径研究——以音乐馆藏为例 [J]. 图书馆 2022 第 9 期 P68-73.

[2] 熊岸枫. 国民音乐教育论[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

[3] 李梅等 . 高校图书馆开展音乐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 [J]. 科技风 2024 第 20 期 P146-148.

本文为湖南省图书馆学会 2025 年度立项“一般自筹”课题(课题编号 XHZC2520)“国民音乐教育服务直达基层的图书馆路径探索”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