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规模光伏发电消纳系统的运行管理与优化研究

作者

严兆荣 严萌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莒县供电公司 山东省日照市 276500

1 大规模光伏发电消纳面临的挑战

1.1 发电特性与电网适配难题

光伏发电受光照强度、天气变化等因素影响,具有显著的间歇性与波动性。中午光照最强时发电功率达到峰值,而早晚及阴雨天发电功率大幅下降甚至为零。这种发电特性与传统电力系统中负荷需求的变化规律不匹配,导致电网在不同时段面临功率平衡难题。例如,在夏季午后,光伏大发时段与居民空调用电高峰时段重合,电网需快速调节其他电源出力以平衡功率,增加了调度难度与运行成本。同时,光伏发电的快速功率变化易引发电网电压波动、频率偏移等问题,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当云层快速移动导致光伏功率短时间内大幅波动时,可能使局部电网电压超出正常范围,影响用电设备正常工作。

1.2 储能技术瓶颈与成本制约

锂电池作为主流储能技术,能量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充放电循环寿命有限,且存在安全隐患。例如,一些锂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可能出现热失控风险。此外,储能成本居高不下,包括储能设备购置成本、安装成本、运维成本等,使得大规模配置储能系统在经济上缺乏吸引力。以某 100MW 光伏电站为例,若配置 20% 容量的锂电池储能系统,投资成本将增加数千万元,而储能带来的收益短期内难以覆盖成本,限制了储能在光伏发电消纳中的大规模应用。

1.3 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

当前电力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无法有效引导各方积极参与光伏发电消纳。在电价政策方面,光伏上网电价补贴逐步退坡,而分时电价、峰谷电价等机制尚未充分发挥调节作用,难以激励用户在光伏发电高峰时段增加用电,也无法合理补偿储能等调节资源的成本。在电力交易市场中,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规则不够清晰,交易品种单一,缺乏针对光伏发电特性的灵活性交易产品,如日前、实时功率调节交易等,导致光伏发电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高效消纳。此外,电网企业在电力调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激励,可能优先调度传统火电,影响光伏发电的消纳空间。

2 大规模光伏发电消纳系统的优化策略

2.1 优化电源侧运行管理

(1)精准功率预测

利用气象数据、历史发电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等构建高精度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通过实时采集气象卫星云图、地面气象站数据,结合光伏电站地理位置信息,对未来数小时甚至数天的光伏发电功率进行精准预测。例如,采用深度学习中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能够有效捕捉光伏发电功率的时间序列特征,预测准确率可达 90% 以上。电网调度部门根据准确的功率预测结果,提前安排其他电源的发电计划,合理调整电网运行方式,提高电力系统对光伏发电的接纳能力。

(2)光伏电站智能运维

进一步完善光伏电站智能运维体系,增加智能传感器的覆盖范围,实时监测光伏组件的温度、光照强度、工作电流电压等参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评估与故障预警。引入智能机器人进行光伏组件的清洗、巡检工作,提高运维效率与质量。如在沙漠地区的光伏电站,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清洗机器人,根据组件表面脏污程度自动进行清洗,可将光伏组件发电效率提升 5%-10% 。同时,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对光伏电站设备从采购、安装、运行到退役的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设备故障率,保障光伏发电的稳定输出。

2.2 强化电网侧支撑能力

(1)电网升级改造

针对光伏发电集中接入区域,加强电网网架结构,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例如,在部分光伏装机容量高的地区,建设双回或多回输电线路,增加输电通道冗余度。同时,应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对现有电网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如安装智能开关、智能电表等,实现对电网运行参数的实时监测与精准控制,提升电网对光伏发电波动性的适应能力。

(2)柔性输电技术应用

大力推广柔性交流输电(FACTS)和高压直流输电(HVDC)技术。FACTS 装置如静止无功补偿器(SVC)、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等,能够快速调节电网的无功功率,稳定电网电压,改善电能质量。在光伏电站接入点附近安装STATCOM,可有效抑制光伏发电引起的电压波动,使电压偏差控制在 ±2% 以内。HVDC 技术则适用于长距离、大容量输电,能够减少输电损耗,实现不同频率电网之间的异步互联。例如,“疆电外送”工程采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将新疆地区的大规模光伏电力高效输送至华东、华中负荷中心,有力促进了光伏发电的跨区域消纳。

2.3 分布式能源与储能协同

鼓励在负荷侧建设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并促进两者的协同运行。在工业厂房、商业建筑、居民住宅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实现就地发电、就地消纳。同时,配置适量的储能设备,在光伏电力过剩时储存电能,在用电高峰或光伏电力不足时释放电能,提高用户侧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自主性。例如,某工业园区建设分布式光伏 + 储能项目,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光伏、储能与园区负荷的优化调度,园区自发自用率从 30% 提升至 60% ,减少了对电网的依赖,同时降低了用电成本。

2.4 电力市场建设

加快电力市场建设步伐,完善电力交易规则与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允许光伏发电参与各类市场交易,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在现货市场中,光伏电站可根据自身发电能力与预测,参与日前、实时电力交易,与其他发电企业公平竞争。辅助服务市场方面,明确储能、需求响应等调节资源提供调频、调峰、备用等辅助服务的补偿机制,激励各方积极参与光伏发电消纳。例如,某省电力市场引入储能参与调峰辅助服务,按照储能充放电容量与市场价格给予补偿,有效提高了储能的利用效率与收益水平,促进了光伏发电的消纳。

3 结束语

大规模光伏发电消纳系统的运行管理与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发电、电网、负荷、市场等多个环节。当前,虽然在运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实施一系列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光伏发电消纳水平,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未来,随着光伏技术的持续进步、储能成本的进一步降低、电力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跨区域协调能力的增强,大规模光伏发电消纳系统将朝着更加高效、智能、协同的方向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后续研究可聚焦于新型储能技术的应用、多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以及市场机制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等领域,进一步推动大规模光伏发电消纳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博, 田旭亮, 孙蓉莉. 光伏发电项目消纳能力新指标研究 [J]. 电力设备管理 , 2025, (07): 264-266.

[2] 孙文健 . 江苏分布式光伏消纳现状及趋势 [J]. 能源 , 2024, (11):53-57.

[3] 王璐 . 大规模光伏发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研究 [J]. 光源与照明 ,2024, (07): 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