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 支付改革下公立医院运营效率优化研究
徐丽
湖南省肿瘤医院 410000
引言:
2022 年国家医保局印发《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明确要求全面推行DRG 支付方式,推动公立医院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效益型”转变。这一改革对公立医院运营效率提出新要求,但当前部分医院仍存在病种成本核算不精准、激励机制与 DRG 目标不匹配、服务模式滞后等问题,制约了运营效率提升。本文拟从 DRG 支付改革视角,探讨其对公立医院运营效率的影响机制,提出精细化成本核算、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服务模式等策略,旨在为公立医院适应 DRG 支付模式、提升运营效率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1]。
一、DRG 支付改革下公立医院运营效率的现状与
(一)公立医院运营效率的现状特征
公立医院运营效率的现状呈现多维特征,既体现了 DRG 支付改革的初步成效,也反映了传统运营模式下的惯性问题 [2]。从资源配置效率来看,多数医院床位数、医护比等指标基本符合行业标准,但设备利用率因科室间资源分配不均仍处于较低水平,DRG 支付改革实施后,部分医院开始调整设备采购与使用策略,重点提升高值医疗设备的病种适配率,资源配置的精准性逐步提高。
(二)DRG 支付改革下运营效率面临的主要问题
DRG 支付改革下公立医院运营效率提升仍面临多重制约。其一,病种成本核算难度大,跨科室成本分摊因医疗服务流程复杂性存在边界模糊问题,间接成本计量因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准确归集,导致病种成本核算结果与实际医疗支出存在偏差,无法满足 DRG 按病种分组付费的精准性要求,直接影响医院成本管控的有效性。其二,激励机制与 DRG 目标不匹配,传统绩效评价仍以工作量为核心指标,对病种效益、CMI 值等 DRG 关键指标的考核权重较低,导致医务人员更倾向于选择流程简单、收益稳定的病种,不利于医院优化病种结构及运营效率提升,与 DRG“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激励导向存在偏差。其三,绩效评价体系滞后,未充分整合 DRG 指标与医疗质量、患者体验等维度,部分医院仍以经济指标为主要考核内容,忽视了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与患者需求,导致运营效率提升与患者满意度提升未能形成协同效应,难以支撑 DRG 支付改革的长期目标 [3]。
二、DRG 支付改革对公立医院运营效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DRG 支付改革对成本管理效率的推动作用
在病种成本核算环节,DRG 分组的精细化要求推动医院细化成本单元,将医疗服务成本拆解至具体病种、科室甚至诊疗环节,同时促使医院建立病种成本数据库,通过归集各病种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实现对病种成本的精准计量。在成本管控流程方面,DRG“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医院优化药品耗材采购流程,通过集中采购、议价谈判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推动成本管控从“事后核算”向“事前规划、事中监控”转变。最终,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为整体运营效率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精准控制病种成本,医院能够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水平。
(二)DRG 支付改革对服务模式转型的引导作用
推动病种规范化管理,DRG 对病种诊疗标准的要求促使医院制定标准化临床路径,明确各病种的诊疗流程、用药规范与检查项目,减少医疗服务变异率,避免过度医疗行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DRG 绩效评价中的“病种治疗效果”“并发症率”等指标促使医院更加注重病种治疗的有效性,通过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优化诊疗方案等方式,降低患者并发症率,提高治疗成功率。优化患者就医流程,DRG 对“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等指标的考核,促使医院通过简化入院手续、优化科室协作、加强术后康复等方式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周转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升就医体验。服务模式的转型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更通过优化流程、减少浪费等方式,直接提升了运营效率。
(三)DRG 支付改革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作用
在科室设置方面,DRG 对病种CMI 值的考核促使医院加强优势病种科室建设,将资源向 CMI 值高、效益好的科室倾斜,同时整合弱势病种科室,避免资源分散与重复建设。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方面,DRG 对病种诊疗的专业化要求促使医院培养专科医护人员,根据病种需求调整医护配比,提高人力资源的适配性与利用效率。在设备使用效率方面,DRG 对病种设备需求的精准要求促使医院根据病种分布采购设备,避免盲目采购高端设备,同时通过设备共享、预约使用等方式减少设备闲置,提高设备利用率。
三、DRG 支付改革下公立医院运营效率优化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精细化病种成本核算体系
首先,明确成本核算范围,将病种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药品、耗材、医护人员人力成本等与病种诊疗直接相关的支出;间接成本包括设备折旧、行政后勤费用、房屋租金等需分摊至病种的公共支出,通过明确划分标准,确保成本归集的准确性。其次,优化核算方法,引入作业成本法,将医疗服务流程拆解为具体作业,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再将作业成本分配至对应病种,实现对病种成本的精细化计量,解决传统成本核算“一刀切”的问题。最后,建立成本核算信息化支撑,完善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的成本模块功能,通过整合电子病历、收费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数据,实现成本数据的自动归集、实时监控与动态分析,为DRG 支付下的运营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二)完善基于DRG 的激励约束机制
将DRG 绩效指标与科室考核挂钩,在科室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加病种覆盖数、CMI 值、成本结余率等DRG 核心指标的权重,通过考核引导科室聚焦高 CMI 值、高效益病种的收治,同时强化成本控制意识。将 DRG 绩效与医务人员薪酬分配结合,将 CMI 值、病种治疗效果、成本控制情况等指标纳入薪酬计算体系,对 CMI 值高、成本控制好、治疗效果佳的医务人员给予额外奖励,薪酬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机制:正向激励方面,对CMI 值排名靠前、成本结余率高的科室,给予经费奖励、设备优先配置等支持;反向约束方面,对超支严重、CMI 值低的科室,追究科室负责人责任,扣减科室绩效,通过“奖优罚劣”的机制,推动科室与医务人员主动提升运营效率。基于 DRG 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医院整体目标与科室、个人利益绑定,形成“上下联动”的效率提升动力。
(三)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加强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根据 DRG 分组标准与病种诊疗规范,制定标准化的病种临床路径,明确各病种的诊疗流程、用药清单、检查项目与时间节点,通过定期审核与调整,减少医疗服务变异率,确保诊疗行为的规范性与一致性。其次,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将患者满意度、并发症率、治疗成功率等指标纳入DRG 绩效评价,通过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如定期开展病例评审、优化诊疗方案)、强化并发症预防(如术前风险评估、术后护理干预)等方式,提高病种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率,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最后,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病种需求调整医护人员配置与设备使用:在医护人员方面,向 CMI 值高、患者需求大的科室(如心血管、肿瘤)倾斜,增加专科医护人员数量,调整医护配比;在设备使用方面,根据病种诊疗需要,优先保障高 CMI 值病种的设备需求(如手术设备、影像设备),减少设备闲置。通过服务模式优化,医院既能通过标准化流程、合理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如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周转率),又能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就医体验增强患者满意度,实现“效率提升”与“患者满意”的协同效应。
三、结语
本文研究表明,DRG 支付改革通过倒逼成本控制、引导服务转型、优化资源配置,对公立医院运营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从理论价值看,本文揭示了 DRG 支付与公立医院运营效率之间的内在机制,丰富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医院管理的相关研究;从现实价值看,提出的精细化成本核算、完善激励机制、优化服务模式等策略,为公立医院适应 DRG 支付模式、提升运营效率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家如 , 张午云 , 马苗苗 .DRG 支付方式改革对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J]. 中国总会计师 ,2025,(06):178-180.
[2] 陈笛 , 吕香伟 .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优化路径[J]. 投资与创业 ,2025,36(07):92-94.
[3] 田颖玉 .DRG 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模式探索 [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5,(03):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