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研究

作者

杨礼

成都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一、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新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红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塑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和传播媒介的变化,红色文化的传承面临新挑战。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多元文化思潮在网络空间快速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影响,需要警惕不良思想的侵蚀。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数字时代赋予的机遇,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一些革命遗址和文物借助三维扫描、VR 等技术完成了数字化建模与虚拟展示,实现了红色资源的永久保存和线上传播。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通过三维扫描精确建模,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身临其境般地参观,深入了解革命历史。许多博物馆和纪念馆利用多媒体技术打造红色主题展览和视频,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吸引观众。温州革命历史博物馆推出“红色记忆”系列线上展览,融合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形式生动呈现地方革命史,获得广泛关注。高校层面也开展了丰富实践:湖北某高校在图书馆设立 VR 党建教室,通过 VR 场景感知与互动,让师生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并将红色基因融入日常生活实践。这些探索表明,数字技术能够有效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注入新活力。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也面临价值观念多元、理想信念淡化的挑战。一些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不足、兴趣不高,红色教育的吸引力有待提升。传统课堂讲授方式虽然能覆盖知识点,但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主动参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的学习模式。如何将红色文化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还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这些现实困境表明,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紧迫性。

二、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合路径与实践案例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路径,并通过典型案例加以示范引领。以下结合一些高校和地区的实践,阐述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课程融合路径:将红色文化内容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专业课程,是实现融合的基础路径。高校应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把红色文化元素系统地纳入思政课程教学中,推动教学内容与红色精神的有机结合,使红色文化成为价值引导的主轴。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革命英烈的道德故事等。另一方面,鼓励各类专业课程与红色文化形成“交叉嫁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红色教育元素。如在文学课程中分析红色题材小说的艺术魅力,在历史课程中研讨革命根据地的制度建设,在工科课程中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爱国奉献精神等。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理想信念的熏陶。此外,高校还可以开设红色文化专题选修课程或在线慕课,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红色文化知识。例如,一些高校开发了“红色文化概论”“党史人物专题”等慕课,通过在线平台供学生选修,扩大了红色文化教育的覆盖面。

(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校园文化是学生日常接触最频繁、情感投入最自然的环境,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润物无声、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从物理空间和精神环境两个维度发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与现实关怀的红色文化生态场。一方面,在校园内建设红色文化景观和设施,如设立“红色书屋”“红色记忆墙”“革命人物广场”“校园红色步道”等,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触红色文化,增强文化浸润力。另一方面,不断丰富红色文化活动形式与表达手法,让学生以参与者、创作者的身份体验革命情感与时代担当。高校可以定期举办红色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红色戏剧节、红歌大赛、红色主题电影展播、红色故事会、情景剧表演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和表达情感的平台,使他们在编排、表演、观看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认同。通过校园文化的浸润和熏陶,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红色文化教育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还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校地协同育人的合力。高校应积极拓展校外红色教育资源,与本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建立稳定合作机制,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育人共同体。比如,根据专业特色和教学目标,定制红色研学路线,组织学生赴延安等革命圣地开展实地教学,在讲解员引导下结合文本资料进行历史情景再现、纪录片创制、采访调研等实践活动。通过身临其境的参观学习,学生能够直面民族的苦难历史与伟大成就,在心灵深处形成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高校可与地方党史研究室、纪念馆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志愿讲解、资料整理、文化传播中亲身参与红色文化传承。例如,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红色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既服务了社会,又锻炼了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讲授 + 基地实训 + 深度反思”的三维育人模式,不仅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敬意,也激发其思辨力与行动力。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文化传承理论和数字人文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指导,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则明确了育人目标。在现实层面,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既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通过数字化手段,红色文化资源得以更好地保护、传播和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和载体也得到极大拓展。沉浸式课堂、线上线下实践、个性化教学、数字化评价等新模式的探索,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实效。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勇于创新、积极实践,就能够走出一条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理想信念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子。让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支撑。

作者简介:杨礼,讲师,成都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