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能源发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

韩玲 李金汝 顾爱华

中原油田分公司供电服务中心 河南省濮阳市 457001

引言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土地资源约束明显等制约因素。为不断推进新能源发电工作的进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坚持统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工作,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适应新能源比例持续提高的要求,在规划理念革新、硬件设施配置、运行方式变革、体制机制创新上做系统性安排。

1 新能源发电技术概述

新能源发电技术包括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水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多种形式。太阳能发电技术主要分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利用光伏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具有安装方便、无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目前广泛应用于家庭、商业和工业领域。太阳能热发电通过聚光镜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通过热能驱动发电机发电,适用于大规模集中发电。风能发电技术通过风力带动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旋转,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机主要分为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两种类型,具有清洁、可再生和成本较低的优点,广泛应用于风电场和离网电力供应。水能发电技术利用水流的动能或势能转化为电能,主要包括水力发电、小水电和海洋能发电。水力发电利用大坝储水和高差落水实现发电,是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小水电适用于地形复杂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海洋能发电则包括潮汐能、波浪能和海流能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2 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类型

2.1 地热能发电

地热能发电主要依赖于地球内部的高温地热资源,通过钻井提取地下热水或蒸汽,驱动发电机组发电,它不受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能够提供持续的基荷电力供应。根据地热资源的温度和性质,地热能发电可分为干蒸汽发电、闪蒸发电和二元循环发电三种主要形式。干蒸汽发电利用高温蒸汽直接驱动汽轮机;闪蒸发电将高温高压地热流体减压蒸发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二元循环发电则利用中低温地热流体,通过工质循环换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组。地热能是一种稳定的能源来源,地热发电厂占地面积小,不需要大规模的土地征用和资源开发,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类发电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有地热资源勘探、井场开发、热能提取和电力生产四个主要环节。第一,通过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确定地下高温地热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井场开发提供依据。第二,通过钻井技术开发地热井,建立地热生产和回灌系统,在热能提取阶段,利用高效换热设备和热力循环系统,将地热流体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发电机组发电。第三,输变电系统将地热发电厂生产的电力输送到电网,满足用户的电力需求。

2.2 生物质能发电

生物质能发电是利用有机物质(即生物质)进行电力生产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生物质来源广泛,有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城市有机垃圾以及专门种植的能源作物等,将这些生物质进行燃烧、气化、厌氧发酵等处理方式,可以转化为热能、机械能和电能,实现清洁电力的生产。由于生物质来源多样,需根据其特性进行适当的处理。例如,农业废弃物和林业废弃物通常需要经过干燥、粉碎等预处理过程,以提高燃烧效率和能量转化率。城市有机垃圾则需要进行分类和厌氧发酵处理,以生成可燃气体。在燃烧发电过程中,预处理后的生物质被送入锅炉燃烧,产生的热能用于加热水生成高温高压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发电。该过程类似于传统的燃煤发电,但由于生物质的碳中和特性,其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低,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气化发电技术则是将生物质在高温缺氧条件下气化,生成可燃气体(如氢气和一氧化碳),再通过燃气轮机或内燃机发电。气化发电技术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和灵活性,可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质原料。厌氧发酵发电技术则是利用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下分解有机物质,产生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通过燃烧沼气驱动发电机发电。

2.3 储能技术结合应用

在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中,储能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储能技术的结合应用能够有效平衡能源供应与需求,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储能技术主要包括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形式。电池储能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储能方式。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快速响应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系统中。

3 新能源发电系统控制与优化的挑战与对策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控制与优化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新能源发电系统依赖于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具有显著的不可控性和波动性。风速、光照等自然因素难以准确预测,导致发电量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风力发电在风速过低或过高时会停机,光伏发电在夜间或阴雨天发电量骤减。电网负荷本身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动性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情况下变得更加显著。传统电力系统可以通过调节火电、水电等可控电源来应对负荷波动,但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增加了负荷预测和调度的复杂性,导致电网运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虽然储能技术在平衡发电和负荷波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现有的储能技术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成本等方面仍存在瓶颈。新型储能技术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尚处于研发阶段,还未大规模应用。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控制需要实时处理大量数据,并进行快速响应,这对控制算法的实时性和鲁棒性提出了高要求。许多先进的控制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计算复杂度高、算法鲁棒性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效果。此外,控制算法的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系统经济性、运行安全性等,增加了控制策略复杂性。

结束语

在新能源蓬勃发展的浪潮中,风力发电技术的创新与融合正重塑着能源格局。从单机效能提升、智能管控深化到综合能源融合,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超大单机容量的不断拓展和宽风速发电技术的深入钻研,深度挖掘了风能潜力;全域智能感知网络与“云—边—端”协同控制体系的构建,为精准运维调度提供了坚实保障;“风—光—储—热”一体化模式和风电与生物质能发电耦合,增强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展望未来,风力发电必将持续实现新的突破。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中,风力发电将作为关键力量,引领着绿色、低碳、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源源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注入清洁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雄. 新能源发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优势及应用前景[J]. 通讯世界,2024,31(3):63-65.

[2] 陈登峰 .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电气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 [J]. 光源与照明,2024(3):99-101.

[3] 罗宇强 . 新能源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研究 [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24,14(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