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非遗语境下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化路径研究

作者

沈富春

衢州市沈氏古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浙江衢州 324000

一、引言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文化瑰宝,涵盖陶瓷、刺绣、木雕、漆器等众多品类,不仅承载着精湛的手工技艺,更凝结着民族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记忆。2006 年以来,我国先后将昆曲、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等数千项传统工艺美术相关项目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保护成为推动其传承的重要政策支撑。然而,在工业化生产与现代审美变迁的冲击下,传统工艺美术逐渐暴露出传承断层、应用场景狭窄、市场认可度低等问题:一方面,年轻传承人数量不足,部分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风险;另一方面,传统产品多局限于摆件、饰品等小众领域,难以融入现代家居、日常消费等主流场景。因此,在非遗语境下探索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化路径,既是保护非遗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实现“活态传承”的关键所在。

二、非遗语境下传统工艺美术当代转化的核心原则

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化并非简单的“现代化改造”,而是在坚守非遗核心价值(技艺本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实现与当代社会的适配。其核心原则主要体现在六个层面:

1. 技艺本质坚守:转化需以保护传统核心技艺为前提,如陶瓷的手工拉坯、苏绣的“虚实乱针”针法等,避免因过度商业化导致技艺“空心化”;

2. 文化内涵延续:需提取传统工艺美术中的文化符号(如青花瓷缠枝纹、苗族银饰的图腾元素)与精神内核(如“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确保转化过程中文化基因不丢失;

3. 当代价值适配:需围绕现代生活场景、审美需求与市场规律,赋予传统工艺美术新的功能与应用场景,实现“从博物馆到生活”的落地,避免沦为“静态标本”。

4. 技艺传承的“活态化”:避免技艺沦为“博物馆里的标本”,通过实践场景的重建,让手工技艺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延续,同时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传承;

5. 文化符号的“当代化”:提取传统工艺美术中的核心文化符号(如青花瓷的缠枝纹、苏绣的花鸟图案),结合现代审美重构,使其符合当代人的视觉需求与情感共鸣;

6. 价值实现的“市场化”:摆脱对“非遗补贴”的依赖,通过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为传承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撑。

三、非遗语境下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化路径

(一)技艺活化:从“师徒传承”到“场景化教学”

传统“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多元化需求,需通过场景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降低技艺学习门槛。

1、院校合作共建课程:推动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与设计专业合作开设“传统工艺创新设计”课程,将陶瓷拉坯、刺绣针法等技艺融入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掌握技艺的同时,思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例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苏绣传承人合作开设“苏绣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兼具技艺与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搭建公共体验平台:在文化街区、博物馆设立“非遗工坊”,提供沉浸式技艺体验服务。如景德镇“陶溪川”艺术区开设手工制瓷体验课,游客可在传承人指导下完成拉坯、绘画等工序,既传播了制瓷技艺,也让大众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二)产品创新:从“小众摆件”到“日常消费品”

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多聚焦于收藏、礼品市场,需打破“高端化”“小众化”标签,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开发贴近日常的实用产品。

1、功能适配现代场景:针对家居、办公、服饰等场景,重构产品功能。例如,将传统漆器工艺应用于餐具设计,开发耐磨损、易清洁的漆器餐盘;将剪纸图案融入灯具设计,打造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的“剪纸台灯”,让传统工艺走进日常生活。

2、文化符号的轻量化表达:避免对传统图案的生搬硬套,提取核心元素进行简化重构。如故宫文创与景泰蓝工艺结合,将传统“铜胎掐丝珐琅”技艺用于手机壳设计,仅保留掐丝纹理的简约线条,既体现非遗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上市后迅速成为爆款产品。

(三)传播升级:从“线下展览”到“数字化传播”

传统“线下展览 + 画册宣传”的传播方式,覆盖面有限且互动性弱,需借助数字化技术,扩大传播范围,增强用户参与感。

1、数字技术还原技艺细节:利用 3D 建模、VR(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例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推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VR体验项目,用户可通过手机或 VR 设备,直观观看“揉泥—拉坯—施釉—烧制”的全过程,甚至可模拟操作关键工序,突破时空限制感受技艺精髓。

2、新媒体平台打造 IP 矩阵:通过抖音、小红书、B 站等平台,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传统工艺。如非遗传承人“滇西小哥”在抖音分享傣族织锦的制作过程,用“织锦 + 服饰搭配”的内容形式,吸引超 1000 万粉丝关注;B 站UP 主“手工耿”将传统铁艺与现代创意结合,制作“铁艺手机支架”“机械蝴蝶”等作品,视频播放量均超百万,让传统铁艺以趣味化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四)生态构建: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链协同”

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转化,需打破“传承人单兵作战”的模式,构建“政府—企业—传承人—消费者”协同的产业链生态。

1、政府搭建产业扶持平台:地方政府可依托地域特色,打造传统工艺产业集群。如浙江东阳依托“东阳木雕”非遗项目,建设“东阳木雕城”,整合木雕企业、传承人、设计师资源,形成“设计—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超50 亿元,带动数千人就业。

2、企业与传承人深度合作:发挥企业的市场洞察力与供应链优势,与传承人共同开发产品。例如,李宁品牌与苗绣传承人合作,将苗绣图案融入运动服饰设计,推出“苗绣系列”运动鞋服,既提升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也为苗绣技艺带来了稳定的订单,助力传承人扩大生产规模。

四、结语

在非遗语境下,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化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守正”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通过技艺活化、产品创新、传播升级、生态构建四大路径,实现与当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从院校课程到公共体验,解决了“传承难”的问题;从功能重构到符号简化,打破了“应用窄”的局限;从数字传播到产业链协同,拓宽了“影响小”的困境。未来,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化还需进一步探索“文化 + 科技”“文化 + 旅游”的融合模式,例如利用 AI 技术辅助传统图案设计,结合乡村旅游打造“非遗体验村”,让传统工艺在更多元的场景中焕发活力。唯有坚持“以用促传”,让传统工艺美术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实现从“非遗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跨越,让民族文化瑰宝在新时代持续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

[1] 百年中国工艺美术在民族文化符号上的传承与创新 . 杨先艺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3(03)

[2] 非遗工艺美术的创新设计策略与路径研究 . 居华倩 ; 钟尚联 . 设计 ,2021(15)

[3] 关于“ 工艺美术” 与“ 设计” 的理论沿革 . 徐琛 . 艺术 . 生活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