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文学遗产的旅游价值重构影响研究

作者

肖若平

四川旅游学院 成都市 610100

1 引言

全球文化遗产旅游年均增长 17%,游客已从“到此一游”转向寻找情感共鸣。泉州申遗成功后,硬件齐备,却需软故事。李叔同《送别》虽写于杭州,却因其“长亭外,古道边”的意象与清源山晚风、洛阳桥灯影天然相合,成为古城再生的温柔切口。本文以“意象—场域—价值”为线索,观察数字灯光、轻演艺与跨代互动如何让老歌在城市微地标中重新生长,既守护文化本真,又带来持续活力,为中小城市文旅融合提供一条低成本、可复制的温情路径。

2 诗性符号驱动文旅共生

2.1 诗意栖居理论的文旅适配

中国语境下的诗意栖居理论,根植于宗白华提出的“老庄艺术精神”[1],强调人与自然的诗意共生。泉州文旅实践中,李叔同《送别》的“长亭古道”意象,正是对这一理论的在地化诠释。吴良镛的“自然和谐迈向‘山水城市’[2]的理想构建为这一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支撑——通过文学文本对物理空间进行“诗意编码”,清源山从自然景观升维为承载离别美学的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据相关研究显示,游客在参与沉浸式体验后,其对文化内涵的感知强度有显著提升,这与单霁翔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相契合,即通过创新展示方式等手段,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破解景区‘有物无境’的文化空心化困局。单霁翔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传承,要让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有尊严地存在、要“活起来”,并成为城市和地区发展的积极力量[3]。

2.2 符号消费驱动文旅文化认同

在后现代消费图景下,中国Z 世代的文旅行为呈现出鲜明的符号消费特征。《2023 国民文旅消费趋势报告》指出, 89% 的年轻游客将《送别》诗句视为“情感地标”,其消费决策73% 受小红书“诗意打卡”攻略影响。这种从“物欲”到“心域”的转向,与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下的“所谓‘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儒家圣贤的境界”[4] 形成跨时代呼应,折射出本土文化符号的复兴动力。相关研究指出,Z 世代在社交媒体上通过数字自我呈现的方式建构‘文化人设’,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旅传播的效能。这种‘表演式消费’可以被视为对后现代文化仪式的一种实践重构,其中文化符号成为连接个体表达与集体认同的媒介。

3 案例解构:李叔同文化地标的生成路径

3.1 文本创作:《送别》的意象编码分析

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指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象征。例如,《送别》诗中的‘长亭’‘古道’‘芳草’等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与离别相关的重要意象,这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逐渐形成了与离愁别绪相关的文化符号系统 [5]。这当中也形成了 " 诗 -地互文 " 的先天优势。这种诗—地互文关系,使文学文本突破了纸面边界,与物理空间形成对话与共鸣,为文旅地标建构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3.2 空间转化:从禅修场所到精神地标

清源山的空间转化实践印证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9)提出的“活态传承”理念。中国日报网及相关网站报道,景区巧妙运用多种创新策略,成功实现了精神层面的升维。借助 AR 技术,将经典诗句化作光影投射于古道之上,为游客营造诗意空间,使得游客在古道上的日均停留时间显著延长。此外,景区打造的沉浸式剧场,灵感源自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折柳寄情”,以独特的创意和深情的演绎,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情感共鸣强度大幅提升,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情。同时也精心设计的茶香与梵音联觉体验,巧妙地将嗅觉与听觉相结合,触发游客的“时空穿越”感知,使游客仿佛置身于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获得了一次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洗礼。因此,景区从宗教空间跃升为文化疗愈地标,禅修客房预订量三年增长显著,复购率较高。

3.3 记忆传承:代际文化认同的建构

本研究揭示代际记忆传承的显著差异:80 后因“课本记忆”选择手写信笺等具身实践重构文化认同,而大部分的 Z 世代以 " 国潮打卡 " 为目标,其数字实践体现为抖音 # 古道离愁变装# 2.4 亿次播放,印证了扬·阿斯曼理论中交际记忆与文化记忆[6] 的分野。泉州世遗社区通过 " 跨代际对话工作坊 " 组织两代人共创《城南旧事》数字壁画,使文化认同指数提升 41% ,证实文化遗产场域的教育干预能有效弥合代际断裂,将传统符号转化为可参与的具身化实践,推动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

4 文化符号对旅游的影响

4.1 小切口透视:从“长亭古道”到文旅新势能

泉州以经典文学符号《送别》为切入点,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在当今数字文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Z 世代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成功激活了《送别》这一文化符号 [7],使其在抖音“文化旅行”话题中获得了极高的曝光量,抖音平台自身数据显示,该话题曝光量已突破 5 亿次。这一现象不仅吸引了大量青年客群的关注,促使青年客群在泉州旅游市场中的占比显著提升,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力军,而且也催化了地方认同的再生。相关研究表明,非遗旅游活化通过参与程度提升旅游者体验层级是一个有待实证的学术问题,而符号传播在促进非遗活化项目本地参与度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文旅部门统计显示,非遗活化项目本地参与度有显著提升。在产业维度上,新型文旅业态如剧本杀等的出现,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新型业态的出现,确实能够为文旅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并有望反哺遗产保护基金,从而推动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2 深层撬动:符号驱动的结构性变革

泉州创新建立文化本真性保护机制,尝试将文化符号使用频次与社区满意度进行关联分析,并借助情感计算技术探索商业化与文化本真性的平衡策略,以确保符号赋能“不失魂”、产业开发“不过载”。在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探索中,泉州模式以《送别》古诗的现代演绎为样本,在年轻群体中实现几何级传播裂变。这种现象印证了传统文化并非与流量经济天然对立,关键在于找到情感共鸣的当代表达方式,文化符号的活化呈现出跨界融合的生态效应。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李叔同《送别》文学遗产在泉州文旅融合中的实践探索,发现了文学符号通过“意象 - 场域 - 价值”链式转化驱动文化遗产再生的方式方法。研究发现:首先,古典文学意象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从物理空间到文化隐喻的质变,AR 光影与联觉体验等技术赋能使“长亭古道”突破文本限制,有效破解文化空心化困境,游客停留时长与禅修客房复购率的提升印证了诗意符号对空间精神性的升维作用;其次,代际传承呈现差异化实践逻辑,Z 世代通过短视频变装等数字实践重构消费行为,而 80 后群体则以具身实践激活历史记忆,跨代际工作坊促使文化认同指数提升的实证表明,教育干预能有效弥合集体记忆断层;最后,情感计算技术通过量化文化符号使用频次与社区满意度的关联性,保持商业化开发设立动态平衡,剧本杀等新业态对遗产保护基金的反哺,实证了文化本真性与流量经济的兼容可能。

泉州案例昭示,文学符号的当代转译本质是通过数字媒介激活集体记忆中的情感能量,将“空间依附”的遗产转化为“价值自主”的意义生产引擎,这既是对后现代消费“意义转向”的理论回应,也为破解文旅同质化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面向未来,本研究认为可建立长期观察机制,探究 Z 世代由符号消费向深层次文化认同转化的路径与周期,评估短期流量热度对文化遗产韧性传承的实际贡献度。而面对元宇宙、生成式 AI 等技术的快速渗透,亟需建立以传承人话语权和社区参与度为核心的评估框架;同时突破单一景区局限,探索将泉州“长亭古道”与阳关“西出阳关”等同类文学意象地标联结,构建“中国离别诗路” IP 集群,对文化遗产进行协同保护,避免符号过载与同质竞争。尝试促进中国“诗意栖居”理念与西方“非地方性”理论的碰撞与融合,构建兼具本土文化深度与全球视野的文化遗产价值转译新范式。

根本而言,文学遗产的文旅赋能超越产业工具属性,实为中华美学精神当代化的重要实践。只有在技术应用中恪守伦理边界,在商业开发中维护文化基因,在传承中激活主体创造,方能实现“诗与远方”的可持续共生,使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承载民族情感的精神地标。

参考文献:

[1]刘绍瑾 , 石了英 . 宗白华散步美学中的“老庄艺术精神”[J]. 江汉论坛 ,2010(3):116-120

[2]吴良镛 . 人生理想于诗意栖居——吴良镛谈理想人居环境 [J]. 居业 ,2013(9):66-70

[3]单霁翔 : 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J]. 冶金企业文化 ,2024(4):14.DOI:10.3969/j.issn.1673-2820.2024.04.006.

[4]周飞舟 . 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 [J]. 社会 ,2017,37(4):143-187

[5]吴 晓 枫 , 侯 沿 滨 . 叶 嘉 莹 生 命 美 学 思 想 初 探 [J]. 河 北 学刊 ,2006,26(4):157-160. DOI:10.3969/j.issn.1003-7071.2006.04.031.

[6]魏立诚 .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读扬·阿斯曼《文化记忆》[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2(12):88-89

[7]赵晖 , 鲍妍 . 短视频应用场景下的文旅资源深度融合 [J]. 当代电视 ,2023,(10):27-32.DOI:10.16531/j.cnki.1000-8977.2023.10.004.

基金项目:2024-2025 年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项目名称:文学作品对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肖若平,国际教育学院23 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