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阶梯式训练方法

作者

宣莹

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引言:阅读是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而提问则是阅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缺乏提问意识,提问能力较弱。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阶梯式训练方法,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神经中枢”,既是知识传递的起点,也是思维碰撞的火种。其价值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具体体现为以下四大功能:

(一)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小学生“短暂性、易变性”等注意力特征十分明显,其集中时间约为十五至二十五分钟,并且极易受到外界干扰,因此采用问答法引导其兴趣具有实效。如在讲授《秋天里的雨》时,教师提问:“同学们,秋天的雨是怎样的?是可爱的小精灵还是温柔的艺术家?”问题将难以理解的“雨”这种东西化为孩子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有效调动了热情,此外,其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由“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参与”更进一步,“非自觉关注”变为“自觉关注”。以《观潮》一课为例,首先播放关于潮水的视频,后向学生发问:“视频中的潮水声像什么声音?课文中用哪些词语形容了这些声音?”由于对未知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观看视频中认真观、看、听;又因回答问题需要回到文中再次阅读、分析课文内容,所以注意力会不自觉转到“视听觉图像→语言文字阅读分析”过程中,主动充分发挥其学习动力。

(二)启迪思维,培养智力:语言教育以发展思维为目标和旨归。以问答来搭“思维阶梯”即可引领学生跳出单薄信息的“下意识”接受,实现了由“会意会记”向“深思精辨”的思维升级。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第一层思维水平(会意会记):教师提问文中“戏”是什么意思,学生会根据注解答为“玩”字;第二层思维水平(比较鉴别):然后进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与其他人和司马光的举动有何不同吗?的分析比较,用以鼓励学生精辟地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第三层思维水平(综合创新):再进一步提出“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把掉进罐子里的小伙伴拉出来?为什么?”这个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经验(如求助于大人或使用长长的竹棒等)和当时的历史条件(那时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设备),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在问题的逐渐深化过程中,学生观察能力、比较鉴别能力、批评判断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思维能力均得到了良好地锻炼。正如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所言:“问题若太浅显,学生就无事可做;若问题太深奥,就会使他们畏难。”恰切的问题就如迈开阶梯,让学生在较轻松的环境中尽释困惑。

(三)及时反馈,调节进程:通过问题—答案模式,能即时把握学生的情况: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学生在背《咏柳》的时候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卡在“碧玉”这个词,反映学生对于古诗中象征作用的体会还不够深刻,需要提供有关的信息加深其印象;对思考途径的阻碍: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说出“海里有很多鱼”,但是不能归纳出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个地方的富饶,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有关“搜集信息并加以整理”的教育引导;关于学习的趣点:在《落花生》一文探讨“以物喻人”这种文章写法时,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花生作喻而不是苹果、桃子呢?”也折射出学生对“借助具体物例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怎样的选取标准的疑惑,这就需要相应的澄清。这种“及时反馈—动态调节”模式能将授课活动从“事先精心设计好的内容”转化成“即时发生的内容”等。一位老师正准备讲授《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他原本想按“西门豹怎样破除迷信”这一主题来讲课,但是学生忽然追问“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将那个女巫是个骗局说穿了?”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阶梯式训练方法

(一)营造氛围,打开提问之窗

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同学会因解答出老师的问题而沾沾自喜,而鲜有学生会因自己提了有意义的问题而欣喜鼓舞,大多数学生的“问号窗”都是处于关闭状态,这与当前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究其原因,教师大多指导学生怎样解答一个问题,而非使学生学会如何问;测试关注于答案的程式化,这些客观上造成了认为正确作答是优秀的学习成果,而忽略了提问的重要性,而导致课上他们不情愿主动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一种氛围来强调学生对问题的需求度。一方面讲述科学家年轻时喜欢观察生活中发生的奇妙的事情、常问常钻以及敢于另辟蹊径的故事,收集一些关于“问”的名言警句,如“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无疑是一个疑问”(巴尔扎克)、“提出一个问题经常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等以此强化“问”的重要性,从而引得学生的求知欲。

(二)示范游戏,学得提问之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永远都有好奇心,永远都想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因而,在他们的眼中,老师被问的问题就越多越好,从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就可以看出。有些孩子问问题更是一种权利意识的表现形式,见缝插针地问、随处提问题、各种问题都问;还有的学生问题普遍过于简单,没有多少内容的问题都问了,换句话说,他们不懂得如何去问、该问谁的问题以及该问什么问题。因此,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问法。就像其他能力的培养过程,学习提问也要像其他能力一样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完成。那么,教师也需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问模式,并将正确问模式表现在他们的眼前,让学生去模仿,懂得什么问题才是一个好问,如何通过不同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观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经常要求他们用我的问题为基础,试着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说,或者改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我的问题。

本文提出的阶梯式训练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该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基于 SOLO 分类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辨性提问策略研究 [J]. 熊碧钰 ; 颜杨 ; 温小勇 . 基础教育研究 ,2024(18)

[2] 提问思辨让语文阅读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J]. 梁晓彤 . 小学生 ( 下旬刊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