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思维时空,理解概念本质
谢婷
石首市惠芳小学 434400
一、案例背景
除法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作为表内除法的起始课,是学生在掌握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运算的关键环节。
二年级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分配物品经验,但对除法的概念本质,即除法是平均分的数学化表示,理解起来仍存在困难,他们往往停留在直观操作层面,难以将操作过程与除法算式建立联系,也缺乏对除法意义的抽象概括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和思维引导,帮助学生突破直观到抽象的思维障碍,深入理解除法的概念本质。
二、案例描述
(一)情境导入,唤醒平均分经验
教师利用教材中“班级春游分东西”的情境(如图1),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要去春游,需要把这些食物分一分,怎样分才公平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很快说出“平均分”,教师顺势复习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图 1

接着,教师呈现把 6 块糖分成 3 份的不同分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平均分并说明理由,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建立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
1. 分橘子活动,感受除法的必要性:教师提出问题:“把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6 份,每份几个?”教师先让学生用学具代替橘子进行操作。学生有的 1 个1 个地分,有的 2 个 2 个地分,最后都得出每份 3 个。教师提问:“大家用不同的分法都得到了每份 3 个,那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这个平均分的过程呢?”引发学生思考,此时学生意识到需要一种新的运算来简洁表示平均分。
2. 认识除法算式,理解各部分含义:教师引出除法算式:“把18 个橘子平均分成6 份,每份3 个,可以用除法算式18÷6=3 表示。”然后介绍除号“÷”,并讲解算式的读法“18 除以 6 等于 3”。接着结合分橘子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 18、6、3 分别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 18 是要分的总数,6 是平均分成的份数,3 是每份的个数。
3. 多样分物,深化除法意义理解:教师开展“分酸奶”活动:“把10 盒酸奶平均分成 2 份,每份几盒?”学生操作后,列出除法算式 10÷2=5,并解释各部分含义,之后,教师又呈现“分竹笋”、“分饼干”等不同的平均分情境,让学生先操作,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并交流算式中各数的意义。例如,把 12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 3 个,算式是 12÷4=3,12 是竹笋总数,4 是盘子数,3 是每盘的个数;20 个竹笋,每 4 个放一盘,能放 5 盘,算式是20÷4=5,20 是竹笋总数,4 是每盘放的个数,5 是盘数。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平均分(按份数分、按每份个数分),学生逐渐认识到,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的数学表达。
(三)练习巩固,拓展除法概念应用
1. 基础练习,强化算式与操作的联系:教师布置教材中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练习三”等题目,如“把8 根黄瓜平均分给4 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如图 2)学生先判断,再用除法算式 8÷4=2 说明理由;“把 9 朵花平均贴在 3条线上,每条线上贴几朵?”(如图3)学生列出9÷3=3,并解释意义。
⑥ 把8根黄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下面哪种分法对?在对的(
图 2

⑧ 把9朵 平均贴在3条线上,每条线上贴()
图 3

2. 开放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提出:“把18 个〇平均分,你能有几种分法?和同桌交流,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多种分法,如平均分成 2 份,每份 9 个,算式 18÷2=9 ;平均分成 3 份,每份 6 个,算式18÷3=6 等。这一练习让学生体会到,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份个数不同,除法算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三、案例反思
(一)注重直观操作,搭建思维进阶桥梁
在教学中通过分橘子、分酸奶、分竹笋等一系列直观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在动手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这为他们理解除法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直观基础;从直观操作到抽象的除法算式,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操作活动成为了连接两者的桥梁,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思维障碍以实现思维的进阶。
(二)强调意义建构,把握概念本质内涵
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道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以及除法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通过不同情境下的平均分活动,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按份数分,还是按每份个数分,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表示,从而把握了除法“平均分的数学化表示”这一本质内涵,这种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灵活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三)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思维全面发展
在练习环节设计了基础练习和开放练习:基础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以帮助他们巩固对除法的基本认识;开放练习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拓展思维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同时通过同桌交流、全班分享等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除法的意义,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引导学生从操作过渡到算式时,部分学生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引导,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半直观半抽象的过渡环节,如用图形符号代替实物学具,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与算式的联系;此外对于除法概念的拓展,如除法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